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修缮工程中的历史文化价值保护与传承
袁桂新
身份证号:440111197608160036
引言
古建筑作为历史文化的物质载体,承载着岁月沉淀的记忆与文明演进的密码,是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不仅展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的营造技艺与审美追求,更蕴含着深厚的社会、经济、文化信息。然而,历经漫长岁月的侵蚀,加之城市化进程加速、人为活动影响等因素,大量古建筑面临结构老化、风貌破损等问题,修缮工作迫在眉睫。在修缮过程中,如何在恢复建筑物理功能的同时,完整保留和传承其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深入研究古建筑修缮工程中的历史文化价值保护与传承,对于延续民族文化脉络、增强文化自信、促进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一、古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内涵
(一)历史价值
古建筑的历史价值体现在其作为历史的实物见证,记录着社会发展的轨迹。从建筑形制可窥见当时的政治制度与等级秩序,宫殿建筑的宏伟壮丽彰显皇权威严,民居建筑的布局特色反映地方社会结构与生活方式;建筑材料与建造工艺的演变,映射出不同时期生产力发展水平;建筑中的题刻、壁画等装饰元素,更是直接留存了历史事件与文化活动的印记。这些信息相互交织,构成了解读历史的立体图景,使古建筑成为研究历史不可或缺的实物资料,为后人回溯过往、探寻文明根源提供了直观依据。
(二)艺术价值
古建筑的艺术价值涵盖建筑整体与局部细节多个层面。在整体规划上,讲究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通过巧妙布局营造出独特的空间意境;单体建筑造型丰富多样,飞檐翘角、斗拱层叠,展现出独特的韵律与美感。装饰艺术更是古建筑艺术价值的重要体现,木雕、石雕、砖雕技艺精湛,图案纹样寓意丰富,融合了绘画、雕刻、书法等多种艺术形式;色彩运用上,不同地域、不同功能的建筑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色彩体系,或庄重典雅,或绚丽多彩,无不彰显着古人卓越的审美情趣与艺术创造力,为现代艺术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灵感源泉。
(三)科学价值
古建筑蕴含着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深刻认知与智慧运用。在结构科学方面,以木结构建筑为例,榫卯连接技术无需钉铆却能实现构件稳固结合,充分利用木材力学特性,在抗震、承重等方面展现出惊人的科学性;砖石建筑中拱券、穹顶等结构形式,有效分散荷载,保证建筑长期屹立。材料科学上,古人因地制宜选取石材、木材、砖瓦等天然材料,并通过特殊加工处理提升材料性能,如传统青砖的烧制工艺,使砖体坚固耐用。营造技术上,从地基处理到屋顶铺设,形成了一套完整且科学的施工方法,这些传统营造智慧对现代建筑科学技术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有助于推动建筑领域的技术创新与可持续发展。
二、古建筑修缮工程中历史文化价值保护传承的挑战
(一)价值认知偏差
部分参与古建筑修缮的主体对历史文化价值的理解存在片面性与功利性。过度关注建筑的商业开发价值,将修缮重点放在打造旅游景观、吸引游客上,忽视对建筑文化内涵的保护与传承。在修缮过程中,为追求外观的崭新与现代审美需求,随意改变建筑原有形制、替换传统材料,采用不符合历史原真性的修缮手法,导致古建筑失去其独特的历史风貌与文化底蕴,使得承载的历史信息遭受破坏,文化价值大幅流失。
(二)修缮技术局限
传统古建筑修缮技艺面临传承困境。随着时代发展,传统营造工匠数量急剧减少,且年龄结构老化,年轻一代因学习周期长、经济收益低等原因,对传统技艺学习兴趣不足,导致许多珍贵的修缮技术面临失传风险。同时,现代修缮技术在应用中存在诸多问题。一些新技术虽能提高修缮效率,但与古建筑材料、结构特性不匹配,可能对古建筑造成隐性损伤;部分先进设备和材料在使用过程中,难以保证修缮后的建筑与原有历史风貌相协调,无法有效实现历史文化价值的保护与延续。
(三)管理协调困难
古建筑修缮涉及文化、建设、规划、旅游等多个部门,由于缺乏统一的管理协调机制,部门间职责划分模糊,在修缮决策过程中易出现推诿扯皮现象,难以形成科学合理的修缮方案。此外,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不够完善,对古建筑修缮的技术规范、质量要求等缺乏明确细致的规定,导致修缮工作缺乏统一的衡量标准。公众参与机制不健全,社会大众对古建筑修缮的关注度和参与度较低,未能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历史文化价值的保护与传承工作。
三、古建筑修缮工程中历史文化价值保护传承的策略
(一)更新保护传承理念
树立科学的古建筑修缮理念是保护传承历史文化价值的基础。严格遵循“ 不改变文物原状” “ 修旧如旧” “ 最小干预” 等原则,将保护古建筑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作为首要目标。在修缮前,组织专业团队对古建筑进行全面的历史文化价值评估,深入研究其历史沿革、建筑特色、文化背景等,制定个性化修缮方案。修缮过程中,注重保留古建筑的原有结构、材料和工艺,对于必须替换的构件,尽量采用与原构件材质、工艺相同的材料和制作方法,确保修缮后的建筑能够真实延续历史文化信息,传承历史记忆。
(二)创新修缮技术应用
推动传统修缮技术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是解决古建筑修缮技术难题的关键。一方面,加强对传统营造技艺的抢救性保护与传承,建立传统工匠人才库,开展师徒传承、技艺培训等活动,鼓励高校开设相关专业课程,培养新一代修缮人才;组织专家对传统技艺进行系统整理和研究,形成标准化的技术资料,便于传承与推广。另一方面,积极引入现代科技手段,利用三维激光扫描、无人机测绘、BIM 技术等对古建筑进行精准测绘与建模,为修缮方案制定提供详细数据支持;借助无损检测技术对古建筑结构安全进行评估;研发环保、耐久且与传统材料性能相近的新型修缮材料,探索适合古建筑特点的现代修缮工艺,在保证修缮质量和效率的同时,最大程度减少对古建筑的损伤。
(三)完善管理协调机制
建立健全统一高效的管理协调机制是保障古建筑修缮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明确各部门在古建筑修缮中的职责与分工,建立跨部门协同工作平台,加强部门间的沟通与协作,实现信息共享与资源整合。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制定细致明确的古建筑修缮技术规范和质量验收标准,为修缮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法律保障。同时,积极构建公众参与机制,通过开展文化宣传活动、举办古建筑修缮知识讲座等方式,提高公众对古建筑历史文化价值的认知和保护意识;鼓励社会力量通过捐赠、志愿服务等形式参与古建筑修缮工作,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多元化保护传承格局,共同推动古建筑历史文化价值的保护与传承。
结束语
古建筑修缮工程中的历史文化价值保护与传承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关乎民族文化根脉的延续与发展。面对当前存在的诸多挑战,需要从理念、技术、管理等多方面协同发力,不断探索创新保护传承模式与方法。在未来的修缮工作中,应始终秉持科学严谨的态度,持续深化对古建筑历史文化价值的认识,推动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完善保护传承体系。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让古建筑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使其中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得以永续传承,为人类文明的发展贡献独特而宝贵的力量。
参考文献
[1]谢穗子.古建筑修缮工程应用不落架不揭瓦修缮方式的要点分析[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4,(20):48-51.
[2] 张 伟 . 古 建 筑 修 缮 工 艺 与 施 工 管 理 分 析 [J]. 四 川 建材,2024,50(09):43-45.
[3] 赵山鹰. 古建筑修缮工程施工管理路径探究[J]. 房地产世界,2024,(13):9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