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以核心素养培育为导向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研究

作者

刘娜

河北省容城县容城小学 071700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进入核心素养时代的标志。数学教育追求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形成未来面对社会、面对自我的核心素养。这就要求我们小学数学教育不能再局限于单一追求传统解题型的课堂,而是要回归学生思维品质、关键能力及价值观的培养。但是,让学生能够“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目前成为摆在全体一线老师面前的必须跨过的沟坎。通过尝试寻求富有实效性教学的策略,为小学数学教学效果的提升做一些前瞻性思考。

一、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数学教学的意义

核心素养统领下的小数数学教学价值在于课堂教学目标的根本性升华,从以前重视对学生数学的事实、公式、程序的熟记和背诵到关注学生对数学意义的理解、对现实情境中问题的解决、数学思维的深度探究,使数学从“抽象”“枯燥”的学科,变成一个充满探究乐趣和生活相连接的创作工具,为学生个体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学生不仅获得知识,数学抽象、逻辑推理、直观想象的数学学科素养得到发展,教师也从传统的讲授者、传播者演变为启发者、引导者,通过真实的任务设置来激发兴趣,发展思维,使学生产生数学工具的价值观念以及数学审美的感受,为学生的终身发展与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策略

(一)数学眼光:情境中“观察生活”

量感作为新课标新增的核心素养主要表现,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2]。对量感的培养不能简单依赖单位换算的机械训练,而需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亲身感受“量的生成”与“量的比较”,从而对“量”形成合理判断。

例如,在人教版三年级下册“面积”概念时,教师可以首先抛出引导性问题:“我们班要一块长方形地毯,铺在活动区,我们该如何知道要买多大的地毯?”此问题将抽象的“面积”转化为学生可感可触的真实需求。接着,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索比较两块不同形状地毯的大小?学生可能会用自带的工具去铺一铺、比一比,从而萌生出“用同样大小的物品来度量”的需求,初步认知何为“度量单位”。然后,教师再提供统一尺寸纸片作为标准单位,以小组形式测量课前准备好的若干尺寸纸片(模拟不同尺寸的地毯)的面积。学生在铺满、计数、记录的过程中,不仅很好地理解了“面积就是包含单位面积的个数”,更在反复的度量中强化了对“平方厘米”“平方米”这些面积单位大小的认知。通过实践,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促使学生的量感在实际场景中得到内化。

(二)数学思维:实践中“探究任务”

核心素养以数学思维力为核心,它能体现学生对数学内容的逻辑推理、抽象概括、模型建构的数学素养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教师可设置“探究型任务”,让学生猜想、验证、归纳,从而形成严密的数学逻辑思维方式,增强学生的现实问题解决能力。

例如,在小学四年级“乘法分配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设计花园”的探究活动。设计任务:学校有一块长是 10 米、宽是 8 米的长方形空地,设计成一个花园、一个小菜园,花园种花、菜园种蔬菜。怎样划分土地使菜园与花园的面积和等于这块土地的面积?学生分别以横向划分或纵向划分进行,然后计算,分别计算出两块小面积,通过计算可以发现不管怎样划分,两块小的面积和总是 80 平方米。教师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分别表示上述过程,如 $1 0 \times 8 = ( 1 0 \times 2 ) + ( 1 0 \times 6 ) = 8 0 \ 。$ 以此为基础,让学生开动脑筋,通过更多例子探索规律,从而得到乘法分配律的数学模型。这样的过程训练了学生逻辑推理能力、概括能力。

(三)数学语言:问题中“描述过程”

模型意识是体会数学模型普适性的第一阶段。培养模型意识,要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认知数学问题,将生活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最后再让数学模型为生活做“注解”。这样的跨学科学习既能提供更开放的情境,又能让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从而体会到数学在多领域的广泛应用。

教师在教授了“小数加减法”和“统计表”后,可以设计一个“今天我当家”的生活实践活动。布置给学生的任务是为家庭规划一日三餐的营养食谱,将总预算设定为 100 元。如何分配 100 元,学生需要通过实地或网购平台了解常见食材的价格,并了解基本的营养搭配知识;随后,学生就要提出一日三餐的食谱设计并列出详细的采购清单,计算总花费(小数加减法应用),确保不超支;都完成后,学生要将食谱和预算制作成清晰的统计表或条形统计图(数据整理),并进行展示与汇报,并说明自己的设计理念和预算规划。在这个跨学科生活实践项目中,“100 元”是一个约束条件,“总花费”是一个需要建立和求解的数学模型。学生为了完成任务,必须主动思考,通过运用数学工具(小数计算、统计),完成问题分析、答案优化,这一系列看似简单稚嫩的过程,却完整地完成了“发现问题→建立模型→求解验证→解释应用”的建模过程,启迪了学生的模型意识,让其深刻体会到数学在解决生活问题中的强大作用。

结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老师必须要有转变教学方式的思想意识。本文所提创设问题情境、探究式的任务、项目学习等均是通过问题的设计让学生在积极主动、思维活跃的状态下在理解数学、操作数学过程中实现数学核心素养的生成和内化。在今后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仍需要努力钻研、认真领会新课标,不断尝试和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数学课堂应该成为激起学生求知欲、发现小学生思维火花的土壤。

参考文献:

[1] 王 紫 薇 . 核 心 素 养 导 向 下 的 小 学 数 学 项 目 式 学 习 策 略 [J]. 亚 太 教育,2025,(13):59-61.

[2]赵晓岚. 学科融合视角下小学数学跨学科活动的组织分析[J].甘肃教育研究,2025,(12):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