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故事”评价法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的运用研究
曹海慧
张家港市新塘幼儿园
一、引言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指出,要“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区域活动作为幼儿园一日活动中最能体现这一精神的重要环节,为幼儿提供了自主选择、自由探索、同伴互动的理想环境。然而,如何对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隐性学习、个体努力和心智倾向进行有效评价,一直是幼儿教育实践中的难点。
传统的评价方式多侧重于结果性评价和标准化测量,难以深入揭示幼儿学习的动态过程与内在品质。在此背景下,“学习故事”这种注重过程、强调整体、充满温情的评价方式,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它不仅是评价工具,更是一种教育哲学,引导教师去发现、欣赏和信任每一个幼儿的能力。因此,研究“学习故事”在区域活动中的运用,对于提升区域活动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支持幼儿个性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二、 “学习故事”评价法的理论内涵
“学习故事”是由新西兰早期教育专家玛格丽特·卡尔及其团队开发的一种叙事性评价方法。
其核心结构包括三个部分:
注意——描述发生了什么:教师以白描的方式,客观、具体地记录下在某个情境中观察到的幼儿言行。这部分重点关注“幼儿正在做什么”,而非主观判断。例如:“在美工区,小明用胶水将不同形状的彩色纸片反复粘贴、叠加,尝试了五分钟,最终做出了一个立体的、有层次的‘蛋糕’。”
识别——分析学习了什么:这是评价的核心环节。教师基于观察记录,运用专业知识分析幼儿在此过程中表现出的知识、技能、心智倾向(如坚持、好奇、合作、创造性等)。这部分是教师从“看到行为”到“读懂儿童”的关键飞跃。例如:“从小明的行为中,我识别出他正在探索物体的空间结构和粘合材料的特性(认知发展),展现了高度的专注力和不怕失败的探索精神(心智倾向)。”
回应——下一步如何支持:基于“识别”的分析,教师思考如何为幼儿提供更深层次的学习机会和支持策略,以延伸和拓展其学习。例如:“也许我可以提供更多种类的立体建构材料(如纸盒、瓶盖),或邀请他向大家介绍他的‘蛋糕’,激发他更多的创作灵感和社会交往。”
三、“学习故事”在区域活动中运用的实践策略区域活动因其开放性和多样性,是实践“学习故事”的理想场域。
(一)“注意”:在区域活动中有目的的观察与记录
确定观察焦点:区域活动同时进行,教师难以关注所有幼儿。因此,应有计划地确定观察焦点。可以重点关注某个幼儿的持续性发展,也可以聚焦于某个特定区域(如建构区、阅读区)中幼儿的互动模式。
多元记录方式:采用“照片 ⋅+ 文字”的形式最为常见。用手机快速捕捉关键瞬间,辅以简洁、客观的文字描述。避免使用“他很聪明”“她画得真好”这类概括性语言,而应描述“他尝试了三种方法让积木塔保持平衡”。
捕捉“哇”时刻:重点关注那些能体现幼儿努力、思考、突破的“魔法时刻”,即使是微小的进步,也值得记录。
(二)“识别”:基于《指南》的深度分析与解读
链接《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将观察到的行为与《指南》中各年龄段幼儿的发展典型表现相联系,使分析更具科学依据。例如,幼儿在娃娃家的角色扮演,可以识别其社会性、语言和情感领域的发展。
解读“心智倾向”: 这是“学习故事”的精髓。在区域活动中,要特别关注幼儿是否表现出“勇敢”“坚持”“好奇”“合作”“分享”等积极的学习品质。例如,一个在拼图区屡败屡试的幼儿,展现的是“坚持”;一个主动教同伴如何使用新材料的幼儿,展现的是“合作与沟通”。
集体审议:鼓励教师团队定期对记录的“学习故事”进行共同研讨,从不同角度进行“识别”,避免个人解读的局限性,提升分析的准确性和深度。
(三)“回应”:提供有效的环境支持与教学延伸
调整区域材料:根据“识别”出的幼儿兴趣和发展需求,动态调整区域活动的材料。如发现幼儿对斜坡滚球感兴趣,可在科学区增加不同材质、不同坡度的轨道。
设计生成课程:“学习故事”可以成为生成课程的起点。例如,从几个幼儿对蚂蚁的持续观察故事中,可以生发出一个关于昆虫的主题项目活动。
个别化互动与指导:教师的回应可以直接面向个体幼儿。例如,对那个做“蛋糕”的小明,教师可以在他完成作品后,用具体的提问(“你是怎么让它立起来的?”)来促进他反思和表达。
与家庭分享:将“学习故事”分享给家长,让家长看到孩子在园的精彩瞬间和成长历程,促进家园共育,形成教育合力。
四、运用中面临的挑战
尽管“学习故事”优势明显,但在本土化实践中仍面临挑战。
教师专业能力的挑战:从“记录者”转变为“解读者”需要深厚的儿童发展心理学知识和敏锐的洞察力,部分教师感到“不会识别”或“识别不深”。
时间与精力的压力:详实的叙事记录需要大量时间,在现有师生比和日常工作压力下,教师难以持续为每位幼儿撰写高质量的学习故事。
评价体系的融合困境:如何将过程性的“学习故事”与幼儿园原有的档案袋评价、期末评语等评价方式有机整合,避免评价工作的重复与割裂。
观念转变的难度:部分教师和家长仍习惯于关注知识技能的掌握结果,对“心智倾向”等过程性价值认识不足。
五、结论
“学习故事”评价法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的运用,是一场深刻的评价革命。它将教师的视线从冰冷的分数和等级拉回到鲜活、完整的儿童身上,重塑了教师的儿童观和评价观。通过“注意-识别-回应”的循环过程,它不仅生动地描绘了幼儿的成长轨迹,更直接指引了教师支持策略的方向,实现了评价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尽管在实践中会遇到诸多挑战,但通过持续的学习、反思和园所制度的优化,我们完全能够将这一先进的评价理念植根于中国学前教育的土壤,让区域活动真正成为教师发现儿童、儿童绽放精彩的舞台。
参考文献:
[1]玛格丽特·卡尔.另一种评价:学习故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9.
[2]周兢.早期儿童学习与发展的评价:一种动态的视角[J].学前教育研究,2018(05):3-10.
[3]李季湄,冯晓霞.《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4]王菁.“学习故事”与幼儿教师观察能力的提升[J].幼儿教育,2017(28):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