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市政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作者

江帅

梓潼县聚鑫建设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四川省绵阳市 622150

一、市政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重要性

市政工程涵盖道路、桥梁、给排水、照明、绿化等多个子系统,是城市功能正常运转的基础支撑。其施工质量不仅影响工程本身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更直接关系到公众出行安全、环境质量及城市形象。高质量的市政工程能够有效降低后期维护成本,减少因质量问题引发的交通中断、管道泄漏等次生灾害,提升城市治理效能。此外,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推进,市政工程越来越多地集成智能化设备与系统,对施工精度和质量控制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加强施工质量管理不仅是保障工程实体安全的必要手段,更是实现城市精细化管理、提升居民幸福感的重要途径。在当前国家大力推动“新基建”和城市更新行动的背景下,构建科学、高效的市政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体系,已成为行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市政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 施工团队质量意识淡薄

部分施工单位在项目推进过程中过分追求工期和经济效益,忽视了质量在工程全生命周期中的核心地位。管理层对质量管理的重视程度不足,未能将质量目标有效分解至各作业层级,导致一线施工人员缺乏主动控制质量的意识。同时,施工队伍中普遍存在人员流动性大、专业素质参差不齐的现象,许多工人未经系统培训即上岗操作,对质量验收标准理解模糊,操作随意性较强。在实际施工中,常出现为赶进度而简化工序、跳过关键质量检查环节的情况,埋下安全隐患。此外,质量责任追究机制不健全,问题发生后难以追溯到具体责任人,进一步削弱了团队对质量的敬畏心理。

(二) 施工技术水平滞后于现代需求

尽管近年来建筑技术不断进步,但部分市政工程项目仍沿用传统施工方法,未能充分应用信息化、智能化技术手段。例如,在地下管线施工中,仍依赖人工测量与经验判断,导致定位偏差、交叉干扰等问题频发。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物联网监测系统、智能摊铺设备等先进工具在中小型市政项目中的普及率较低,限制了施工过程的可视化管理和精准控制。技术更新缓慢不仅影响施工效率,也降低了对复杂地质条件、密集城区环境等挑战的应对能力。同时,技术管理人员知识结构老化,缺乏对新技术的学习与应用能力,导致先进技术难以在施工现场落地实施,形成“技术先进、执行落后”的脱节现象。

(三) 材料质量不符合工程标准

建筑材料是工程质量的物质基础,其性能直接决定工程的耐久性与安全性。在实际管理中,部分施工单位为压缩成本,存在采购低价劣质材料的现象,尤其在混凝土、沥青、管材等大宗材料的选用上,存在以次充好、未按设计要求选型等问题。材料进场检验环节流于形式,检测频率不足或检测项目不全,导致不合格材料被用于施工。此外,材料储存管理不规范,如水泥受潮、钢筋锈蚀、防水材料暴晒等,进一步削弱了材料的原始性能。供应链信息不透明也增加了监管难度,难以追溯材料来源与质量证明文件的真实性,为工程质量埋下隐患。

(四) 施工工艺缺乏规范性和标准化

市政工程施工涉及多个专业交叉作业,工艺流程复杂,但目前部分项目缺乏统一的工艺标准和操作规程。不同班组、不同工种之间协调不畅,施工顺序安排不合理,容易出现工序倒置、接口处理粗糙等问题。例如,在道路施工中,基层压实不到位即进行面层铺设,或排水设施未完成就回填土方,导致后期沉降、渗漏等质量通病。同时,缺乏对关键工序的专项技术交底和过程监控,施工人员凭经验操作,工艺执行随意性强。此外,部分施工单位未建立完善的施工工艺数据库和标准化作业手册,导致相同问题在不同项目中反复出现,质量管理缺乏系统性和延续性。

三、市政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对策

(一) 完善施工单位的质量责任体系

提升施工质量的根本在于明确责任、落实到人。施工单位应建立覆盖项目全周期的质量责任制,从项目经理到班组成员逐级签订质量承诺书,将质量目标纳入绩效考核体系。推行“质量一票否决制”,在进度、成本与质量发生冲突时,优先保障质量要求。同时,应设立独立的质量管理部门,赋予其足够的权限对施工过程进行监督与干预。引入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质量数据的实时采集与分析,建立质量问题台账,做到问题可追溯、责任可追究。通过定期开展质量评比、设立质量奖励基金等方式,营造全员重视质量的文化氛围,增强施工团队的责任感与主动性。

(二) 严格执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

强制性标准是保障工程安全与质量的底线要求,必须在施工全过程刚性执行。施工单位应在项目启动阶段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学习相关规范,结合工程特点编制详细的施工组织设计和专项方案,确保技术措施符合标准要求。对于关键工序和隐蔽工程,必须实行“三检制”(自检、互检、专检),并留存影像资料备查。推广使用标准化施工工法和工艺卡,统一操作流程和技术参数,减少人为误差。同时,应建立标准动态更新机制,及时跟踪国家和行业新发布的规范文件,确保施工依据的时效性与权威性。主管部门也应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对违反强制性标准的行为依法严惩,形成有效震慑。

(三) 强化工程监理和质量监督

监理单位作为独立第三方,应在质量控制中发挥关键作用。应提升监理人员的专业素养,确保其具备识别质量问题和处理技术争议的能力。监理工作应前移至施工准备阶段,参与图纸会审和技术交底,提前发现设计缺陷。在施工过程中,监理应采用旁站、巡视、平行检验等多种方式,加强对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的监控。鼓励引入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独立抽检,增强监督的客观性与公信力。同时,政府质量监督部门应利用大数据、远程监控等手段,实现对在建项目的动态监管,建立质量信用评价体系,将不良行为记入企业档案,推动行业自律。通过多方协同、全过程覆盖的监督机制,形成质量管理的闭环。

四、结语

市政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的工程,需要从意识、技术、材料、工艺等多个维度协同推进。面对城市发展的新要求,必须摒弃粗放式管理模式,转向精细化、标准化、智能化的高质量发展路径。通过健全责任体系、严守标准底线、强化外部监督,构建科学高效的管理机制,才能有效提升市政工程的整体质量水平,为城市安全运行和居民美好生活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 市政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分析. 常孙杰.数码世界,2018(05)

[2] 市政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现状及优化路径. 翟胜刚;徐宗超.知识文库,2020(09)

[3] 绿色施工管理在市政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陈晓艺.中华民居,202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