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足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支持性环境
郝红梅
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区第十幼儿园 017010
创设良好的、富有邀请感的环境,可以为幼儿提供参与深度游戏的机会,当幼儿与材料深度链接时儿童的认知、情感、社会性等能力得到高速发展。这是本学期老师在思想层面达成的共识,也是基于儿童大脑发育的特点和学习方式,(神经元突触需要幼儿的感官不断受到刺激建立连接,进而发展认知、社会、情感能力),我们经过近两年对环境材料的研究,开始从环境材料物质层面的研究逐渐转向环境与儿童发展之间关系的研究。
我们在研究中不断明晰以下四个问题:
1.幼儿的学习与发展需要哪些条件?
2.如何保障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完整性?
3.“教”与“学”在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理念中有如何平衡和转变?
4.教师在幼儿的学习中承担什么样的角色?发挥哪些作用?
通过回顾环境材料四个阶段的变革,将物理环境、心理环境、互动环境的内涵不断厘清。
第一阶段:理念先行,思想变革
主要目的是“放手游戏,重塑教师儿童观”,教师要通过观察了解幼儿的个性和需求,把儿童从教师隐形的高控中解放出来,把游戏的权利还给幼儿。要解决这个难题,首先要确保环境材料的开放性,把老师从管理游戏材料中解放出来,才能保证教师有放手退后的基础条件。于是,我们带领老师共读《放手游戏 发现儿童》、《自主游戏》书籍,从理念上达成“以儿童为本”教育共识的同时,将环境材料从原来 90% 的高结构转换到50% 的高低结构材料结合。我们的认识发生了转变:
1.以往的环境材料是教师精心设计、包装、有目的地提供的,这样的做法导致的结果是:老师很辛苦,幼儿被控制。
2.尽管我们认同“以儿童为中心”的理念,但在实践过程中,依然发现师幼之间的关系是不平行的。教师的角色定位还是“教”为主,由此反映出:教师不足够相信儿童,因为不相信,所以不敢放手。
3.自然开放、丰富多变的环境,支持儿童发现自己,也让教师看到有能力儿童。
4.低结构、可组合、数量和种类充足的材料,支持幼儿解决问题和想象创造能力发展。
第二阶段:空间、时间变革,重构有呼吸感的一日生活
充足、持续、弹性的时间,能够支持幼儿探索与反思,在践行自主游戏理念的过程中,我们对以往的一日生活作息表进行了审视:一天当中,幼儿在园 490 分钟,一共有16 个环节,每一个环节紧密相连,从时间安排来看,过渡环节耗时长。从活动组织来看,形式单一,以集体行动为主,真正让幼儿自己选择、自己做主的时间几乎没有。经过两年多的不断实践、审思、探索,我们把以前碎片化的时间进行了整合,形成了康十幼一日生活的新样态:原先一天 16 个小环节调整为6 个大的环节。幼儿在园 590 分钟,其中教师发起的活动占 110 分钟,幼儿发起的活动占 480 分钟。保证了幼儿每天有3.5小时的室内外自主游戏时间的同时,每日有1 小时的户外运动时间。
第三阶段:深化环境细节,支持和引发幼儿游戏的多种可能性康十幼在专家的带领下,结合康巴什教体局学前办给到的实施建议,依据《评估指南》梳理了环境材料方面的负面清单,将带有教师明确目标、固定的玩法的步骤图、示意图撤走,将结构较高的操作材料按类别摆放,转化为低结构或非结构的材料。增加多元类型的工具柜(数字、测量工具、探索工具),满足幼儿高阶思维发展的需要。
环境材料经历了又一轮的迭代,实现了“幼儿为本、激发创造、多元丰富、美感秩序”的目标,在这样的环境材料变革中,我们的研究路径从以往成人逻辑的“设定目标-创设环境-支持幼儿”走向“认识幼儿-创设环境-支持发展”,这是教师整个视角的转换,从关注结果到关注过程,从关注教材到关注幼儿,在这样的环境中,将课程内容变成“幼儿的研究”。
在变革的过程中,园所带领教师啃读《幼儿游戏图式》等书籍,学习补充教师自身专业理论,结合专家入园指导,我们将幼儿的学习与发展目标隐含在环境材料中。通过连续的观察、反思、实践,老师们在一次次的游戏现场看到了一个个可以自主探索材料、自主研究游戏、自主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的伟大儿童。
第四阶段:聚焦现场,在观察与倾听中看懂儿童.一对一倾听拉近师幼距离,形成尊重、相信、平等的氛围
当我们把关注点放在真实的幼儿游戏中,会越来越相信幼儿是有能力的学习者,越相信便越放手。同时,新的问题也显现出来了。尽管老师们认为自己已经抛开自我认知去解读儿童,但依然会有看不懂幼儿行为的时候,在教研中,老师们常常会因为对幼儿行为不同的解读出现矛盾和不同的观点。关于幼儿的游戏,不管怎么分析,我们都只是猜测、推断。“放手游戏”到“看懂游戏”中间,我们忽略了最重要的主体--幼儿。于是,我们通过理解一对一倾听的价值--尝试在游戏现场实施一对一倾听--结合一对一倾听理解儿童三个阶段,全面落实一对一倾听,通过共学、共研、共读等多种途径去分析幼儿的游戏行为和倾听记录,从情绪情感、语言动作、思维等方面看见有能力的儿童,同时在持续的一对一倾听中教师走进幼儿,师幼关系发生改变,彼此间产生信任和链接。
通过问题诊断和集体教研,班级创设一对一倾听富有邀请感的物理空间,将班级最大的桌子留给儿童表征,教师反馈越来越多的孩子开始愿意主动表征,基本实现倾听日覆盖。
2.经验共享,支持儿童认识自己挑战自己
同伴的观点和经验,让幼儿具备多元思维,以多元视角理解问题,形成灵活开放包容的思维方式,所以游戏后创设经验共享的环境必不可少。而教师作为幼儿一日生活中稳定的互动主体,在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课程理念下,最大程度发挥幼儿自主学习的价值也就是在改革以教师的“教”和知识体系为中心的课程。“教师不教了,做什么”不妨换个问题,“要让幼儿总是自主学,教师可以做什么”。幼儿总是自主学,教师就不能在过程中插手,教师可以做什么,教师的专业性正体现在对幼儿学习的主动研究并提供适宜的环境、材料、时间上。我们提供的环境、材料、时间安排都需要教师根据对幼儿的观察,积极主动的调整,保障幼儿的自主学习不被抑制、打局限,教师通过环境、材料、时间等调整,表达了对幼儿自主学习的支持和肯定,以间接的互动既给幼儿的学习提供了尽可能自主的过程,又为保障幼儿的学习提供最大程度的支持。
幼儿全面且富有个性的发展离不开环境与互动,无论是创设物理环境、心理环境、互动环境,都少不了教师在研究幼儿学习与发展基础上的适宜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