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坑支护阶段安全管理问题与优化对策研究

作者

张百彪

金昌市水电工程局,甘肃 金昌 737200

引言:基坑支护阶段涉及地质条件、支护结构受力状态及施工环境等多重变量。安全管理理论指出风险控制应贯穿施工全过程,突出动态监测。传统管理模式多依赖静态规范,很难应对现场风险的突变性。结构稳定性受施工扰动等因素影响,如果缺乏过程中的有效管理,容易引发局部失稳甚至系统性事故。安全管理的核心在于实现联动响应,基坑支护的安全管理应强调技术支撑或信息共享,提高整体控制能力。

一、基坑支护阶段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风险识别滞后影响预警机制

如果基坑支护阶段的风险识别工作开展不及时,施工人员很难及时掌握地下结构的实际受力状态。在初期未识别土体扰动或地下水位波动等关键因素,容易被表面现象掩盖,导致管理人员在判断安全形势时缺乏准确依据。预警机制的作用建立在前置掌握风险信息之上,若识别环节滞后,预警就会失去实效,很难在问题扩展前启动应对流程。传递信息的滞后性也会在实际施工中加剧风险识别的迟缓,不能将现场变化第一时间反馈到管理层,影响决策的及时性。一些工程存在风险数据分类不清等问题,导致识别结果参考价值不足,长期忽视这些隐蔽环节,会让预警体系失去应有的敏感性,降低对突发情况的响应能力,让安全保障工作处于被动局面。

2.支护结构失稳诱发坍塌事故

支护系统具有阻挡土压力、水压力等多重功能,其设计参数不符合现场地质条件或施工过程存在质量缺陷,就会削弱结构承载力且让安全边界变得非常脆弱。施工期间的加载过程不稳定,支护结构受力状态会随时间推移不断变化,如果不能动态分析,会忽略关键部位的风险累积。没有及时发现局部沉降或锚固松动等小范围变化,可能会演变为整体结构的失效,监测环节缺乏足够精度,就很难及时捕捉这些早期征兆,错失干预时机。高地下水位或周边荷载影响较大的环境中,支护系统容易受到不均衡外力干扰,让其稳定性随施工进度不断下降,安全风险快速上升,结构发生突发性破坏会直接影响作业人员或周边建筑的安全。

3.施工流程混乱干扰现场秩序

基坑支护阶段工序复杂,流程衔接不顺或安排不清容易打乱现场节奏。作业计划缺乏系统协调时,会让各工种操作范围交叉重叠,设备调度出现冲突,降低施工效率,增加风险隐患。一些管理环节不能同步调度且任务推进节奏不一致,容易引发工序堆叠现象。信息传递不畅也是重要干扰因素,不明确的传达指令会让现场执行层在判断上产生偏差,出现随意施工等问题。没有清晰安排材料进场会影响操作空间,让作业区内杂乱无序,不能形成统一作业标准。施工组织混乱还会削弱人员之间的协作基础,不同工段不能有效配合,就不能保持现场秩序稳定。工程进度不断推进,不及时疏导混乱现象会影响质量控制,造成安全事故的连锁反应。基坑支护阶段对流程管理的依赖度高,任何细节脱节都会降低整体协调性。

4.人员培训不足降低操作规范

基坑支护作业对人员的专业技能有较高要求,培训不到位会影响施工行为的规范性。一些从业人员不理解支护结构的特性,遇到复杂作业任务时容易产生误判,影响整体安全水平。如果作业中操作不熟练,很难保障作业规范执行,影响施工质量。培训体系薄弱会导致现场人员安全意识淡薄,面对突发情况反应迟缓,增加事故发生的可能。作业流程中的关键工序需要精准配合,技术掌握不牢会在协同操作上出现偏差。缺乏标准操作认知的人员在施工过程中执行任务时通常依赖经验判断,削弱施工行为的一致性。整体来看,操作规范的落实程度与人员培训质量密切相关,如果管理系统忽视这一环节,安全保障就难以形成有效支撑。

