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综合交通枢纽客运接驳服务效率提升研究

作者

尕文斌

乌鲁木齐市交通运输事业发展中心 830000

一、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与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不断完善,综合交通枢纽作为多种运输方式的衔接节点,其客运接驳服务效率直接影响城市交通运行效率与旅客出行体验。传统交通枢纽中,各运输方式间存在信息壁垒、调度分散、设施布局不合理等问题,导致旅客换乘时间长、枢纽周边交通拥堵等现象频发。多模式运输协同调度通过整合不同运输方式资源,实现信息共享、运力统筹,成为提升客运接驳服务效率的关键路径。乌鲁木齐市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与运营过程中,积极探索多部门协同与工程技术优化,其经验对同类城市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二、综合交通枢纽客运接驳服务现存问题分析

(一)信息沟通不畅

在传统综合交通枢纽运营中,铁路、公路、航空等运输部门以及交警、城管等管理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共享机制。不同运输方式的运营信息、客流数据未能实时互通,导致各部门在运力调配、应急处置时难以协同,无法根据实际客流变化及时调整接驳方案,造成旅客滞留与运力浪费并存的现象。

(二)设施布局不合理

部分综合交通枢纽的接驳设施,如公交站点、出租车蓄车区、网约车停车区等,在空间布局上缺乏系统性规划。各接驳区域分散,旅客换乘时需长距离步行,且不同接驳方式的流线相互交织,易引发交通混乱,增加了旅客换乘时间与安全风险。

(三)调度协同不足

各运输方式独立运营,调度系统相互分离,缺乏统一协调。例如,公交车按照固定时刻表运行,难以根据铁路、航班的到发时刻动态调整运力;出租车、网约车的调度也无法与其他运输方式有效衔接,导致高峰期运力不足、平峰期运力闲置的问题。

三、乌鲁木齐综合交通枢纽客运接驳服务优化实践

(一)建立多部门信息联系机制

乌鲁木齐市交通运输局联合属地管委会、市交警支队指挥中心、车站铁路派出所、乌鲁木齐局集团公司、乌鲁木齐站、机场集团等多部门,建立三项信息联系机制。

日常信息通报机制:各部门定期通报旅客列车到达客流信息、航班动态、道路交通状况等数据,实现信息实时共享。例如,铁路部门提前将列车到达时刻、客流量等信息推送至交通局,交通局据此协调公交、出租车等运力配置。

应急突发情况协调机制:在遇到恶劣天气、突发客流高峰等紧急情况时,多部门迅速联动,共同制定应急处置方案。通过信息共享平台,实时沟通现场情况,确保应急运力及时调配,保障旅客疏散安全、高效。

定期座谈协商机制:定期组织多部门座谈会,总结运营经验,分析存在问题,共同商讨优化措施。例如,针对节假日客流高峰的接驳难题,各部门通过座谈协商,制定专项运力调配方案,提升服务效率。

(二)优化交通组织方案

2025 年 3 月 28 日,市交通运输局组织政府相关部门、企业、专家对高铁新客站交通组织优化提升、空铁联运等工作进行座谈研究。新疆大学交通学院专家团队汇报的高铁站交通组织优化提升研究成果为后续工作提供了理论基础。

研讨公交车停靠南广场落客平台方案:会议重点探讨公交车停靠南广场落客平台的可行性。该方案若实施,可大幅缩短市民公交与高铁换乘的步行距离,实现便捷 “联运”。

优化空铁联运接驳:在乌鲁木齐国际机场新航站楼建设过程中,市交通局自 2024年 7 月起主动对接机场集团,联合咨询单位对新航站楼出租车、轨道交通、公交等接驳方案以及交通标志标识设计提出建议。通过多次现场调研,优化各接驳区域的空间布局与流线设计,确保旅客换乘便捷、高效。

(三)完善接驳设施布局

在乌鲁木齐国际机场新航站楼建设中,对各类接驳设施进行了科学布局:

巡游出租车:设置可容纳 750 辆(最多可到 1000 辆)的巡游出租车蓄车区,位于交通中心首层,方便旅客快速乘车。通过合理规划蓄车区的进出通道与排队流线,减少车辆等待时间与交通拥堵。

