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预警系统的构建与应用
蔡昌福
身份证号码:420626198807092534
一、引言
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常因地震、暴雨、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诱发。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影响,地质灾害发生频率显著增加,造成的损失日益严重。传统的地质灾害防范手段,如人工巡查、经验判断等,存在监测范围有限、预警滞后等问题,难以满足灾害防控需求。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地质灾害预警系统应运而生。通过构建多源数据采集网络,运用先进的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实现对地质灾害的实时监测、精准预警,为防灾减灾工作提供有力支撑。
二、地质灾害预警系统架构
2.1 感知层
感知层是地质灾害预警系统的 “触角”,承担着基础数据采集任务。在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广泛部署各类传感器,包括位移传感器、倾斜传感器、雨量传感器、土壤湿度传感器、裂缝计等。位移传感器通过高精度的监测技术,实时捕捉山体、边坡的微小位移变化;倾斜传感器用于监测建筑物、山体的倾斜角度;雨量传感器记录降雨量和降雨强度,为泥石流、滑坡等灾害的诱发因素分析提供数据;土壤湿度传感器则对土壤含水量进行动态监测,判断土壤稳定性。这些传感器如同分布在灾害隐患点的 “哨兵”,持续收集地质体物理参数、气象条件等数据,为预警系统提供原始信息。
2.2 传输层
传输层负责将感知层采集的数据安全、快速地传输至数据处理中心。根据监测区域的地理环境和通信条件,采用多种传输方式相结合的策略。在信号覆盖良好的区域,利用 4G、5G 等蜂窝网络进行数据传输,其高速稳定的特点能够满足大量数据的实时传输需求;在偏远山区等网络信号薄弱地带,则借助卫星通信、LoRa、NB-IoT 等低功耗广域网技术。卫星通信不受地理条件限制,可实现全球覆盖,确保数据传输的可靠性;LoRa、NB-IoT 具有功耗低、传输距离远的优势,适合在分散的监测点长期运行。多种传输方式相互补充,构建起一张稳定、高效的数据传输网络。
2.3 数据层
数据层是预警系统的 “大脑”,主要依托云计算平台实现数据的存储、管理与分析。首先,对传输而来的多源异构数据进行清洗、转换和标准化处理,去除噪声数据和无效信息,统一数据格式。然后,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海量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建立地质灾害相关的数据库和模型库。通过分析历史灾害数据、监测数据与诱发因素之间的关联关系,总结灾害发生规律,为灾害预测和预警提供数据支持。同时,利用云计算强大的计算能力,实现对数据的快速处理和实时分析,提高系统响应速度。
2.4 应用层
应用层面向政府管理部门、应急救援机构、科研单位及社会公众等不同用户群体,开发多样化的应用系统。对于政府管理部门,提供灾害风险评估、预警决策支持、应急指挥调度等功能,帮助制定科学的防灾减灾政策和应急预案;应急救援机构可通过应用系统获取实时灾害信息,规划救援路线,调配救援资源;科研单位能够利用系统数据开展地质灾害机理研究和模型优化;社会公众则通过手机 APP、短信、广播等渠道接收灾害预警信息,及时采取避险措施。应用层将数据层分析结果转化为实际可用的服务,实现预警系统的应用价值。
三、地质灾害预警系统关键技术
3.1 多源数据融合技术
地质灾害预警涉及地质、气象、水文等多方面数据,数据来源广泛、类型多样。多源数据融合技术通过对不同时空、不同类型的数据进行综合处理,消除数据间的矛盾和冗余,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例如,将卫星遥感数据与地面监测数据相结合,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掌握地质体变化情况;融合气象部门的降雨预报数据与地面雨量监测数据,更精准地预测灾害发生可能性。通过多源数据融合,能够更全面地反映地质灾害孕育、发展过程,为预警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3.2 灾害预测模型与算法
基于历史灾害数据和实时监测数据,运用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算法构建地质灾害预测模型。常见的模型包括基于支持向量机的滑坡预测模型、基于随机森林的泥石流危险性评估模型等。这些模型通过对大量数据的学习和训练,挖掘灾害发生的内在规律和影响因素之间的复杂关系,实现对灾害发生时间、地点、规模的预测。同时,结合实时数据对模型进行动态更新和优化,提高预测的准确性和时效性。例如,利用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分析,预测地质体位移变化趋势,提前发出预警信号。
四、地质灾害预警系统应用场景
4.1 山区地质灾害预警
在山区,受地形地貌和降雨影响,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频发。地质灾害预警系统通过在山坡、沟谷等隐患点部署大量传感器,实时监测山体位移、土壤含水量、降雨量等参数。当监测数据达到预警阈值时,系统自动发出预警信息,通知当地政府、居民及相关部门。政府部门可根据预警级别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组织人员疏散、交通管制等工作;居民能够及时撤离危险区域,有效降低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4.2 城市地质灾害预警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地铁建设等工程活动增加,地面塌陷、基坑边坡失稳等地质灾害风险凸显。预警系统在城市区域重点监测建筑物基础沉降、地下水位变化、基坑边坡位移等指标。通过与城市建设管理部门、房地产企业等共享数据,实现对城市地质灾害的早期预警和防范。例如,在地铁施工区域,实时监测隧道周边土体变形情况,及时发现潜在的塌陷风险,避免对地铁运营和周边建筑物安全造成影响。
五、结论
地质灾害预警系统的构建与应用,是提升我国地质灾害防治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构建感知层、传输层、数据层和应用层的系统架构,运用多源数据融合、灾害预测模型、智能预警发布等关键技术,在山区、城市和工程建设等场景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当前预警系统仍面临监测网络覆盖不足、数据质量与共享问题、预警模型准确性有待提高等挑战。未来,随着空天地一体化监测体系的完善、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的深度应用以及多部门协同预警与应急联动机制的建立,地质灾害预警系统将朝着更加智能化、精准化、协同化的方向发展,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撑。
参考文献
[1] 马霖,程斌. 基于时空信息平台的地质灾害预警系统建设与应用[J]. 国土资源信息化,2021(3):40-45. DOI:10.3969/j.issn.1674-3695.2021.03.007.
[2] 谈树成,金艳珠,冯龙,等. 基于 RIA 的 WebGIS 斜坡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信息系 统 的 设 计 与 实 现 -- 以 怒 江 为 例 [J]. 地 球 学 报 ,2014(1):119-125.DOI:10.3975/cagsb.2014.01.15.
[3] 张桂川.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的建设与应用研究[J]. 数字化用户,2024(19):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