二、基坑支护阶段安全管理的优化策略

1.明确风险源头,加强预警联动机制

风险因素具有多样性,涵盖地质条件或施工扰动等多个层面,要借助系统识别予以分类处理。建立联动机制的关键在于信息互通,借助打通各管理环节间的信息壁垒,实时共享数据,保证在识别风险信号的第一时间就传递至关键管理节点。科学的预警机制需要准确判断风险等级,避免出现误报。管理实践中不能明确风险出现的具体位置,会让预警失去实效,削弱管理的主动性。借助预设响应方案,管理系统能够做到快速干预,为复杂施工提供安全保障。

地下水位变化或周边荷载干扰等风险因素在基坑支护过程中经常交叉出现,若不能明确区分各类风险源,现场很难做到有针对性应对。建立科学的识别机制需要划分地质资料,针对不同区域的土壤特性或地下构造进行风险等级分类,从源头上判断支护条件。识别施工扰动也应具体到操作细节,大型设备进出是否改变支护受力、邻近作业是否影响边坡稳定,这些都需提前评估。根据识别结果建立的预警机制要自动衔接监测数据及响应策略,当位移监测值超过设定范围,系统会立即生成预警信号,现场管理人员能在第一时间收到信息并依据风险等级决定是否暂停作业。信息联动的另一重点是跨工序之间的同步反馈,支护结构出现轻微变形时,相关施工任务的负责人需同步接收到提醒,以调整施工节奏,避免风险扩散。预警机制如果只依靠单一数据来源,容易导致判断失误,因此联动系统需接入多个来源的信息接口,形成综合判断路径。具体执行中,各类参数阈值要根据区域特点动态调整,保障机制的精准性。

2.强化结构管控,防止支护失稳坍塌

基坑支护系统在施工期间处于持续受力状态,结构安全要借助全过程的动态管控加以保障。结构受力一旦失衡,容易引发位移扩大或锚杆脱落等问题,造成坍塌事故。要做到有效控制,必须从设计支护结构、执行构造节点到后期监测反馈形成统一管理链条。结构管控的核心在于精确识别受力变化并依据监测数据合理调整,防止局部超载持续存在。管理机制应将施工顺序及支护强度控制统一纳入技术参数体系,让各环节协同运行。

在深基坑工程中,支护结构长期处于复杂的受力环境下,忽视任何构造细节都可能引发整体失稳风险。有效控制结构需要对支护构件的施工质量建立全过程跟踪机制,施工人员应在施工过程中实时记录钢支撑的安装角度等技术指标并比对设计参数。结构管控应覆盖支护构件进入现场前的材料验收或尺寸复核,保证其在使用中具备稳定的物理性能。应将位移监测的数据纳入自动采集系统,形成时间轴序列,预测支护系统的状态变化。数据如果出现偏离设计预期的现象,应启动复核机制,核查是否存在荷载变化或连接部位松动等异常情况。施工过程中产生的附加荷载也需纳入考虑,不能合理分配混凝土浇筑时形成的临时集中荷载,可能会加剧结构变形。支护体系出现变形扩展迹象应暂停相关施工作业,根据变形部位进行支撑调整。后期回填过程中也需利用阶段性监测确认结构恢复至稳定状态。除了结构本体,周边建筑荷载对支护系统的侧压影响也很重要,需提前设置测点掌握其变化趋势,避免外部荷载叠加导致失稳。

3.优化作业流程,保障现场有序推进

基坑支护工程属于系统性较强的作业过程,科学的流程组织会关系到施工效率,各工序之间衔接不当会造成资源浪费,带来操作冲突。优化作业流程的关键是制定明确的操作节点,防止不同工种交叉作业引发管理混乱。各类施工活动需要依据支护结构特性进行合理的阶段划分,保证操作过程具备连贯性。流程管控还应融合动态调整机制,根据现场变化灵活修正作业节奏,提升整个项目的组织效率。

