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谜·思辨·创造·共享
张莹
广州市增城区华南师范大学附属朱村实验小学 511300
一、教学背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强调,语文学习应立足于 “大单元整体教学” 和 “学习任务群” 的理念,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审美创造能力,并促进学科融合与实践探索。统编版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以寓言为主题,但传统教学常局限于单篇阅读理解。
(一)教材分析
作为首个寓言单元,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编排了四篇课文:《守株待兔》《陶罐和铁罐》《鹿角和鹿腿》《池子与河流》。其中,三篇精读课文的寓意都蕴含在故事情节与人物言行中,引导学生关注情节冲突点以及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可以帮助学生读好寓言,读懂寓言,体悟寓意。略读课文《池子与河流》是寓言诗,教学时要注意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寓意的能力。语文园地紧扣单元语文要素,进一步引导学生掌握阅读寓言的方法,快乐读书吧和口语交际都注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领悟道理。单元整体性较为鲜明。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读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把图画的内容写清楚”。紧扣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围绕《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义教新课标”)对寓言学习的要求,可以发现本单元的寓言学习更注重形成阅读寓言的一般策略与思维方式,强调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领悟道理,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实践中有条理地表达。
本项目以整本书阅读为切入点,通过“语文+”跨学科项目化学习,引导学生将寓言中的抽象道理转化为具体行动,在真实问题解决中实现深度学习。
(二)阅读现状分析
笔者以我校三年级为研究对象进行了项目的前期调查,三年级阅读现状分析如下
1.阅读兴趣:广度有余,深度不足
现状: 92% 的学生喜欢阅读故事类文本,对短小精悍的寓言故事兴趣较高;少数学生存在“快餐式阅读”倾向(仅关注情节,忽略细节描写与主旨思考),
40% 的学生能完整复述 3 个以上故事的道理。
2.阅读方法:策略单一,迁移薄弱
现状:学生普遍掌握“摘抄好词好句”“概括主要内容”等基础方法,但缺乏高阶阅读策略。72%的学生无法通过“对比阅读”发现不同寓言的共通道理(如《守株待兔》与《刻舟求剑》中的“变与不变”);仅 35% 的学生能主动将寓言道理迁移到生活问题解决中。
二、实施过程分析
基于现状分析,可从以下四方面突破:
(一)从“兴趣驱动”到“深度思考”
学生易被情节吸引,但缺乏对文本主旨的批判性思考。例如学生在阅读《狐狸和乌鸦》,他们更关心“狐狸是怎么骗到肉的”“乌鸦叫了几声”,却很少思考“为什么人们总会被甜言蜜语骗”。这种只记道理不思考原因的情况,其实是快餐式阅读和死记硬背标准答案造成的。
基于以上问题,本单元设计大单元情境任务设“寓言侦探社——破解故事里的‘人生密码’”,以“小侦探”身份沉浸式学习寓言,关联现实生活矛盾,通过“发现问题—分析规律—解决问题”的思维链条,理解寓言道理的动态应用。
核心目标:通过侦探的角色代入,深度挖掘寓言中的道理,并迁移到现实问题解决,用任务驱动学生挖掘文本深层含义(如表1)。

(二)从“单篇精读”到“整本书思辨”
从问卷调查情况看,现有教学侧重单篇寓言理解,未建立“故事-道理-现实”的立体联结。以单元四篇寓言为基点,拓展阅读《快乐读书吧》同类主题故事。纵向深挖(链接《快乐读书吧》整本书阅读)如表 2 :

(三)从“独立阅读”到“社群共建”
过去学生多以个体形式阅读,缺乏同伴思维碰撞。通过协作任务设计与全媒体传播,构建“阅读输入—协作生产—社会化传播”的闭环,强化阅读成果的群体影响力。
三、案例实施效果
本项目以三年级寓言单元为载体,通过“寓言故事会”大单元任务群驱动,构建“深度阅读—思辨探究—创意表达—社群共建”四维学习路径,有效破解了学生阅读孤立化、思维浅表化等问题。
本文系增城区教育科学规划 2023 年度一般课题《发展型学习任务群视角下农村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实践研究》(课题编号:zc2023089)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