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下的区域规划与管理策略研究
陈翔
合肥市圆鼎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摘要: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是达成《美丽中国》愿景的重要途径,经过理论分析与实践总结系统阐释《美丽中国》背景下土地配置基本思想。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构建以国土空间规划重塑、城乡用地结构优化、生态保护红线严格管控为核心的区域规划体系,同时设计出具体的配置策略、实施路径以及保障措施。研究表明要实现土地资源优化利用需兼顾生态、经济和社会三方面利益,建立多层次决策体系并完善市场机制来助力生态文明建设与区域协调发展。
关键词:《美丽中国》;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区域规划;管理策略;空间布局
0 引言:
土地作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资源,其合理利用效率关乎地区发展水平及生态环境保护状况。《美丽中国》理念的提出为新时代土地管理指明方向,强调要在经济增长和生态保护间寻得最佳平衡点。在此背景下,建立科学合理的土地资源配置体系,确保区域规划和管理精准且系统,成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实现“美丽中国”目标的重要举措。
1 土地资源配置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导向
1.1 《美丽中国》理念下土地资源配置的理论内涵
《美丽中国》理念对土地资源配置的价值取向进行了重构,强调生态文明和经济发展要实现有机统一。在这一理念指导下,土地资源配置突破传统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单一目标,转向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同优化。生态优先原则成为土地资源配置决策的核心准则,要求在空间布局里优先保障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与稳定性。高质量发展目标驱动土地利用方式从粗放型实现转变,通过提升单位土地产出效率实现发展质量跃升。资源经济学理论为土地资源配置机制提供科学依据,借助边际效用原理与帕累托最优理论指导资源在不同区域、不同用途间合理分配[1]。
1.2 国内外土地资源配置实践经验借鉴
发达国家在生态文明导向下开展土地资源配置实践,能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重要参考。德国采用景观规划与空间规划双轨制,把生态保护要求融入土地配置全过程,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统一,荷兰构建国家生态网络体系,通过核心区、缓冲区与生态廊道系统设计,优化生态用地与建设用地空间配置关系。日本国土利用计划注重土地资源永续利用且建立严格土地用途转换许可制度,国内在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进程中也开展了有益探索。长江经济带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理念指导土地配置,优先保障生态功能用地。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战略统筹上中下游土地利用,实现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有机结合[2]。
2 区域规划体系构建与空间布局优化
2.1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重构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进行重构,其目的是建立统一的空间治理框架,以破解过去多规并存且标准不一的制度困境。“三区三线”划定成为空间管控核心工具,依靠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和城镇开发边界的刚性约束,确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基本格局。多规合一机制解决各种规划间矛盾与重复问题,让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在空间维度有机融合。规划传导体系构建中央到地方的层级管理机制,保障上级规划意图下级得到贯彻落实。
2.2 城乡用地结构调整
城乡用地结构调整致力于优化土地资源在城镇和乡村之间的配置比例,以此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是通过提高容积率、推进地下空间开发以及促进土地混合利用等方式,在有限的建设用地规模内承载更多人口与产业功能。存量建设用地盘活成为城镇空间拓展的重要途径,通过“三旧”改造、工业用地更新、低效用地再开发等手段释放空间潜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统筹推进农用地整理、建设用地整理以及生态保护修复,实现农村土地利用效率整体提升。产业用地供给模式创新打破传统单一功能用地模式,通过弹性供地、先租后让、混合用地等方式满足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建立城乡土地利用动态平衡机制,为乡村振兴提供用地保障。
2.3 生态保护红线管控
生态保护红线管控方面构建起以生态功能为导向的空间保护体系,确保重要生态空间能够得到严格保护。生态空间识别是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评估以及生态敏感性分析,科学划定出需要严格保护的生态区域。生态廊道网络连接各孤立生态斑块,构建完整生态安全体系保障区域内生态系统连通性与稳固性。在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内实施最严格空间使用管控措施,严禁任何不符合主体功能开发活动,确保生态功能不受影响、保护面积不缩减、生态性质不变。为合理分担生态保护成本,建立生态补偿机制,采用财政转移支付和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等方式激励各方积极参与生态保护。
3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管理策略构建
3.1 配置策略体系设计
配置策略体系设计构建多层次且多维度的土地资源配置决策框架,实现资源配置效率与公平的双重目标。差别化配置策略需依据区域资源禀赋、发展阶段与功能定位,制定针对性的土地供给政策,优化要素在空间上的流动与集聚。动态配置机制要建立土地利用绩效评价体系,通过定期评估与反馈调整,确保配置策略和发展需求动态适配。协同配置策略要统筹各类用地需求,通过跨部门协调与跨区域合作,避免土地资源配置的结构性失衡与空间错配。
3.2 实施路径与方法
聚焦土地资源配置策略操作化转换,建立从宏观政策到微观落地的完整链条。市场化配置路径是通过完善土地要素市场体系,发挥价格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提高土地资源配置效率。数字化配置手段则是运用空间信息技术与智慧规划平台,实现土地利用现状监测、需求预测与供给决策的数字化管理。采用精细化管理方法来建立分类分级的土地管理制度,针对不同用地类型和区域特征制定差异化管理标准与操作规程。运用协同治理机制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多元主体参与的土地资源配置决策体系,通过利益相关者协商和公众参与提升配置决策民主性与接受度[3]。
3.3 保障措施与机制
保障措施与机制为保证土地资源能够实现合理优化配置,建立一套完善的制度和组织体系,确保各项策略能够顺利落地实施。首先要完善土地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不同级别政府与相关部门职责权限,为土地配置提供明确的法律依据。建立多渠道的资金支持机制,利用土地出让收入进行统筹安排,同时推动绿色金融创新提供资金保障,为重点区域和重要项目给予充足资金,另外还需加强技术创新方面的工作,推动遥感监测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研发应用,以此提升土地配置的科学性和工作效率。
4 结语
《美丽中国》这一愿景的进程当中,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区域规划管理特别重要,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保护之间寻得平衡,构建一个科学、协调且可持续的管理体系。通过建立起完善的土地资源配置理论体系,对区域空间布局加以优化。创新管理的方式,能够提高土地使用效率,推动区域实现协调发展。未来需要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增强科技在规划里的支撑作用,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与产业结构,优化生产方式,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坚实的土地基础保障。
参考文献
[1]丁冬雨,孙迪亮,李琪,等.绿色农业发展与美丽中国建设耦合协调的统计检验[J].统计与决策,2025,41(10):71-76.
[2]谢婷婷,张辉.土地供给约束、工业用地优化配置与企业效率——来自耕地保护政策的证据[J].经济研究,2024,59(05):190-208.
[3]范振华.六月让所有的美好如夏花般绚烂[J].大众标准化,2025,(11):3.
作者简介:陈翔,男,本科学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现任职于合肥市圆鼎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具有注册城乡规划师资质,从事土地规划与城乡规划工作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