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电力系统自动化中智能调度算法应用

作者

王耀武

身份证号码:232321198609203537

一、引言

随着新能源渗透率提升(风电、光伏装机占比已超 20% )、用户侧互动性增强,电力系统呈现 “源 - 网 - 荷 - 储” 多元素协同的复杂形态,传统调度算法在处理随机性、波动性问题时精度下降 30% 以上,难以满足实时平衡需求。智能调度算法通过模拟生物进化、群体协作等机制,可实现多约束条件下的全局优化,使调度指令响应时间缩短至秒级,网损率降低 5%-8% ,新能源消纳率提升 10%-15% 。在电力系统向高比例可再生能源转型的关键阶段,研究智能调度算法的应用模式,对构建灵活可靠的现代电力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二、智能调度算法的技术特征与适配场景

(一)核心技术特征

智能调度算法具备非线性寻优能力,可突破传统线性规划的局限性,在机组组合、经济调度等多变量问题中,寻优精度提升 20%-30% 。并行计算特性使其适应大规模电网调度需求,处理 1000 节点以上系统的计算时间较串行算法缩短 60% 。自学习能力是关键优势,通过历史数据训练不断优化参数,对负荷预测的误差率控制在 5% 以内,较传统算法降低 15% 。

(二)典型适配场景

负荷预测场景中,短期预测(24 小时)需应对气象、节假日等因素影响,中长期预测(月度、年度)需考虑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调整;机组组合需在满足负荷需求的前提下,优化火电机组启停计划,降低煤耗与碳排放;故障恢复则要求快速定位故障点,重构供电路径,将停电时间控制在 30 分钟以内。不同场景对算法的收敛速度、鲁棒性要求存在差异,需差异化选型。

三、主流智能调度算法的应用机制

(一)进化算法类

遗传算法通过模拟自然选择与基因重组实现优化,在机组组合问题中,将机组启停状态编码为染色体,通过交叉、变异操作搜索最优解,较动态规划法减少 40% 计算量,且能处理非凸约束。粒子群优化算法基于群体协作寻优,在经济调度中可快速找到发电成本最低的功率分配方案,收敛速度较遗传算法快 30% ,但易陷入局部最优,需结合惯性权重调整策略提升全局寻优能力。

(二)深度学习算法

深度学习算法在负荷预测中表现突出,LSTM(长短期记忆网络)可捕捉负荷序列的时间依赖关系,对季节性波动的预测误差率控制在 3%-5% ;CNN(卷积神经网络)能提取气象数据的空间特征,与 LSTM 结合后,预测精度进一步提升 10% 。在故障诊断中,深度学习通过分析量测数据识别故障类型,准确率达 90% 以上,较传统专家系统提升 25% 。

(三)强化学习算法

强化学习通过与环境交互不断优化策略,在新能源消纳调度中,智能体可根据风电、光伏出力预测动态调整储能充放策略,使弃风弃光率降低 20% ;在电压控制中,通过实时调整变压器分接头与无功补偿装置,将电压偏差控制在 ±5% 额定值以内,响应时间较传统 PI 控制快 50% 。

四、智能调度算法应用中的突出问题

(一)多目标优化冲突

经济性与安全性目标常存在矛盾,追求发电成本最低时,可能导致输电线路潮流越限风险增加 15% ;高比例新能源接入下,消纳目标与电网稳定目标的权重难以平衡,过度优先消纳可能使电压波动超过允许范围( 1±2% )。目标函数权重设置依赖经验,缺乏量化方法,约 40% 的调度方案存在目标失衡问题。

(二)动态适应性不足

算法对电网拓扑变化的适应能力薄弱,线路检修或新增机组时,算法收敛速度下降50% ,需重新训练模型;对极端天气(如台风、寒潮)导致的负荷突变响应滞后,预测误差率超过 15% 。参数鲁棒性不足,不同区域电网的调度数据分布差异使算法泛化能力下降,迁移应用时精度降低 20% 。

(三)实时性与可靠性矛盾

复杂算法(如深度学习)的计算复杂度高,处理大规模电网调度时耗时超过 10 秒,难以满足秒级决策需求;简化模型虽提升速度,但精度损失超过 8‰ 算法可解释性差,“黑箱” 特性导致调度人员对决策结果信任度不足,约 30% 的优化方案因无法追溯逻辑而被人工调整。

五、智能调度算法应用的优化策略

(一)构建多目标协同优化框架

采用分层优化策略,上层以系统安全为约束(如线路潮流不超过 90% 额定值),下层实现经济与环保目标平衡,通过帕累托最优解筛选兼顾多目标,目标冲突率降低至10% 以下。引入模糊层次分析法量化目标权重,结合区域电网特性(如新能源占比、负荷特性)动态调整权重系数,权重调整周期不超过 1 个月。开发多算法融合模型,如遗传算法优化初始解 + 粒子群算法局部寻优,兼顾全局与局部优化,解的质量提升15% 。

(二)提升动态适应与鲁棒性

采用迁移学习优化模型参数,将历史数据训练的模型迁移至新场景时,仅需微调5%-10% 的参数,适应时间缩短 60% ;引入在线学习机制,实时吸收新数据更新模型,对负荷突变的响应延迟控制在 5 秒以内。设计参数自适应调整算法,根据电网运行状态(如新能源出力波动幅度)动态优化算法参数(如粒子群的惯性权重),鲁棒性提升25% 。

(三)平衡实时性与可靠性

开发轻量化算法模型,通过知识蒸馏压缩深度学习网络参数,计算量减少 50% 的同时精度损失控制在 3% 以内;采用边缘计算架构,将部分计算任务下沉至本地节点,调度决策响应时间缩短至 2 秒以内。增强算法可解释性,通过注意力机制可视化关键影响因素(如某风电场出力对调度结果的贡献度),决策逻辑透明度提升 40% ;建立人机协同决策模式,算法提供优化方案,调度人员进行最终审核,人工调整率降低至15% 以下。

六、结论

智能调度算法通过强大的优化能力与自适应特性,为电力系统自动化调度提供了高效解决方案,在负荷预测、机组组合、故障恢复等场景中成效显著。面对多目标冲突、动态适应不足等问题,需通过多算法融合、迁移学习、轻量化设计等策略持续优化。未来,随着数字孪生、量子计算等技术的融合,智能调度算法将向 “实时化、协同化、自愈化” 方向发展,为新型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提供核心支撑。

参考文献

[1] 孙艳君. 电力系统中智能电网自动化调度算法的研究[J]. 消费电子,2025(9):134-136. DOI:10.3969/j.issn.1674-7712.2025.09.044.

[2] 陶化文,汪烨炜. 智能技术在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中的应用[J]. 电子技术,2024,53(11):300-301. DOI:10.3969/j.issn.1000-0755.2024.11.141.

[3] 李浙湘,田旭峰. 人工智能算法在变电站电力调度系统优化中的应用分析[J]. 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5(7):76-78. DOI:10.12253/j.issn.2096-3661.2025.07.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