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教育中“习惯养成”的教学实践与优化策略

作者

胡忠坤 焦满森 钮维凤

1 定远县滨湖小学 2 定远县实验小学 233200

一、习惯养成的内涵与小学教育的适配性

习惯是个体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稳定行为模式,小学阶段的习惯养成主要涵盖学习习惯(如课前预习、认真书写、专注倾听)与行为习惯(如遵守纪律、文明礼貌、热爱劳动)两大维度,具有可塑性强、易受环境影响的特点。

2022 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明确提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这与小学生的成长规律高度契合。小学阶段是神经系统发育与行为模式形成的关键期,此时养成的习惯会内化为个体特质,对后续学习与生活产生深远影响。正如教育家叶圣陶所言:“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亏。”可见,习惯养成在小学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地位。

二、小学习惯养成的实践困境

(一)培养方式“重说教,轻实践”

部分教师将习惯养成等同于“规则宣讲”,通过反复强调“要认真听讲”“要按时完成作业”等口号式说教,却未提供具体的实践场景。例如要求学生“养成阅读习惯”,仅布置“每天读 30 分钟书”的任务,未教给学生“圈点批注”“摘抄好词好句”的方法;强调“遵守纪律”,仅靠批评教育,未通过情景模拟让学生体会纪律的意义,导致习惯养成流于表面,学生难以真正践行。

(二)培养目标“重统一,轻个性”

习惯养成常采用“一刀切”的模式,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例如要求所有学生“用统一的姿势握笔”,未考虑不同学生的手部发育特点;布置相同的“预习任务”,未兼顾学困生“难以独立预习”与优等生“预习内容不足”的差异;评价“劳动习惯”时,仅以“打扫速度”为标准,未关注内向学生“细致认真”与活泼学生“效率高”的不同优势,导致部分学生因“不符合标准”而失去信心。

(三)评价机制“重结果,轻过程”

习惯评价多以“最终表现”为依据,忽视养成过程中的努力与进步。例如评价“书写习惯”,仅看作业的整洁度,未关注学生“从字迹潦草到逐渐工整”的进步;评价“倾听习惯”,仅以“是否走神”为标准,未肯定学生“从偶尔开小差到坚持专注 5 分钟”的努力;且评价多由教师主导,缺乏学生自评与同伴互评,难以全面反映习惯养成的真实过程。

三、小学习惯养成的优化策略

(一)立足学科教学,实现习惯养成“渗透式”落地

1. 语文教学:在读写中培养学习习惯

阅读教学中,通过“阅读闯关”活动,教给学生“读前看题目猜内容—读中圈画关键句—读后复述主要内容”的三步阅读法,逐步养成“深度阅读”习惯;写作教学中,设计“作业自评表”,让学生对照“字迹工整、语句通顺、标点正确”三个标准检查作文,培养“认真修改”的习惯。

2. 数学教学:在解题中培养思维习惯

解题时引导学生养成“审题—画图—验算”的思维习惯,例如教授“应用题”时,要求学生先圈出“关键词”(如“一共”“还剩”),再通过线段图梳理数量关系,最后用“反向计算”验算答案;课堂练习中,开展“错题小医生”活动,让学生记录错题原因(如“看错数字”“没理解题意”),培养“反思纠错”的习惯。

3. 德育教学:在生活中培养行为习惯

结合“文明礼貌”主题,开展“情景模拟”活动,让学生扮演“问路的行人”“接待客人的主人”,练习“您好”“谢谢”“再见”等礼貌用语;通过“班级值日轮岗”,明确“扫地—擦黑板—整理桌椅”的劳动步骤,让学生在实践中养成“热爱劳动、认真负责”的习惯。

(二)设计特色活动,搭建习惯养成“实践型”载体

1. “习惯养成打卡”活动

针对不同年级设计分层打卡任务:低年级开展“书写打卡”,每天练习10 分钟铅笔字,教师通过班级群反馈书写进步;中年级开展“预习打卡”,要求学生用“问号标注不懂的问题”,并在课堂上分享;高年级开展“阅读打卡”,鼓励学生记录“阅读心得”,每周评选“打卡小明星”,让习惯养成在坚持中固化。

2. “习惯养成小剧场”活动

组织学生编排情景剧,如“上课走神怎么办”“与同学吵架如何解决”“作业拖拉怎么改”,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体会不良习惯的危害,掌握改正方法。例如通过“上课走神”的情景剧,学生意识到“眼神跟着老师、积极举手发言”能帮助集中注意力,进而将剧中方法转化为实际行动。

(三)优化评价激励,完善习惯养成“过程性”保障

1. 实施“成长型评价”

建立“习惯养成成长档案”,记录学生的过程表现:如“专注倾听”方面,记录“从开小差 3 次到 1 次”的进步;“文明礼貌”方面,记录“主动向老师问好的次数”。评价时不仅关注“是否达标”,更重视“进步幅度”,对有进步的学生及时肯定,如“你这周预习时标注的问题越来越具体了,进步很大!”

2. 采用“多元评价主体”

构建“教师评价 + 学生自评 + 同伴互评”的立体评价体系:教师从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习习惯;学生通过“习惯自评表”反思“今天是否认真书写”“是否主动帮助同学”;同伴互评时,以“优点 + 建议”的形式反馈,如“你上课发言很积极,如果能认真倾听别人的想法就更好了”,让评价成为习惯养成的助推器。

四、结语

小学阶段的习惯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需要教师将“说教”转化为“实践”,将“统一要求”转化为“个性引导”,将“结果评价”转化为“过程激励”。唯有立足学科教学、依托特色活动、完善评价机制,才能让习惯养成真正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 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M].胡晓风,等编.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3] 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3.

[4] 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4.

[5] 王春燕.小学习惯养成教育的实践路径与策略[J].基础教育参考,2024(6):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