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优秀传统文化的音乐鉴赏教学探索
赵鲜
四川省渠县第二中学 635200
一、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音乐鉴赏教学的价值
(一)文化传承的必然要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认同的根基,其音乐遗产涵盖民歌、戏曲、器乐、歌舞等多种形式,承载着历史记忆与民族精神。例如,古琴曲《流水》以“七十二滚拂”技法模拟山泉、江河、瀑布之声,深度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陕北民歌《信天游》以即兴编唱的形式表达劳动人民的生活情感,展现地域文化特色。将这些作品纳入教学研究中,有助于学生理解中华文化的多元性与包容性,增强文化自信。
(二)审美教育的核心载体
传统文化作品多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通过对其内容展开深挖,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强化音乐感知,对比西方音乐,传统音乐的特色更能切合中国文化与审美。例如,琵琶曲《十面埋伏》通过轮指、扫弦等技法表现楚汉相争的激烈场面,其“以声拟形”的创作手法与西方交响乐形成鲜明对比,在昆曲《牡丹亭·游园惊梦》中,更是以“水磨腔”的婉转旋律与“一唱三叹”的程式化表演,充分展现了东方美学中的含蓄与典雅,中西方文化不同,审美和音乐教学也存在区别,通过对比分析,学生可拓宽审美视野,形成多元音乐价值观。
(三)创新能力的培育
传统文化不仅是历史的遗产,更是创新的源泉,音乐教学更多的是需要培育学生音乐创作技巧和水平。很多当下的流行音乐也都融入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形式,在音乐教学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显著激发出学生的创作灵感,提升创作水平。
二、音乐鉴赏教学中传统文化融入的现状分析
(一)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教材中传统音乐作品占比不足,且多集中于民歌、戏曲等常见类型,缺乏对器乐、歌舞、说唱等形式的深入挖掘,其次,教师多采用“听赏—讲解—分析”模式,忽视学生的主体体验,导致课堂氛围沉闷。最后是学生文化了解的表面化严重,学生虽能识别作品名称与形式,但对音乐背后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审美特征缺乏深入认知。
(二)原因剖析
首先是教师本身对于传统音乐文化的掌握局限于教材内容,缺乏跨学科知识储备,同时,当下的考试制度也过多侧重于音乐基础知识的考查,忽视了文化理解与审美能力的评价。最后是在资源整合方面,传统音乐作品分散于图书馆、博物馆、民间艺人等不同载体,缺乏系统化、数字化的教学资源库。
三、基于优秀传统文化的音乐鉴赏教学策略分析
(一)文化浸润:构建多维度的教学资源体系
首先,可以基于现行教材为基础,补充传统音乐作品,形成“经典+地域+创新”的立体化内容结构。例如,在《中国民族音乐》单元的学习中,除《二泉映月》《梁祝》等经典曲目外,可加入内蒙古长调《牧歌》、福建南音《梅花操》等地域特色作品,并引入谭盾《地图》等当代创新作品,让学生们接触到更多的音乐艺术作品,对传统文化在音乐学科中的应用也能更加清晰。其次可以建立“线上+线下”资源库,线上可利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中国民族音乐数字图书馆等资源,提供音频、视频、乐谱等素材,线下则可邀请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进校园,开展工作坊、讲座等活动,让学生们在知识的普及和熏陶中,感知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最后是环境的创设,可以在教室布置中悬挂古琴、琵琶等乐器或者模型,融入传统文化音乐主题壁画元素和黑板-+报等,定期展
开相关音乐活动,营造沉浸式学习氛围。
(二)审美体验:创新“感知—理解—评价”的教学模式
首先,需要激活学生的感知水平,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感受优秀传统文化音乐的魅力,可以挖掘多媒体手段,创设出历史情境,助力学生更好的理解作品的内涵,例如对于古琴曲《广陵散》的学习来说,可播放纪录片《琴动山河》片段,展示嵇康临刑前弹奏此曲的场景,并配以字幕讲解“竹林七贤”的精神追求,由此让学生们身临其境,感知侠客风情。其次可以引导学生们来对比中西方音乐情况,找到其中的异同之处,例如在《黄河大合唱》的学习中,可与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对比,分析两者在主题表达、结构布局、情感张力上的差异,深化学生对于民族音乐特色的理解,更好的感知到歌曲背后蕴含的深刻意义。在教学中也可以搭建起项目式学习的框架,以传统文化为主题设计探究任务,以“江南丝竹”音乐教学为例,可以由教师组织,分组研究“江南丝竹”的乐器组合、曲目分类、演奏风格。在研究过程中,引导学生了解江南丝竹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和文化背景,通过多媒体平台等方式,感受江南丝竹的演奏风格和艺术魅力,引导学生以 PPT、微视频等形式展示成果,在展示过程中,不同小组间交流和互动,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和理解江南丝竹,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传统文化,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对于教学评价方面,可以从学生审美素养评价等方面来入手,重点考察学生对曲目的理解,对音律等基础知识内容的掌握程度等,同时需要重点评价学生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感知,对于文化的深度理解和感受。
(三)实践创造:搭建“学—演—创”一体化平台
实践创造是音乐鉴赏教学的重要环节,可以搭建“学—演—创”一体化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音乐技能,培养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首先是给予学生乐器体验,可以开展古筝、二胡、葫芦丝等为特色的传统乐器选修课程,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到具有独特魅力的传统乐器,并充分掌握演奏技巧。例如,可以开设古筝工作坊,在课程开始时,向学生介绍古筝的历史、构造和演奏姿势等基础知识,让学生对古筝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之后可以从简单的“托、劈、抹、挑”等指法入手,耐心地指导学生尝试,在拨弄中体会到那种悠扬婉转、如泣如诉的意境,对于有乐器学习经验的学生也可以指导学生来演奏,在舞台上展示自己,提升学生音乐技能的基础上,增强对传统音乐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四、结语
优秀传统文化在音乐鉴赏教学中的融入,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通过构建“文化浸润—审美体验—实践创造”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探究”,从“知识记忆”转向“文化理解”,从“技能模仿”转向“创新表达”,未来,需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完善评价体系,加强师资培训,推动传统文化与音乐教育的深度融合,为培养具有文化自信与创新能力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郑国栋.传统音乐文化的美育价值及实现路径研究[N].云南日报,2025-06-07(007).
[2]赵婧贻.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主要特点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路径[J/OL].求索,2025,(03):105-114[2025-06-16].
[3]李爽霞.课程思政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研究[J].宁夏师范大学学报,2025,46(02):11-16.
[4] 张梅. 中小学优秀传统音乐文化教学中的德育融合[J]. 中小学音乐教育,2024,(1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