网约车:在南停车库 P2 设置可容纳 450 辆网约车的停车场,旅客一出机场(即交通中心六层)即可乘坐网约车。同时,优化网约车停车区的标识指引与乘客候车区设计,提升乘客乘车体验。

轨道交通:新航站楼与 T2 之间开通机场捷运系统,旅客可在 T2 换乘乌市地铁 1号线。通过建设便捷的换乘通道与清晰的导向标识,实现轨道交通与航空运输的无缝衔接。

机场大巴:机场集团子公司天缘国旅提供机场大巴、机场快线等服务,线路直通高铁、市区。合理规划大巴站点位置,优化发车时刻表,与其他运输方式形成互补。

公交车:调整现有公交线路,实现新航站楼与砂之船奥莱、民航家属区(T2)、天工汽配城、新联市场(可通过大地窝堡站换乘地铁)的联接。通过优化公交站点布局与线路走向,提高公交服务的覆盖范围与可达性。

四、基于多模式运输协同调度的优化模型构建

目前,市交通运输局正在不断推进综合交通监管平台的开发,逐步建立完善模

(一)模型构建思路

以提高客运接驳服务效率为目标,综合考虑各运输方式的运营特点、客流需求、设施承载能力等因素,构建多模式运输协同调度优化模型。模型通过整合多部门信息,建立统一的调度指挥平台,实现对公交车、出租车、网约车、轨道交通等多种运输方式的协同调度,优化运力配置与运行计划,减少旅客换乘时间与枢纽周边交通压力。

(二)模型组成部分

信息采集与处理模块:通过传感器、智能终端、信息系统等采集各运输方式的运营数据(如车辆位置、载客量、运行状态)、客流数据(如旅客到达时间、数量、目的地)、道路交通数据(如路况、拥堵指数)等。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处理,提取有效信息,为调度决策提供依据。

协同调度决策模块:基于信息采集与处理模块提供的数据,运用运筹学、优化算法等理论,制定多模式运输协同调度方案。包括确定各运输方式的运力投放数量、发车时刻、运行路线,以及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的换乘衔接策略,实现运力资源的最优配置。

动态监控与反馈模块:通过实时监控各运输方式的运行状态,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如车辆故障、交通拥堵、突发客流)。将监控信息反馈至协同调度决策模块,以便及时调整调度方案,确保客运接驳服务的稳定性与高效性。

(三)模型应用与效果评估

将构建的优化模型应用于乌鲁木齐综合交通枢纽的实际运营中,通过实际数据对比分析模型应用前后的客运接驳服务效率指标,如旅客平均换乘时间、枢纽周边交通拥堵指数、各运输方式的准点率等,评估模型的有效性与实用性。根据评估结果,对模型进行优化改进,不断提升综合交通枢纽客运接驳服务水平。

五、结论

乌鲁木齐市在综合交通枢纽客运接驳服务效率提升方面的实践表明,通过建立多部门信息联系机制、优化交通组织方案、完善接驳设施布局以及构建多模式运输协同调度优化模型等工程措施,能够有效解决传统枢纽存在的信息不畅、调度协同不足、设施布局不合理等问题。未来,随着智能化技术的不断发展,综合交通枢纽客运接驳服务应进一步加强信息技术应用,深化多模式运输协同调度,持续提升服务效率与旅客出行体验,推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高质量发展。同时,乌鲁木齐的经验可为其他城市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与运营提供有益的工程实践参考,促进全国综合交通枢纽客运接驳服务水平的整体提升。

参考文献:

[1]路超.高铁综合交通枢纽接驳设施空间布局研究[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交通规划学术委员会.绿色·智慧·融合——2021/2022 年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年会论文集.珠海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22:843-855.DOI:10.26914/c.cnkihy.2022.059152.

[2] 周 璟 琰 . 综 合 交 通 枢 纽 安 全 风 险 传 递 路 径 研 究 [D]. 重 庆 大学,2019.DOI:10.27670/d.cnki.gcqdu.2019.0015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