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媒介在非遗文化沉浸式体验中的应用设计研究
付凯匀 陈灵曦
怀化学院 美术与设计艺术学院 湖南 418000
随着中国科技的飞速发展,数字技术与智能媒介为非遗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本研究结合文献分析、案例研究及个人实践经验,聚焦怀化侗族的侗锦工艺,探索如何借助数智媒介打造沉浸式体验,让大众能身临其境地感受侗锦的魅力。此举旨在提升非遗的可见度与吸引力,为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开辟新的路径。
一、侗锦的背景
侗锦是通道侗族自治县的传统织造工艺。其分素锦与彩锦,经轧棉、纺纱等多道手工工序,图案蕴含图腾崇拜、宗教信仰等文化心理,以色彩鲜艳、品质凝重著称,具有多重价值。但当前侗锦面临传承人老龄化、年轻人兴趣弱、市场化程度低等问题,对比湘绣的市场化成功,其传播与发展亟待创新。
二、侗锦保护现状分析
1.社会方面:城市化与传统村落的消失
城市化在带动通道经济发展的同时,冲击了传统文化。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2024 年农村外出务工人数逐年上涨,2024 年第三季度达 19014 万人,月均收入增至4893 元。通道县实地调研发现,当地织造者多为老人,年轻织娘稀少,城市化导致传统村落消失,严重影响了侗锦织造的生存环境。
2.经济方面:市场竞争的劣势
机械加工技术进步对传统织造行业造成巨大冲击,使得侗锦市场化推广艰难。2023 年调查显示,省城市居民对侗锦织造技艺知晓率仅 18% ,远低于湘绣的 45%。城市化下,外出务工收入远高于织造收益,年轻人不愿从事低回报手工技艺,非遗传承工作室老龄化严重,年轻从业者留存率低,可见传播方式非常局限。
.文化方面:审美变迁与认同弱化
由于村落变迁削弱了居民文化认同感,节庆活动因场地和参与者减少而停办。当下许多年轻人认为侗锦是“老土”的,所以不愿再使用,这些文化认同出现明显的断层现象。同时,随着旅游开发过度的现象,商业化使侗锦从文化符号变为商品标签,其真正的文化内涵被淡化,侗锦在这种生存环境中,极有可能成为静态遗产,失去活态传承生命力。
三、数智媒介与沉浸式体验的应用设计
数智媒介依托数字技术与智能算法,具备互动性强、可视化程度高、体验感丰富等显著优势。在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推进下,它已成为 “活化” 文化遗产的重要引擎,“数字敦煌”“非遗里的中国” 等案例便是有力佐证。本研究据此提出基于数智媒介的侗锦沉浸式体验设计,通过运用多种技术重现其织造过程,传递其文化内涵。
1.虚拟现实(VR) 和 增强现实(AR)技术增强沉浸式体验
VR 与AR 技术为侗锦非遗保护提供了创新方案。VR 场景中,用户通过设备沉浸式体验侗锦织造,手柄操作配合物理引擎模拟真实织造过程,作品可转化为实体工艺品,形成"体验-消费"闭环,同时 3D 扫描建立纹样数据库保存濒危技艺。AR 应用允许用户扫描实物侗锦,实时查看 3D 工艺解析与文化解读,如"鱼纹"关联丰收传说,"花纹"体现自然理念。基于Unity 与ARKit 的高精度识别,适用于博物馆等场景,助力文化传播。两项技术共同构建从技艺模拟到文化传承的完整体系。
2.智能镜像实现互动展示
智能镜像技术配置触摸屏与传感器,用户可虚拟试穿侗锦服饰,选择款式、调整颜色与图案。预计实施此互动环节需要收集侗族服饰的纹样数据库,用 Blender 设计服饰模板,开发成功后,有很大的市场,能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
3.人工智能(AI)技术与元宇宙应用推动设计与传播
人工智能(AI)技术:将传统纹样数字化输入 AI 系统,AI 学习生成符合现代审美的纹样,转化为产品图。用户可通过生图软件自定义图案,提升参与感。
元宇宙应用:开设 “数字侗锦馆”,用户进入虚拟空间观看织造展示,购买虚实结合产品,拓展传播渠道。
四、结语
本研究提出的数智媒介沉浸式体验设计,为数锦非遗传承提供了全新路径,能够有效提升其文化认同感、经济价值与社会影响力;但技术开发、经济投入及文化平衡等层面的现实问题仍需着力解决。未来需持续优化方案,推动侗锦在数智化时代实现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吕伟松,赵庆寺.当“技术文明”走进“文化空间”:论数智技术参与下的非遗国际传播[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41(06):31-40.
[2]郝强,黄悦.数智赋能:山西手工艺类非遗传播策略研究[J].天工,2025,(16):93-95
[3]许倩茹.博物馆打造沉浸式体验展览的路径探析——以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过年—春节主题展”为例[J].文化月刊,2025,(05):127-129.
[4]βε 岳,王紫茜.数智赋能博物馆搭建沉浸式文化体验场域[N].消费日报,2025-02-21(A01).
[5]陈紫寒,刘桢.融合 EEI 模型的非遗擀毡技艺沉浸式体验设计研究[J].设计,2024,37(23):34-38
[6]周艳梅.元宇宙视角下非遗XR 沉浸式交互体验设计研究[J].中国传媒科技,2024,(10):72-76
[7]张梓华,文桂芳.数字化视域下通道侗锦纹样类型与内涵[J].新传奇,2024,(13):101-104.
[8]李贞莹.数字化视域下非遗侗绣技艺传承与创新发展——评《传承与再生产:通道侗锦研究》[J].热带作物学报,2021,42(03):970.
[9]谭艺凌.侗锦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平台的设计研究与实践[D].大学,201
[10]熊诗意.通道侗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研究[D].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