实际支护施工过程中,工序安排是否合理直接影响施工现场的运转状态。作业流程的设计应以“时序清晰、空间互不干扰”为基本原则,针对支护桩施工、锚杆布设、支撑安装等关键工序建立标准操作顺序。每一道工序应设定明确的作业完成节点,便于后续作业及时接续,防止出现返工情况。管理人员在流程制定初期应充分掌握地质勘测成果情况,规划作业路径且预留必要的设备通行空间。多工种交叉作业阶段需错开时间,避免因操作干扰造成现场拥堵。传达信息应利用统一调度平台,实时同步任务派发及反馈,让各小组的作业进度保持一致。若现场工作安排缺乏前置协调,容易出现资源配置重复等问题。设备调运过程中如果没有设置作业缓冲区,可能会影响正在进行的关键工序,延误工期。为防止这一类干扰,应在作业流程中附设临时调整机制,当出现设备延迟等突发情况时,根据预设方案调整作业顺序,按期推进主线任务。优化流程还应结合施工进度计划进行动态更新,阶段性检查实际执行情况,及时调整偏离计划的环节。

4.提升人员素质,规范施工操作行为

基坑支护作业过程高度依赖人员的技能水平,人员素质能影响到施工安全。高风险作业环境中,具备扎实技术能力的作业人员能在复杂情境下准确操作。人员素质体现在掌握专业技能的程度上,涉及安全意识或现场应变等方面。保持规范操作行为依赖于持续的教育训练或制度约束,落实作业标准需要持续强化执行能力,降低人为因素带来的安全隐患。

实际施工过程中,一些岗位虽具备操作经验,但缺乏系统培训,存在凭经验作业的问题,特别是在安装支护结构或设备吊装等关键环节更加突出。高素质人员在面对突发情况时能迅速识别风险,采取规范处置措施,防止事故进一步扩大。技能储备不足的作业人员在相同条件下可能会出现误判,加剧安全风险。为保证操作行为稳定,应在施工组织安排中明确技能等级及岗位匹配关系,将技术能力精准对应操作任务。培训内容应围绕实际操作场景展开,涵盖识别典型错误判断或风险路径等要素,避免培训流于形式。针对深基坑作业等特殊工种,应设计情境化演练课程,利用模拟典型工况提升作业人员对复杂环境的感知能力。管理人员也需参与学习技术标准,保证管理指令及现场操作逻辑一致,形成上下协同的作业机制。现场管理还应设置动态考核机制,周期性抽查操作行为,保证标准持续有效执行。行为规范化还需结合班组文化建设,将责任意识融入日常工作,让规范操作成为自觉行动。施工过程中,作业人员若能主动理解技术规范且进行自我监督,管理体系就不再依赖高强度的外部干预。及时传达施工信息也能让作业人员统一任务认知,提高执行准确性。

结束语:基坑支护阶段的安全管理水平会影响人员安全或周边环境的整体稳定,在多因素叠加的复杂施工场景只依靠传统制度约束很难建立有效的风险防线。必须以系统思维重塑管理逻辑,从识别风险、组织流程到人员素质等多个维度同步发力,推动管理机制的精细化。施工单位建立预警联动体系或优化作业衔接机制能提升基坑支护阶段的安全保障能力,为开发城市地下空间或建设基础设施奠定基础。工程实践不断演进,持续深化管理理念且完善技术路径,能实现安全与效率的双重目标。

参考文献:

[1]洪永清.基坑支护中钻孔灌注桩施工及安全管控方法[J].中国建筑金属结构,2025,24(10):40-42.

[2] 郭身沉. 深基坑施工技术在桥梁工程中的应用实践研究[J]. 现代工程科技,2025,4(09):157-160.

[3] 陈贵 珍. 基坑 支护 技术 的优 化设 计与 施工 实践 探索 [J]. 工程 技术 研究,2025,10(09):196-198.

[4]陈样仕.深基坑支护开挖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及效果[J].散装水泥,2025,(02):8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