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高背景下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建设研究
陈曦
昆山登云科技职业学院 江苏 苏州 215300
一、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在国家 “双高计划” 大力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人工智能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各行业格局 。《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在中小学及高校广泛开展人工智能教育,高职院校作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程是顺应时代发展、对接产业需求的必然选择。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数字素养与创新能力,也为院校专业群建设和综合竞争力提升注入动力,对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在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方面起步较早,如美国社区学院将人工智能课程融入通识教育体系,采用项目式学习与跨学科融合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日本则通过校企合作开发课程资源,强调实践应用与伦理教育。国内研究多集中在课程目标设定、教学方法创新等方面,但在课程体系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师资队伍建设长效机制等方面仍有待深入探讨。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梳理国内外研究成果,运用案例分析法剖析典型院校实践经验,通过问卷调查法收集高职院校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开设现状数据。创新之处在于构建模块化课程内容体系,引入行业最新技术与真实案例,探索 “岗课赛证” 融通的教学评价模式。
二、双高背景与人工智能通识课程概述
2.1 双高背景解读
“双高计划” 旨在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职学校和专业群,对课程建设提出了更高标准,要求课程内容紧跟产业升级步伐,教学模式突出实践能力培养,评价体系注重多元考核。
2.2 人工智能通识课程的内涵与定位
人工智能通识课程面向非人工智能专业学生,旨在普及人工智能基础理论、核心技术与应用场景,培养学生的数据思维、算法思维与创新意识。该课程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学生适应未来职业发展、提升综合竞争力奠定基础。
2.3 双高背景对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建设的影响
双高计划为课程建设带来政策倾斜与资金支持,推动院校与企业深化合作,共建课程资源与实训基地。但同时也要求课程建设在标准制定、教学改革、师资配备等方面加快步伐,以满足产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
三、高职院校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建设现状分析
3.1 课程开设情况调查
对全国 50 所高职院校的调查显示,仅 42% 的院校开设了人工智能通识课程,且多以选修课形式存在,课时普遍不足 32 学时。授课对象主要集中在计算机相关专业,非理工科专业覆盖较少。
3.2 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分析
课程内容方面,基础理论占比过高,对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前沿技术的介绍缺乏系统性,伦理与法律知识模块薄弱。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案例教学、实践教学占比不足,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3 师资队伍与教学资源现状
师资队伍中,具备人工智能专业背景的教师仅占 35% ,多数教师缺乏企业实践经验。教学资源方面,适配高职院校学情的教材匮乏,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建设滞后,无法满足实践教学需求。
3.4 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课程定位不清晰,未能充分体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内容更新缓慢,与产业实际需求脱节;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参与度低。其原因主要包括院校重视程度不足、
师资培训机制不完善、校企合作深度不够等。
四、双高背景下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建设策略
4.1 明确课程目标与定位
以培养学生的人工智能素养和职业迁移能力为目标,结合院校专业特色与区域产业需求,明确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定位,实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
4.2 优化课程内容体系
构建 “基础理论 + 技术应用 + 实践案例 + 伦理法律” 的模块化课程内容,及时引入智能客服、图像识别等行业典型案例,增加 Python 编程、TensorFlow 基础等实践内容。
4.3 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
推行项目式教学,将企业真实项目转化为教学任务;利用虚拟仿真、AI 教学助手等技术手段,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提升教学效果。
4.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建立 “内培外引” 机制,组织教师参加企业实践与技术培训,邀请企业工程师担任兼职教师,打造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
4.5 完善课程评价体系
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将项目实践成果、竞赛成绩、职业技能证书获取等纳入评价指标,构建多元评价体系。
五、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建设的实践案例分析
5.1 案例院校课程建设实践
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校围绕人工智能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开发《人工智能导论》通识课程。课程内容涵盖人工智能发展历程、核心技术与典型应用,采用 “理论教学 + 虚拟实验 + 企业实训” 的教学模式,与华为、腾讯等企业共建课程资源,引入企业工程师参与教学。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在全国大学生人工智能创新大赛中屡获佳绩。
5.2 经验借鉴与启示
案例院校的成功经验表明,精准的课程定位、校企深度合作、多元化教学模式是课程建设的关键。其他院校应结合自身实际,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协同育人,推动课程改革创新。
六、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双高背景下,高职院校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建设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通过明确课程目标、优化内容体系、创新教学方法等策略,可有效提升课程建设质量,培养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本研究样本覆盖范围有限,对不同区域、不同类型院校的课程建设差异分析不够深入。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扩大调查范围,深入探讨人工智能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衔接机制,以及课程建设对学生职业发展的长期影响。
以上文章从多维度探讨了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建设,若你觉得某些部分还需调整,或是有新的补充需求,欢迎随时和我说。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 [EB/OL]. (2017-07-08)[2024-12-15].
[2] 周祖城,孙玉泽。美国社区学院人工智能教育的实践与启示 [J]. 职业技术教育,2022, 43 (22): 72-77.
[3] 李萌,张悦。日本人工智能教育的发展及启示 [J]. 世界教育信息,2021, 34 (19):52-57.
[4] 王健,李梦卿. “双高计划” 背景下高职课程改革的逻辑起点与推进策略 [J]. 教育与职业,2020 (19): 34-40.
[5] 姜大源。职业教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 [J]. 职业技术教育,2006 (1): 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