缩略图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现实困境与突破路径

作者

何彩霞 王倩倩 苏蕤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山东省济南市 250103

1. 研究意义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 年)》中提出要“以教促产、以产助教,不断延伸教育链、服务产业链、支撑供应链、打造人才链、提升价值链,加快形成产教良性互动、校企优势互补的产教深度融合发展格局”[1]。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作为职业院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路径,本质是通过构建行业企业深度参与的协同机制,实现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的全方位融合 [2]。其具体实施维度可解构为四个层面的双向对接:首先在战略层面实现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布局的精准匹配,其次在组织层面建立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的资源共享平台,第三在标准层面推动课程内容与岗位职业能力要求的有机衔接,最终在教学层面形成理论传授与实践操作一体化的培养模式[3]。通过产教融合实现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高度契合,高职院校根据行业企业发展动态和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实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4],培养出具备扎实专业知识、熟练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企业人力资源储备提供了定制化解决方案 [5]。

2. 存在的困境

2.1 专业课程滞后于产业发展需求

科技进步推动产业迭代加速,而高职院校专业标准更新缓慢、教材内容滞后行业技术发展,课程设置以学科逻辑为主导,对接岗位能力图谱不足,教学案例脱离真实生产场景等。

2.2“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有待提升

2024 年人才培养状态数据显示,专任教师双师素质和行业导师占比全国中位数分别为 45.21% , 11.99% ,“双师型”教师占比仍未达到要求。在短期利益与长期投入矛盾的制约下,企业参与动力不足,致使企业工程师参与教学机制不够完善。半脱产、业余挂职锻炼的企业实践形式导致教师实践质量参差不齐,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技术开发及推广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2.3 实训基地短板实践教学受限

实训基地建设滞后已成为制约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瓶颈。实训基地工位数不足、实训设备未能达到行业标准要求,且设备更新周期与现代企业技术迭代速度严重脱节,导致毕业生无法适应企业实际生产需求。缺乏顶层设计,部分实训基地存在仅形式化“挂牌”,未实质性融入教学场景的问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大打折扣。

2.4 校企合作深度不足

校企合作中企业需承担设备投入、师资培训等成本,而人才培养周期长,短期内难以获得技术转化收益,致使不少中小企业因资金压力望而却步。参加校企合作的企业在实际实施过程中也常常缺席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开发,或存在着参与的深度不够、合作模式单一化的问题。

2.5 学生实习质量有待提升

学生实习岗位与专业关联度低,行业企业导师指导缺位,学生实习以简单操作为主,专业技能提升受限。

3. 突破路径

3.1 重构课程开发机制,破解“内容脱节”困局

聚焦“十强”产业集群,围绕地域行业产业发展趋势建立学校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使专业建设紧密结合产业发展和市场需要变化。对接合作企业,对岗位能力进行雷达扫描,定期更新核心专业所对应的岗位能力清单,建立基于岗位能力要求的课程迭代机制。打破传统课程体系设置,以项目为导向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平台 + 模块 + 项目”的课程包。鼓励教师联合企业工程师开发融入真实工单、真实案例的教材活页。深化课堂革命,通过企业真实项目嵌入教学,实现“课岗证赛”一体化,将企业生产数据作为教学分析素材,训练学生解决企业实际问题能力,进而提升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匹配度。

3.2 重塑“双师型”队伍,破解“师资脱产”困局

建立多层次多类别“双师型”教师培训体系。加强顶层设计,逐步形成国家级、省级、地市级、校级四级培训体系,打造覆盖初级、中级、高级“双师型”教师的培训内容,内容包括但不限于现场实操、新技术新工艺学习、工匠课堂、企业实地观摩、实践技能等内容,满足不同教师群体个性化学习需求。设立大师工作室,聘请企业技术骨干为产业导师,承担核心实践课程教学与项目指导,同时选派骨干教师赴合作企业担挂职,深度参与技术研发等,打造校企双向流动良好生态。改革评价激励机制,提高横向课题、技术转化、标准制定等在绩效考核和职称评聘中的权重,充分激活“双师型”教师参与产学研用融合的内生动力。

3.3 重整实训资源,破解“资源错配”困局

为保障产教融合的可持续性发展,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探索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依托二级学院、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机构或项目等校企双方共建“教学工厂”,按企业生产标准管理,承接真实订单,真正实现学生即学徒的人才培养模式。基于企业真实生产线数据构建数字孪生系统,建设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将企业生产现场视频与数据流引入教学现场,实现教室看工厂,学生控产线的远程实景教学,解决高危、高成本实训难题,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3.4 创新合作机制,破解“合作深度不足”困局为确保人才培养满足市场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的高度契合,在校企合作中,企业应积极参与学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确保“七个共同”落地。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企业深度参与从人才需求调研到培养方案制(修)订的全过程,将企业的岗位要求和用人需求充分体现在人才培养全过程。校企共同开发教学资源,学校出师资,企业提供技术与真实项目,形成教学案例库。校企共同组建教学团队,实习学生实行“双导师制”。校企共同建设实训基地,校企双方在技术、资金、设备、场地、人力等多方面合作共建实训基地。校企共同实施人才培养,企业应配备专职人员参与学校教学过程管理。校企共同评价学习成果,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针对不同学习内容,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校企共同促进学生高质量就业,通过开展“订单班”、现代学徒制等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人才输送绿色通道。

3.5 构建质量保障链,破解“实习失效”困局

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产教融合领导小组,下设实体化运作产教融合办公室,统筹产教融合资源调配与绩效考核。构建产教融合制度保障体系,根据校内外实际情况,动态制(修)订校企合作相关系列规章制度,为学生实习实训保驾护航。利用数字化转型赋能,建设产教融合信息平台,通过实习 APP 打卡、周日志和月报告提交、在线答疑、远程巡查,实现实习过程可追溯、问题可预警的实习数据动态汇聚与分析机制。树立“以产促教、以教兴产”理念,营造全员参与的文化氛围。强化双导师全过程管理,严格把控企业导师选择标准,对企业导师进行教学法培训,明确指导职责与考核要求。

4. 结语

深化产教融合,实现学校从被动适应转向主动引领,以机制创新打破壁垒,以能力重构匹配需求,以资源重整提升效能,使学校成为从产业链的“人才供给站”升级为区域创新的“策源地”,成为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成果转化的区域枢纽。

参考文献:

[1]https://zfxxgk.ndrc.gov.cn/web/iteminfo.jsp?id Π=2 0239

[2] 王羽菲.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理论意涵与实践路向[J].职业技术教育 .2025,46(10):52-58.

[3] 陈年友,周常青,吴祝平. 产教融合的内涵与实现途径[ J]. 中国高校科技,2014(8):40-42.

[4] 吴鹰 .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J]. 高职教育研究 ,2025,13(4):11-13.

[5] 贡亚丽 , 朱海军 . 产教融合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实施路径及保障措施 [J]. 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37(4):67-71.

作者简介:何彩霞(1979—),女,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人,汉族,职称:讲师,教育管理博士,研究方向:职业教育。

基金项目:2025 年东省人文社会科学课题项目“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与实践研究”;2025 年度济南市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双向互动 五维透视 量化反馈’学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编号:2025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