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在生活教育中培养托班幼儿常规习惯的实践探索

作者

浦春华

江苏省张家港市暨阳幼儿园 215600

引言:随着幼儿园课程理念不断更新,生活教育逐渐成为托班教学的核心导向。生活教育指教育活动应贴近幼儿真实生活,使幼儿在日常行为中自然成长。托班幼儿年龄较小,自理能力较弱,需要具体、贴近生活的方式来培养其常规习惯。当前学前教育立足生活实际开展教育,重视养成幼儿早期的习惯,因此教师需要设计真实的情境,把教育目标融入幼儿每日生活,帮助其逐步建立有序、自主的行为方式,使培养常规习惯更具实效。

、托班幼儿常规习惯的现状分析

托班幼儿正处在走向初步独立的阶段,其生活自理能力的发展尚不成熟,影响其养成常规习惯。许多幼儿在进餐、如厕的日常行为中缺乏主动意识,容易出现等待教师帮助、不愿尝试的情况。同时,部分幼儿缺少对生活环节的明确认知,不清楚每一项活动该如何开始结束,缺乏顺序感。因此,教师在组织活动时常常发现幼儿面对熟悉的生活任务也无法独立完成,说明其生活经验不足。除此之外,家庭教育中过度照顾、重复包办的现象使幼儿缺少锻炼的机会,进而影响其形成规则意识。

二、生活教育驱动下托班幼儿常规习惯养成路径

1.借物设情,推动行为内化

在生活教育中,教师要依据幼儿日常行为组织托班生活活动,选择常见物品设计贴近生活的情境,鼓励幼儿主动行动。准备活动前,教师要观察幼儿的兴趣点,挑选幼儿喜欢的物品设计操作环节。设计情境时,教师可设置简单任务,让幼儿模仿日常生活行为。活动进行中,教师要用清晰语言给予示范,帮助幼儿理解行为的先后顺序。活动结束后,教师要带领幼儿回顾自己的表现,鼓励幼儿描述感受,让幼儿在模仿中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例如,在组织“会整理的小椅子”活动时,教师可依据托班幼儿日常离园前椅子摆放杂乱的现象,借助“收拾”这一行为设计真实情境,帮助幼儿形成整理意识。准备活动前,教师要先观察幼儿每天离园后的行为状态,记录幼儿是否有归位动作,再选取幼儿常用的小椅子为活动材料,设计模仿操作的环节。设计任务时,教师可在每张椅子贴上有图标的小标识,设置“椅子找家”的故事背景,鼓励幼儿在游戏情境中寻找椅子的“家”。活动开始前,教师可让幼儿围坐,讲述小椅子回家的故事,带动幼儿把椅子推回指定位置。活动进行时,教师要观察每位幼儿的表现,及时给予个别提示,让幼儿按顺序完成动作。活动结束后,教师可组织幼儿一起评价彼此的表现,让幼儿说出哪把椅子摆放得整齐,帮助幼儿在轻松交流中发现行为的变化。

2.动静结合,融入生活节律

在生活教育中,教师可把托班幼儿的常规习惯培养融入日常生活节奏,设计动静结合的活动流程。准备环节前,教师可观察幼儿的作息习惯,安排适当的休息时间。活动开始时,教师要带领幼儿参与有序的集体游戏,培养其合作意识。游戏结束后,教师要用柔和的语调让幼儿进入安静的休息环节。活动中,教师要关注幼儿的表现,适时给予鼓励,帮助幼儿理解活动与休息间的关系。结束时,教师可带领幼儿回顾活动流程,把观察记录整理成档案,依据幼儿的自我表达,评价幼儿的常规习惯养成情况,使幼儿在

生活节律中自然养成良好的行为。

例如,教师可组织“动静节奏小课堂”活动,把托班幼儿的常规习惯培养融入每日生活节律。活动准备前,教师要仔细观察幼儿的作息时间,合理安排休息时间段。活动开始时,教师可带领幼儿参加“快乐搬搬球”集体游戏,让幼儿有序轮流传递球,培养其合作意识。游戏进行中,教师要用温和的语言示范正确的游戏规则,并适时鼓励幼儿积极参与。游戏结束后,教师可轻声提示幼儿收拾物品,逐渐带领幼儿进入“静静听故事”环节,帮助幼儿平稳转换到安静状态。休息时,教师要观察幼儿情绪,适时调整环境光线,使幼儿舒适放松。活动结束时,教师可带领幼儿回顾游戏与休息的流程,鼓励幼儿说出自己的感受,从而帮助幼儿在有节奏的生活中自然养成良好习惯。

3.分层安排,尊重成长步调

在生活教育中,教师可依据托班幼儿的个体差异设计分层的常规习惯培养方案,制定符合不同发展水平的阶梯式目标。准备阶段,教师要观察幼儿的能力表现,划分不同层次,设置每个层次的具体要求。活动开展时,教师可依据幼儿的接受能力调整任务难度,让幼儿在适合自己的节奏中养成常规习惯。活动结束后,教师可组织幼儿表达感受,依据观察记录运用多维评价方式分析各层次幼儿的成长轨迹。

例如,教师可设计“快乐小步伐”常规习惯养成活动,依据托班幼儿不同发展水平划分三个层次。准备环节,教师要仔细观察幼儿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表现,把幼儿分为基础层、中间层和提高层,并分别制定具体任务。活动开始时,教师可依据各层幼儿的能力调整指导方法,对于基础层的幼儿重点示范动作,鼓励中间层的幼儿协作完成任务,让提高层的幼儿自主检查。活动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幼儿表现,用图表收集行为数据。活动结束后,教师可组织幼儿分享体验,让幼儿表达完成任务的感受,并鼓励幼儿自我评价成长情况。然后,教师要结合观察记录,运用多维评价体系分析不同层次幼儿习惯养成的进步,为后续分层指导提供依据。整个活动中,教师要尊重幼儿个体差异,使习惯培养更加科学合理,促进幼儿在生活教育中稳步养成良好的常规行为。

结束语:在教育理念不断更新的背景下,生活教育越来越注重同步发展幼儿的生活体验与行为规范。培养常规习惯能够提高幼儿的自理能力,也助力其情感的发展。未来教育实践需要持续关注生活教育的本质,依据幼儿的个体差异,创造更多贴合实际的教育情境。这样的教育路径有助于建立和谐的师幼关系,推动幼儿全面发展,为其后续学习生活提供坚实支持。

参考文献:

[1] 付灵艺. 中班幼儿一日生活中隐性教育的价值及融入方法[J]. 求知导刊,2025,(15):137-139.

[2]陈娟.如何培养中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J].新班主任,2023,(35):49-50.

[3]杨琼.“探讨、助教、陪伴”促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以家园共育,培养中班幼儿“时间观念”为例[J].好家长,2022,(03):5-6.

[4]魏佳丽.托班幼儿生活习惯的培养[J].黑河教育,2021,(04):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