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工程岩土勘察与地质灾害评估技术研究
黄凯
云南省建筑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云南昆明 650202
公路工程岩土勘察与地质灾害评估是相互依存、协同作用的技术体系,二者通过数据互通、流程嵌套和技术互补,形成公路工程全生命周期的地质灾害防控闭环,显著提升工程安全等级并降低全周期成本。
一、公路工程岩土勘察技术
1.基础勘察技术手段。工程地质测绘,通过地表地质现象观测与分析,绘制区域地质图件,推断地下地质构造特征,为后续勘探提供依据。适用于复杂地形地貌区域,是经济高效的初期勘察方法。勘探与取样,钻探:采用回转、冲击或震动等方式获取深层岩土样本,是公路勘察最常用技术。物探:利用地球物理方法(如地震波、电磁法)间接探测地下结构,适用于快速筛查地质异常区。坑探/槽探:直接揭露浅层地质体,常用于边坡稳定性调查。原位测试技术,包括静力触探、标准贯入试验、载荷试验等,直接测定岩土的物理力学参数(如承载力、渗透性)。室内试验,对采集样本进行抗剪强度、压缩模量等指标分析,为设计提供精确参数。
2.专项勘察方法。地质灾害评估,识别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灾害风险,结合地形地貌和地质构造进行危险性分区。采用三维地质建模、遥感技术辅助灾害预测。线路优化技术,通过地质条件对比选择最优线路走向,避开断层带、膨胀岩土等不良地质区。河谷地段优先选择阶地平坦区域,减少边坡开挖风险。
3.勘察流程与技术整合。分阶段实施,按可行性研究、初步勘察、详细勘察三阶段递进,技术要求逐级细化。多技术协同,测绘与物探结合快速定位隐患区,钻探与测试配合验证参数,形成“地表-地下”数据链。
二、新技术在公路工程岩土勘察中的应用
1.物探技术革新。地震波散射探测,采用高精度地震散射技术,通过小排列采集模式与GPS定位系统结合,实现三维地质建模,单次探测深度可达 80 米以上。例如珠海横琴海底隧道项目通过网格化测点和动态数据采集,精准识别孤立岩体分布。探地雷达(GPR)应用,利用超高频脉冲电磁波探测断层展布与风化界面。
2.遥感与数字化技术。高分卫星遥感技术。通过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快速提取植被、水体等地物信息,并基于深度学习算法自动识别滑坡、泥石流等不良地质体,减少野外作业风险。Google地球辅助生成大比例数字地形图,优化路线走廊带选择,降低前期人力投入。数字摄影测量,实现全自动地形测绘,尤其在复杂区域(如高海拔或海外工程)中,生成高精度三维地表模型,支持路线方案动态调整。
3.信息技术与智能化平台。实时勘察管理系统,基于 5G和GIS技术开发的实时多项目管理系统,支持外业数据数字化采集、进度协同与质量监控,BIM与GIS融合,结合BIM技术构建三维地质模型,整合岩土参数与工程设计方案,提升设计阶段的可视化与协同效率。
4.建模与数值模拟。三维地质建模,通过无人机航测与物探数据重构地下结构,辅助设计避让断层带或软弱夹层区域。数值仿真分析,采用FLAC3D等软件模拟边坡稳定性、隧道围岩变形等场景,预测潜在工程风险并优化加固方案。
5.数据分析与智能算法。机器学习与自动化识别,利用深度学习模型分析遥感影像,自动圈定崩塌体范围或岩溶发育区,提升灾害评估效率。大数据整合,集成历史灾害数据与实时监测信息构建风险评估模型,为公路选线与灾害防控提供动态决策支持。
三、公路工程地质灾害评估方法
1.地质灾害类型与评估框架。公路工程中常见的地质灾害包括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沉降、岩溶塌陷等。评估需围绕灾害危险性分级(低、中、高)与影响范围展开,结合地质环境条件构建三级评估体系(现状评估→预测评估→综合评估)。
2.核心评估步骤。现状评估,现场调查:通过地质测绘、坑槽探揭露等手段识别已有灾害体分布,结合历史灾害数据(如崩塌事件频率)分析灾害活动规律。定量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AHP)量化地形坡度、岩土强度、降雨强度等因子权重,确定现状危险性等级。预测评估,工程扰动影响:预测公路开挖、填方等施工活动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评估诱发滑坡、崩塌的潜在风险。数值模拟:利用FLAC3D、GeoStudio等软件模拟灾害演化过程,预测灾害规模及影响范围。综合评估与分区,整合现状与预测结果,划分危险性分区(如高风险区需避让或加固),明确不同区段的灾害防控措施。例如某山区公路评估中,高风险区占总里程的 11.54% ,需采取抗滑桩或锚索加固。
3.关键技术支撑。数据采集技术,无人机与激光雷达:快速获取高精度地形数据,识别地表裂缝、坡体变形等灾害征兆。三维地质建模:结合BIM技术构建可视化地质模型,辅助灾害空间分析。影像解译模型:通过航拍影像快速生成灾损报告,提升应急评估效率(如36 小时内完成动态稳定性评价)。
四、公路工程岩土勘察与地质灾害评估流程
1.前期准备阶段。任务目标确定,明确勘察范围与评估等级(一级/二级/三级),结合公路等级、地形复杂度和规划需求制定技术方案。组建多学科团队(地质、水文、岩土工程等),整合历史地质资料与区域气象数据(如降雨量和地震活动记录)。数据采集与初步分析,通过工程地质测绘(1:500\~1:2000 比例尺)初步识别地表地质构造特征,绘制地形地貌图件。利用卫星遥感影像快速筛查滑坡、泥石流等潜在灾害区域,优化勘察路线规划。
2.分阶段勘察实施。可行性研究阶段,开展大范围筛查:通过物探(地震波、电磁法)快速探测地下断层、岩溶发育区等地质异常体,初步划定避让区域。灾害风险初判:基于地形坡度、地层岩性等指标,划分地质灾害低/中/高风险区,提出线路优化建议(如避开高陡边坡或活动断层)。初步勘察阶段,勘探工程组合:采用钻探(深度 20~50m, )、静力触探和标准贯入试验,获取岩土分层结构及力学参数(如承载力、渗透系数)。原位测试与取样:采集代表性岩土样本进行室内试验(抗剪强度、压缩模量等),验证现场数据可靠性。详细勘察阶段,精细化勘探:针对桥梁、隧道等重点工程区域加密钻孔(间距≤50m),查明软弱夹层或地下水位变化规律。
3.成果交付与动态管理。成果编制,提交《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与《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包含勘察数据图表、灾害风险等级划分及治理建议。动态监测体系,布设物联网传感器(位移计、渗压计等),实时监测边坡变形、地下水位等参数,数据接入智慧公路管理平台。定期开展航拍复查,结合AI影像解译技术更新灾害演化模型。
公路工程岩土勘察与地质灾害评估未来技术将向多源数据融合(卫星遥感+物联网+数值模型)与智能化评估(AI驱动的动态预警系统)方向发展,实现地质灾害“识别-预测-防控”全链条数字化管理。
参考文献:
[1]韦志.公路工程地质勘察与优化控制措施探究分析[J].甘肃科技,2022,38(21):75-77,126.
[2]杨勋.综合工程物探方法在公路工程地质勘察中的应用[J].吉林地质,2022,41(1):65-71.
[3]宋鹏.高密度电法在公路工程地质勘察中的应用[J].绿色环保建材,2021(8):98-99.
[4]马党泽.基于 3S 技术的公路工程地质勘察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J].交通世界,2020(2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