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协同育人视域下中学历史主题教学探讨
蔡子辉
福建南安市第三中学 福建南安 362300
摘要:伴随基础教育深化改革,学科协同育人的理念的指导意义越发凸显。中学历史主题教学作为一种关注关键论题,融合多维知识,贯穿时空脉络的教学模式,它在跨学科协作框架下的独特价值亟待深度分析。本文从学科协同育人视角下中学历史主题教学的价值入手,详细探究学科协同育人视域下的中学历史主题教学策略。
关键词:学科协同育人;中学;历史;主题教学
前言: 中学历史主题教学应围绕着关键的历史事件、现象或者思想展开,引领学生跳出简单的史实罗列,去探究背后复杂的历史背景、原因、发展过程以及深远影响,这种结构化的探究方式可以促使学生形成历史解释能力、史料实证意识以及时空观念素养。在具体的历史场景中辨别事物的延续与改变,察觉偶然与必然,相互作用的主体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建立起更为系统、深刻又辩证的历史认识体系,为学生高阶历史思维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1. 学科协同育人视角下中学历史主题教学的价值探索
历史主题本身就具有很明显的跨学科属性,以“丝绸之路”这个主题为例,其中,涉及到地理环境、商业经济、科技流传、艺术交流、民族迁徙乃至宗教思想流传的相关内容,在学科协同育人这种背景下做主题教学时,历史老师需积极去找寻同地理、语文、政治、艺术以及自然科学等其他学科之间的对话点,这种学科间的合作不是简单地把知识拼接起来,而是要引领学生去体会不同学科视角下同一历史主题的多种解释,加深他们对各个知识领域之间内在联系和支撑逻辑的认识[1]。
从教学实施层面看,主题教学为学科协同落实提供了一种可操作的结构化实践路径,教学设计要以明确的主题目标为中心,整合各学科相关资源、方法以及评价标准,并设计出连贯递进的学习任务链,要求教师跳出单一学科思维模式,提高其课程整合设计和协同教学能力,为学生创造出真实、复杂且充满挑战的学习情境,是学生在解决围绕主题设计的综合性问题过程中,形成信息整合能力,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2]。
2. 学科协同育人视角下中学历史主题教学策略研究
2.1确定教学目标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一个综合概念,包含认知维度、方法维度和价值维度三个层面。
认知维度重视对历史事实的准确把握以及历史脉络的系统认识,方法维度侧重历史思维方式的培育,涉及时序思维、因果分析和证据评价等。
价值维度关乎历史意识的形成和历史价值观的塑造,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遵照系统性原则和可操作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要求教学目标涵盖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多方面内容,可操作性原则则要求目标表述具体化,行为化。
以以战国时期社会变革为题的教学为例,知识目标可以设为掌握变法运动的主要内容,能力目标可以设为剖析政治改革和社会发展的关联,情感目标可以设为领悟改革创新的历史意义。
2.2整合教学内容
跨学科主题教学的理论基础大多来源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整体教育观,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而真实世界的问题往往需要多个学科知识协同解决。
整体教育观认为知识之间存在关联,不应该把学科割裂开来看待。在确立教学主题时,应该注意三个要素。一是主题的包容性,要能够涵盖多个学科的视角。二是主题的探究性,要能够引起学生的思考。三是主题的现实性,要能够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建立联系。以部编版的“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为例,这个主题可以涵盖历史学的政治制度变迁、地理学的地理特征分析、政治学的治理理念比较等视角[3]。
内容整合要遵守相关性原则和适度性原则。所谓的相关性原则就是选好的学科内容要和历史主题有实际关联;适度性原则就是指所选的跨学科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要符合学生认知水平。
以战国七雄的争霸格局分析为例,地理因素的加入需要围绕地形地貌对军事战略的影响,而不是全部展开自然地理的知识,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主题引领-问题驱动-学科协同”的基本模式,让学生综合运用历史和地理知识来分析。
2.3创新教学模式
如今,信息化快速发展,多媒体技术的深入融合给历史教学革新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知识可视化表达明显改善历史教学直观度,比如用三维建模方式,把本来抽象的历史概念变成具体可视的视觉要素,学生更容易明白,第二点是学习情境化构建,用虚拟仿真技术来搭建对应历史事件的场景,缩小学生与历史对象的心理距离,学习效率自然提升,拿青铜器,甲骨文教学来讲,做具体教学工作前,先创建起多媒体资源库,播放文虎考古过程纪录片,专家解读视频之类的东西,这些资源必须经过专业筛选和整理,具备一定学术价值,之后按照器物种类,历史时期,文化特点等特征系统地对内容加以归类,课堂上采取“观察 - 分析 - 重构”这三层模式。 观察阶段把高清影像设备展示青铜器上的纹饰细节,在分析阶段采用学生互动的形式,以时间轴为支点来整理甲骨文的演化进程,在重构阶段让学生利用数字手段设计自己解读计划,可以是青铜器纹样演变图谱,也可以是甲骨文电子词典之类的项目,课后延伸活动的设计要注重实践与创新的结合,引导学生借助博物馆的数字资源做云端研学,比较不同馆藏青铜器的形制特点,从而加深对地域文化差异的认识,还可以安排虚拟考古工作坊,让学生体会到历史研究的科学方法。
多媒体历史教学的评价要跳出传统测验的窠臼,建立起一个多元的评价体系,从认知角度考察学生是否解青铜器铸造技术、甲骨文记载方式等专业知识;从技能角度考察学生能否进行信息检索、资料分析和成果展示等数字学习能力;从情意角度考察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精神以及文化认同等非智力因素。
结语: 历史主题教学在学科协同育人理念的指引下,其价值绝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它是撬动学生核心素养整体跃升的支点,是打通学科知识壁垒的桥梁,更是涵养文化自信与家国情怀的沃土。教师需借助此时机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提高综合育人的效果。充分认识并挖掘其多维价值,对促进中学历史教育的转型升级,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张云政.基于跨学科概念的初中历史主题教学设计研究[J].学周刊,2025,(09):67-69.
[2]刘兴旺.高中历史跨学科主题教学研究——以“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教学为例[J].新课程研究,2025,(05):35-37.
[3]游国宝.跨学科主题视域下初中历史教学方式的转变研究[J].考试周刊,2025,(04):145-148.
本文系南安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5年度)研究课题《学科协同育人视域下中学历史主题教学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NG1455-054 )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