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退化湿地生态修复的水文调控策略与生物多样性恢复研究

作者

万启军

身份证号码:421002197901182918

一、引言

湿地作为地球上重要的生态系统,具有调节气候、净化水质、防洪抗旱、维持生物多样性等多种生态服务功能,被誉为 “ 地球之肾” 。然而,近年来,受人类活动(如围垦、过度用水、污染排放等)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全球大量湿地出现退化现象,表现为面积萎缩、水位下降、水质恶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等。退化湿地的生态修复已成为全球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重点任务。在湿地生态修复过程中,水文调控是关键环节,它直接影响湿地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进而对生物多样性恢复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深入研究退化湿地生态修复的水文调控策略与生物多样性恢复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退化湿地现状及原因分析

2.1 退化现状

当前,全球湿地退化形势严峻。我国湿地同样面临诸多问题,如三江平原湿地因大规模开垦为农田,面积大幅减少,原有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遭到严重破坏;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湖泊湿地,由于围湖造田、过度养殖等活动,导致湖泊面积缩小、水位波动异常、水质恶化,水生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 。湿地退化不仅导致其生态服务功能减弱,还对区域生态安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

2.2 退化原因

人类活动是导致湿地退化的主要因素。首先,大规模的围垦和开发,将湿地转变为农田、建设用地等,直接减少了湿地面积。其次,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如上游过度引水、修建水坝等,改变了湿地的水文条件,导致湿地水位下降、干涸。此外,工业废水、生活污水以及农业面源污染的排放,使湿地水质恶化,影响湿地生物的生存和繁衍。气候变化,如全球变暖导致的气温升高、降水模式改变等,也对湿地生态系统产生了不利影响,加剧了湿地退化的进程。

三、退化湿地生态修复的水文调控策略

3.1 水位调节策略

水位是影响湿地生态系统的关键水文要素。对于水位下降导致退化的湿地,可通过修建水闸、堤坝等水利工程设施,调节湿地水位。例如,在干旱地区的湿地,可利用水闸控制上游来水,保持湿地的适宜水位;在季节性湿地,根据湿地生物的生长需求,合理安排水位的涨落时间和幅度,为湿地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栖息创造良好条件 。同时,结合气候变化和区域水资源状况,制定科学的水位调控方案,确保湿地水位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3.2 水流连通性改善策略

许多退化湿地存在水流连通性差的问题,这限制了湿地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影响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通过恢复和重建湿地与周边水系的连通通道,如疏通河道、拆除阻碍水流的障碍物等,可增强湿地的水流连通性。例如,在一些因水坝建设导致水流阻断的湿地,拆除部分水坝或修建鱼道、船闸等过流设施,恢复湿地与河流的自然连通,促进水体交换和生物迁徙,改善湿地生态环境 。此外,还可以通过人工湿地与自然湿地的串联,构建复杂的湿地生态网络,提高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

3.3 水质改善的水文调控

水文条件对湿地水质有重要影响。通过合理的水文调控措施,可促进湿地水体的自净能力。例如,增加湿地的水流速度和停留时间,有利于污染物的稀释、沉淀和降解。在湿地周边建设生态沟渠、塘坝等调蓄设施,对进入湿地的污水进行预处理,减少污染物负荷。同时,利用湿地植物的吸收、吸附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结合水文调控,构建人工湿地水质净化系统,实现对污水的深度处理,改善湿地水质。

四、退化湿地生物多样性恢复措施

4.1 植被恢复

植被是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持湿地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具有关键作用。在退化湿地植被恢复过程中,首先要选择适合当地环境条件的湿地植物物种,优先选用乡土植物,以提高植物的成活率和适应性。然后,根据湿地的水文条件和土壤类型,采用科学的种植方法,如种子直播、苗木移栽等,进行植被重建 。例如,在浅水区种植芦苇、香蒲等挺水植物,在深水区种植睡莲、芡实等浮叶和沉水植物,形成多层次的湿地植物群落结构,为湿地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地。

4.2 动物栖息地重建

湿地动物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体现。为恢复湿地动物多样性,需要重建适宜的动物栖息地。针对不同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生态需求,采取相应的栖息地恢复措施。对于水鸟,可通过建设人工鸟巢、浅滩和觅食区,吸引水鸟栖息和繁殖;对于鱼类,恢复河流与湿地的连通性,改善鱼类洄游通道,同时保护和修复鱼类产卵场和育幼场。此外,减少人类活动对动物栖息地的干扰,划定生态保护区,为湿地动物提供安全的生存空间。

4.3 生物入侵防控

生物入侵是威胁湿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在退化湿地生物多样性恢复过程中,要加强对入侵物种的监测和防控。建立入侵物种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和清除入侵物种。例如,对于互花米草等恶性入侵植物,可采用物理清除、化学防治和生物控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理。同时,加强对本土物种的保护和培育,提高本土生物群落的竞争力,抵御外来物种的入侵。

五、案例分析

5.1 案例概况

杭州西溪湿地曾因城市化进程和人类活动干扰,出现面积萎缩、水质恶化、生物多样性下降等退化问题。为恢复西溪湿地生态功能,当地开展了大规模的生态修复工程,重点实施水文调控和生物多样性恢复措施。

5.2 修复措施实施

在水文调控方面,通过修建水闸、拓宽河道等工程,调节湿地水位,恢复湿地与周边水系的连通性,改善湿地水流条件。同时,建设生态湿地净化系统,对进入湿地的污水进行处理,提高湿地水质。在生物多样性恢复方面,种植大量的乡土湿地植物,构建多样化的植物群落;建设人工鸟巢、鱼类栖息地等,吸引鸟类和鱼类等生物回归;加强对入侵物种的防控,保护本土生物资源。

5.3 实施效果

经过多年的生态修复,西溪湿地的水位得到有效控制,水质明显改善,湿地面积逐步扩大。生物多样性显著增加,记录到的鸟类种类从修复前的89 种增加到 181 种,鱼类、两栖类、爬行类等动物数量也大幅提升,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得到有效恢复,成为城市湿地生态修复的成功典范。

六、结论

退化湿地生态修复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水文调控策略和生物多样性恢复措施在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科学合理的水位调节、水流连通性改善和水质调控等水文调控策略,结合植被恢复、动物栖息地重建和生物入侵防控等生物多样性恢复措施,能够有效促进退化湿地生态系统的修复和重建。未来,在退化湿地生态修复实践中,应充分考虑不同湿地的特点和实际需求,制定个性化的修复方案,并加强对修复过程的监测和评估,不断优化修复策略和措施,以实现退化湿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更好地发挥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

参考文献

[1]庞琼.盐源县泸沽湖草海湿地生态修复技术及其应用[J].农村科学实验,2025,(06):27-29.DOI:10.20264/j.cnki.rse.2025.06.011.

[2]高雪霏.排水退化型湿地生态修复研究——以吉林哈泥国家级自然 保护区为例[J].吉林林业科技,2025,54(02):27-30.DOI:10.16115/j.cnki.issn.100 5-7129.2025.02.006.

[3]苏淑兰,石明明,陈奇,等.不同生态修复技术下退化高寒沼泽湿地土壤及植被化学计量特征[J].草地学报,2024,32(04):1142-1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