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岗课赛证+思政融合”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作者

姜洁

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惠州;516000

一、引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高校人才培养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一方面,企业对人才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希望高校毕业生能够快速适应工作岗位,为企业创造价值;另一方面,社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和道德品质也提出了更高期望,强调人才要具备良好的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在此背景下,“岗课赛证+思政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应运而生,它以岗位需求为导向,将课程、竞赛、证书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旨在构建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二、“岗课赛证+思政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与意义

(一)内涵

“岗课赛证+思政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岗”即岗位需求,是指根据行业企业的实际岗位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课”是课程体系,围绕岗位需求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将岗位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融入课程内容;“赛”指技能竞赛,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技能竞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证”为职业资格证书,鼓励学生获取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思政融合”强调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二)意义

“岗课赛证+思政融合”人才培养模式通过紧密对接岗位需求、重构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借助技能竞赛和职业资格证书提升实践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显著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同时,该模式融入思政教育,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基础上,注重思想道德品质、价值观和人格的塑造,强化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其成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此外,该模式推动高校重新审视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深化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促进教学改革与创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最后,该模式根据产业升级和技术发展需求动态调整培养方案和教学内容,培养适应产业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产业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三、当前高校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

(一)课程体系与岗位需求脱节

部分高校的专业课程设置未能紧密结合行业企业的实际需求,教学内容陈旧,缺乏实用性和针对性,导致学生所学知识与岗位实际要求存在差距,难以快速适应工作岗位。

(二)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不足

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现象较为突出,思政教育往往局限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未能有效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中,难以发挥思政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三)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但一些高校实践教学资源不足,实践教学师资力量薄弱,实践教学管理不规范,导致实践教学环节流于形式,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

(四)技能竞赛和职业资格证书作用发挥不充分

技能竞赛和职业资格证书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部分高校对技能竞赛的重视程度不够,组织不力,学生参与度不高;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与专业教学衔接不紧密,未能将证书要求融入课程体系,导致证书的含金量不高。

四、“岗课赛证+思政融合”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策略

(一)课程体系重构

高校应深入行业企业调研,明确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为课程体系重构提供依据。在此基础上,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包括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实践课程和思政课程,确保专业课程紧密对接岗位技能要求,并加强课程间的衔接与整合。同时,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将职业道德、工匠精神、社会责任等融入专业教学,例如通过行业先进人物案例和项目实践,促进学生专业能力与思想素质的同步提升。

(二)教学方法创新

采用项目式教学,以实际项目为载体,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提升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结合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利用在线资源支持自主学习,线下侧重重点讲解、讨论和实践,提高教学效果。此外,引入企业真实案例,帮助学生理解行业需求,增强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使教学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

(三)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行业培训、学术交流等方式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确保其掌握行业最新技术和发展趋势。同时,聘请企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参与教学,增强课程的实践性和行业适应性。此外,鼓励教师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并参与企业实践,培养兼具理论素养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四)技能竞赛与职业资格证书融入人才培养

建立健全技能竞赛机制,将竞赛纳入人才培养方案,通过竞赛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同时,优化课程体系,使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要求相衔接,帮助学生高效备考,并鼓励学生考取多类证书,增强就业竞争力。

五、“岗课赛证+思政融合”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高校应成立专门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岗课赛证+思政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工作。明确各部门和人员的职责,加强沟通与协作,确保改革工作顺利推进。

(二)完善制度建设

制定和完善与“岗课赛证+思政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教师考核制度等,为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提供制度保障。例如,建立学生技能竞赛奖励制度、教师实践教学工作量计算制度等,激励师生积极参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三)强化资源保障

加大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投入,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建设现代化的实验室、实训基地等。同时,加强教学资源建设,开发优质的教学课件、教材、案例库等,为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支持。

(四)建立评价机制

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对“岗课赛证+思政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评价内容应涵盖学生的专业技能、职业素养、思政素质等方面,评价主体应包括学生、教师、企业等。根据评价结果,及时调整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六、结论

“岗课赛证+思政融合”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推动高校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通过课程体系重构、教学方法创新、师资队伍建设、技能竞赛与职业资格证书融入人才培养以及实践保障等方面的努力,能够构建一个紧密对接岗位需求、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鲜明特色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在实施过程中,高校应不断探索和完善,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确保该模式的有效实施,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复合型的技术技能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董云菊. “岗课赛证 + 思政融合”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J]. 现代职业教育, 2025, (07): 49-52.

[2] 崔英女. “岗课赛证 + 思政融通”融合视域下人才培养路径探索 [J]. 黑龙江画报, 2025, (02): 123-125.

第一作者:姜洁(1979 年 7 月 30 日),女,河南开封,硕士,讲师,主要从事学前教育、音乐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