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升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策略
吴丹 包兴华 李沫
阜新市工读学校 辽宁阜新 123000
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着学业压力、人际关系、自我认知等多方面的挑战。在这个阶段,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正确应对各种问题,促进其健康成长。然而,当前初中学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仍存在诸多问题,如教育方式较为单一、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无法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心理健康需求。因此,深入探讨提升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策略,成为当前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难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社会价值。
一、打造物理环境,营造“硬”环境氛围
校园的物理环境对学生的心理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应合理规划校园布局,打造一个安全、舒适、美观的学习和生活空间。例如,设置宽敞明亮的教室、现代化的实验室、藏书丰富的图书馆等,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同时,建设运动场、体育馆等体育设施,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释放压力,增强体质。学校还可以在校园内设置休闲区域,如花园、长椅等,为学生提供一个放松身心的场所。另外,学校应设立专门的心理辅导室,并对其进行精心设计和布置。心理辅导室的环境要温馨、舒适、安静,让学生能够在放松的氛围中与心理教师进行沟通[1]。学校可以为心理辅导室配备一些专业的心理辅导设备,如沙盘、放松椅等,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心理辅导服务。此外,学校还可以在校园内设置心理宣传栏,定期更新心理健康知识和案例,营造浓厚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二、打造精神环境,营造“软”文化氛围
校风和学风是学校精神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应通过制定明确的规章制度、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等方式,塑造积极向上的校风和学风。例如,开展“文明班级”“学习标兵”等评选活动,激励学生遵守纪律、努力学习。同时,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要求教师以身作则,用积极的人生态度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影响学生。与此同时,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营造积极精神环境的关键。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主动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可以采用个别谈话、班会、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与学生建立平等、信任的关系。当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要及时给予关心和支持,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如设立学生意见箱、开展学生代表大会等,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学校的主人,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和责任感。除此之外,学校还应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2]。可以通过举办心理健康讲座、主题班会、心理知识竞赛等形式,向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和应对心理问题的方法。例如,邀请心理专家到学校开展讲座,介绍青春期心理特点、压力管理技巧等内容;组织以“心理健康”为主题的班会,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心理体验和感悟。
三、开展主题育人,组织合作实践活动
学校可以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求,设计一系列有针对性的主题活动。例如,针对初一学生,可以开展“适应新环境”主题活动,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初中生活;针对初二学生,开展“青春期交往”主题活动,引导他们正确处理与异性同学的关系;针对初三学生,开展“应对中考压力”主题活动,帮助他们调整心态,积极备考。此外,合作实践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沟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学校可以组织各种形式的合作实践活动,如社团活动、志愿者服务、户外拓展等。在社团活动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加入不同的社团,与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开展活动,培养自己的特长和爱好。志愿者服务活动可以让学生走出校园,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户外拓展活动则可以通过一些挑战性的项目,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结合各学科教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各学科教材中都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元素,教师应充分挖掘这些元素,将其有机地融入到教学中。例如,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心理活动,引导学生理解情感、培养同理心;在数学教学中,可以通过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挫折承受能力;在历史教学中,可以通过介绍历史人物的事迹,激发学生的进取精神和爱国情怀。
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心理影响也不同,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3]。例如,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可以让学生在合作中相互学习、相互支持,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采用探究式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心理变化,及时给予鼓励和指导,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
为了确保学科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结合,学校应建立相应的评价机制。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科教学的评价体系中,对教师在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况进行评价和考核。同时,也可以关注学生在学科学习过程中的心理表现,如学习态度、学习兴趣、情绪状态等,将其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
五、结语
提升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学校应通过打造物理环境和精神环境,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开展主题育人活动,组织合作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结合各学科教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实现全方位、多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初中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心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今后的工作中,学校还应不断探索和创新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心理健康需求。
参考文献
[1]王静.心育活动展特色健康和谐助成长——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探究[J].新智慧,2025,(09):42-44.
[2]何丽娟.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的有效性探究[J].新智慧,2025,(06):58-59.
[3]王英.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求知导刊,2024,(11):104-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