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技术在玉米种植过程中的具体应用与发展策略研究
吴明茜
凌源市佛爷洞乡产业发展服务中心 122513
引言
我国玉米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4400 万公顷以上,作为粮食、饲料和工业原料的多元属性,使其在农业结构中地位关键。随着城镇化推进和消费升 025 年市场规模预计达10.8 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 3.1% 。传统种植模式面 足 50% ,水资源短缺与低效灌溉矛盾突出;传统化学防治致农药残 15% 我国玉米种植户均规模仅为美国1/300,小农户经营与规模化生产存在 当前我国玉米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90%,但核心技术可控率、推广覆盖率待提升,需构建系统的技术应用与发展策略体系。
一、现代农业技术在玉米种植中的具体应用
(一)生物技术育种创新
生物技术为玉米品种改良提供精准工具。中国农业科学院团队通过基因编辑Br2 基因,培育出适应高密度种植的抗倒伏品种,育种效率提升 300% 。该品种在东北春玉米区试种中,每亩密度达 5500 株以上,较传统品种增加 20% ,抗倒伏率超 95% 。转基因技术应用效益显著,如内蒙古翁牛特旗在转基因抗虫玉米对鳞翅目害虫防效达99%,减药 30% ,每亩节约30 元,商品率提升5 个百分点。农业农村部试点表明,其平均增产 5.6%-11.6% ,草地贪夜蛾重发区优势更明显。我国已建立严格的转基因安全评价体系,实施强制标识制度[1]。
(二)精准农业技术体系
北斗导航与智能装备实现精准控制。安徽淙祥合作社采用北斗精量播种,行距误差≤2 厘米,出苗率超 95% ,每亩株数较常规增1000 余株。智能收获 降 1.5% ,每亩减损20 公斤。水肥一体化提升资源效率。东北中西部采用浅埋滴 /亩,较漫灌节水40%以上。新疆内陆灌区通过北斗机械一体化作业与墒情传感, 肥料利 从 % 以上。伊宁县5G+物联网系统实现水肥自动调控,节水 70% ,减肥 40% 。变量作业体现区域适配性。西北干旱区创新黄河水直滤滴灌,沿黄灌区亩均增产200 斤以上。
(三)智能监测与绿色防控
物联网构建“数字孪生”系统,如伊宁县基地部署气象、墒情、虫情监测设备,5G 实时传数据,孢子捕捉仪识别21 种病虫害,结合无人机定点施药,响应时间从72 小时缩至4 小时,防效提升 8% 。绿色防控减少化学投入。北京延庆“一喷多促”技术整合多措施,减作业3-4 次,每亩节本 50 元。横州市“品种+保险”模式,抗虫品种结合免费保险,从源头降损失,形成可持续防控机制,提高农户采用新技术积极性。
(四)机械化与信息化融合
全程机械化突破区域限制,东北平原实现全程机械化,收割机效率15 亩/小时,损失率≤3%。西南丘陵推广轻便收获机,机械化率从30%提至60%。北京培训种植户掌握探墒播种机,出苗率提高 5 个百分点[2]。大数据优化决策,基于 7 省市“北斗+智慧农业”数据构建的生长模型,产量预测误差 <5% 。中国电信数字平台整合多数据,伊宁县应用使年产量提升 10-15% ,实现生产精准高效。
二、玉米产业技术发展的制约因
(一)技术应用区域不均衡
主产区自然条件差异大,技术适配难,如东北西部半干旱区滴灌覆盖率 35% ,远低于华北平原 70% ;西南山区大型农机利用率 <40% ,东北平原机械化率超 90% 。2024 年东北春玉米区亩产比西南区高250 公斤。小农户制约规模化应用,50 亩以下农户占 85% ,难以承担 15 万元北斗播种机投入。虽有30%农机补贴,经济薄弱地区农户仍承压,智能装备普及率 <20% ,分散经营难形成规模效应。
(二)技术推广体系不完善
基层农技力量薄弱,每万名农户仅4 名农技员,偏远地区更少。横州市“专家+特派员+示范户”模式人力投入大,难复制,而部分农技人员知识老化,不适应新技术推广。农民接受能力有限。45 岁以上种植者占 68% ,初中以下文化超过半数,对新技术理解难。虽有推广手册,复杂技术仍需长期培训,农民风险认知不足影响采纳速度。
(三)产业链协同不足
种业与市场脱节,年育新品种超 500 个,专用品种占比 <20% 。科企转化效率 30% ,远低于美国 80% ,科研与市场需求衔接不畅。产后技术滞后,30%产区缺烘干设施,阴雨易霉变损失 5% ,深加工转化率才 35% ,产业链协同不足,整体效益低,影响农民积极性。
三、玉米种植技术的发展策略(一)构建区域适配技术体系
分区域推特色模式,如东北推浅埋滴灌+耐密品种,密度提至 5500 株/亩;华北黄淮发展轮作水肥一体化;西南推育苗移栽+轻便农机;西北完善黄河水直滤滴灌。开发经济型装备,支持研发5 万元内轻量化北斗播种机,推广“合作社+农户”共享模式,按作业量付费,提高设备利用率,定制化适配区域需求。
(二)完善技术推广与培训机制
强化基层体系,每村配 1-2 名专职农技员,工资财政保障[3]。借鉴横州建“专家+特派员+示范户”三级链,全覆盖服务。加强农技员培训考核,提升服务能力,创新培训,青年农户线上线下学数字技术,中老年用“实操+图片”学机械操作。推广北京“农机实操”模式,利用夜校、田间学校常态化培训,提升农民技术水平。
(三)强化政策支持与产业链整合
加大投入,将生物育种纳入重大专项,年投≥20 亿元研发核心技术。扩大补贴,北斗装备补 40% ,建 100个智慧示范基地,设专项基金支持小农户用新技术。推动科企融合,建“科研+企业+合作社”联合体,如中农科院与登海种业合作转化Br2 技术并完善产业链,东北建烘干仓储中心,华北发展淀粉加工集群,提升附加值。
(四)深化国际合作与技术交流
参与全球种业网络,通过“中非科技小院”分享技术,引进非洲抗旱种质,与CGIAR 合作研抗逆性,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提升话语权。建立技术改良机制,改造国外技术适应小农户,在云南、内蒙古设试验站测适配性,合作引进消化技术,推动产业升级。
四、结论
现代农业技术深刻改变玉米生产,生物技术破育种限制,精准农业提资源效率,智能监测建防控新体系。案例证明技术创新是破瓶颈的根本路径。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需四转变:经验转数字、化学转绿色、分散转适度规模、单一转多元价值。通过四维策略,可使“十四五”单产再提 10% ,迈向高技术、高附加值、高竞争力。未来技术与制度创新结合,才能释放潜力,保障粮食安全。
参考文献:
[1]徐以忠.玉米种植过程中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探析[J].河北农业,2024,(12):48-49.
[2]苏栋,闫国庆,赵文博,等.现代农业高产玉米种植技术要点探究[J].棉花科学,2024,46(02):34-36.
[3]张庆旭.玉米种植过程中现代农业技术的运用与发展[J].河北农业,2024,(10):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