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式教学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马霞龙
渭源县祁家庙学区 甘肃定西 748200
小学科学课程肩负着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使命,然而传统教学模式往往侧重于知识的灌输,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难以真正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内在兴趣与探索欲望。体验式教学强调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实践操作、情感体验等方式获取知识与技能,恰好能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为小学科学课堂注入新的活力,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科学的魅力,理解科学的本质,逐步养成科学思维与探究能力。
一、体验式教学与小学科学教学的适配性
(一)符合小学生认知特点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对直观、有趣的事物充满好奇。体验式教学借助实物、模型、实验、情境创设等手段,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具象化,让学生通过看、听、摸、闻、做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这与他们的认知发展水平相适应,有助于更好地构建科学概念。
(二)契合科学课程目标
小学科学课程目标不仅包括知识目标,更注重过程与方法目标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式教学在学生参与体验活动的过程中,自然地实现了这些目标的融合。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学会观察、提问、假设、验证等科学方法,在面对困难与解决问题时培养坚韧、合作等品质,同时在成功体验中激发对科学的热爱之情,全方位达成科学课程的育人目标。
二、体验式教学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创设情境,激发体验兴趣
1.借助故事导入情境
以生动有趣的科学故事作为课堂开场,能够迅速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发学生对即将学习内容的好奇与期待。比如在讲解“摩擦力”时,教师可设计这样一个故事情境:“小熊要搬家,它拉着装满物品的木板车走在斜坡上,可是怎么也拉不动,这时候小猴子来了,它在木板车前面放了一块大石头,小熊再拉就轻松多了,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生们被故事深深吸引,急于探究其中的奥秘,从而顺利进入摩擦力知识的学习。
2.运用多媒体营造情境
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图片、视频、动画等多媒体资源,为学生打造声情并茂、震撼视觉的学习情境。例如,在学习“地球的内部结构”时,教师可播放一段关于火山喷发、地震的视频,展现地球内部力量的强大,再结合分层动画详细讲解地壳、地幔、地核的结构与特点,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对地球内部神秘世界充满探索热情,有助于为后续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二)实验探究,深化体验感悟
1.精心设计实验步骤
实验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实验环节,确保实验具有可操作性、趣味性与启发性。例如在“电路连接”实验中,先为学生提供电池、导线、小灯泡等简单材料,让学生尝试连接使小灯泡亮起来,在学生自主探索基础上,引导他们思考如何改变小灯泡亮度、如何让多个小灯泡同时亮等问题,逐步深入探究电路原理,使学生在不断尝试与改进中深化对电路知识的理解。
2.开展小组合作实验
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实验探究,既能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协作,又能培养学生团队精神与分工合作能力。比如在“土壤的成分”实验中,小组成员分别负责取土样、搅拌、过滤、观察记录等环节,共同探究土壤中含有哪些物质。实验过程中,小组内成员相互交流想法、分享发现,遇到困难共同解决,不仅提高了实验效率,还让学生在合作中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与成就感。
3.拓展实验探究空间
教学结束后教师还可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开展实验探究活动,将课堂知识延伸到课外,拓宽科学探索视野。比如,在学完“植物的蒸腾作用”
后,教师可让学生回家观察不同植物叶片在水中的气泡产生情况,对比不同环境(光照、温度等)下蒸腾作用的差异,并记录数据。通过这种课外拓展实验,学生能更全面深入地理解知识,同时培养自主探究与长期观察的习惯。
(三)生活体验,迁移知识应用
1.布置生活观察作业
通过定期布置一些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科学观察作业,让学生在生活中留意科学现象,有助于学生积累科学素材。如学习“天气”单元后,教师可要求学生每天观察天气变化,记录气温、风向、风力、云量等信息,并尝试绘制简单的天气日历。一个月后,学生对本地天气变化规律有了直观认识,同时也将课堂所学的天气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实现了知识的内化与迁移。
2.引导生活问题思考
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引入生活中的科学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思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创新思维。例如在讲完“浮力”知识后,提问学生:“为什么轮船能浮在水面上,而铁块却会沉入水底?如果我们要打捞沉在水底的铁块,有哪些办法?”学生们积极思考,联系浮力知识,从改变物体重量、排水量等角度提出各种创意十足的打捞方案,在解决生活问题过程中深化了对浮力概念的理解。
(四)合作交流,共享体验成果
1.小组讨论交流
在学生完成实验探究或自主学习任务后,组织小组内部进行讨论交流。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分享自己的发现、想法与困惑,倾听他人见解。如在“动物的栖息地”学习后,小组内交流各自观察到的不同动物栖息环境特点,讨论影响动物栖息地选择的因素,通过思想碰撞,学生们能从多角度认识问题,丰富知识内涵,同时锻炼表达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
2.全班汇报展示
讨论结束后各小组可选派代表向全班汇报交流成果,展示形式可以多样,如实验报告讲解、实物展示、角色扮演等。其他小组学生认真倾听,可随时提问、质疑或补充。例如在“岩石的种类”汇报中,有的小组通过展示不同岩石标本,介绍其颜色、质地、硬度等特点;有的小组则以角色扮演方式模拟地质勘探员鉴别岩石的过程。这种全班汇报展示活动,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交流平台,促进了班级整体学习水平的提升。
3.教师点评总结
教师在学生合作交流过程中,要认真倾听,并及时给予肯定与鼓励,对学生的观点、成果进行点评总结。不仅要关注知识的正确性,还要重视学生在交流过程中表现出的思维方式、合作态度等。通过教师的专业引领,能够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脉络,提炼关键要点,将零散的体验成果转化为系统的知识体系,同时为下一次体验式学习明确方向。
总之,体验式教学为小学科学教学带来了全新活力与显著成效,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实验探究深化感悟、生活体验迁移应用、合作交流共享成果等策略的有效实施,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助力学生科学素养全面提升。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高度重视安全保障、关注个体差异、精准把控时间,不断优化体验式教学过程。
参考文献:
[1]胡玲.“体验式”教学模式在小学科学学科中的应用分析[J].智力,2023,(02):147-150.
[2]游淑镇.体验式教学活动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J].小学生(下旬刊),2024,(04):88-90.
[3]赵文刚,张玉坤.基于新课标的中小学科学探究实践活动体验式教学探析[J].今日教育,2023,(05):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