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策略研究
吕莉
娄烦县晨英幼儿园 030300
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助于幼儿的身心发展,同时也为幼儿的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实际上,大多数幼儿园的教学活动往往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未能将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视为一项核心内容,通过良好的行为习惯,帮助幼儿在成长过程中增强其规范意识。基于此,在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中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成为幼教工作者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此,各级幼教机构需立足多个维度,深入探究幼儿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策略,从而为幼教行业的发展提供真实、科学的参考依据。
一、幼儿园教学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重要(一)有助于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学前教育是小学教育的重要衔接,将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融入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对幼儿的健康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不挑食、不偏食、规律饮食的 营养得到满足,这也是助力幼儿拥有健康体魄的重要前提条件。而良好充足 重要保障[1]。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助于幼儿快速适应社会发展。幼儿园作为幼儿成长的 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有助于增强幼儿的健康意识与社会责任,给予其生活习惯、饮食、运动等多维度指导,为幼儿的个性化发展营造真实的环境,同时也给予了其身心发展切实可靠的保障。
(二)有效推动幼儿园教学活动的顺利实施
在幼儿园教学活动设计中,为了确保教学活动的顺利实施,教师首先要注重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比如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幼儿相互谦让、互帮互助,这也是确保幼儿园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关键所在。为了避免幼儿之间因争抢玩具出现矛盾,教师要引导幼儿学会互相谦让,主动与伙伴分享自己的玩具、学习工具,引导幼儿养成相互分享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幼儿不良行为习惯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幼儿园环境
在一周七日的时间中,幼儿有 5~6 日是在幼儿园中度过的,若幼儿园的环境不好,会直接导致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养成。为此,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教师需优化幼儿园环境,避免任何不良因素的出现。当前幼儿园的教师过于注重幼儿的全面发展及对课堂知识的学习,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忽略了对幼儿行为习惯的教育,不利于其良好行为习惯培养[2]。此外,部分教师缺乏对幼儿的有效指导,纵然是幼儿在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后并没有得到及时纠正。
(二)家庭环境
家庭是幼儿自出生以来就接触的重要环境,其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并对其成长与个性化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在幼儿良好习惯培养的家庭因素中,一些现象会导致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发生,比如一些幼儿父母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幼儿的学习,无法经常抽出时间来陪伴孩子,这也导致幼儿无法从父母那里得到足够的关爱与陪伴[3]。部分幼儿为了吸引家长的注意力、关心与爱护,会通过哭闹的方式吸引家长的过多关注,这也滋长了不良行为习惯的发展。
三、幼儿园教学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优化措施(一)家校合作发挥榜样的力量
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幼儿良好行为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幼儿的模仿能力较强,通过对周围环境的观察学习全新的技能,其周围的任何人都是其模仿的对象,如父母、教师、亲友等,所以家校联合指导下的言传身教,有助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为此,教师、家长作为社会道德规范与价值观的重要传递者,应规范自身的言行举止,发挥自身的榜样力量[4]。
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教师需深刻意识到自身在教学活动中的榜样力量,感受到自己的一言一行都是在幼儿的观察下,为了起到良好的示范带头作用,教师要懂得以身作则,引导幼儿熟悉基本的礼仪,如和小朋友见面主动问好、诚实守信。一旦幼儿之间发生矛盾了,在处理班级内部冲突时,教师要理性客观地看待问题,不偏袒任何人,用平和的方式解决问题,邀请幼儿积极讨论与交流互动,指导其以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生活与学习中的各项挑战,使其团结协作能力得到有效锻炼。与此同时,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积极认识自身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积极影响。在家庭生活中,时刻规范自身的言行,不说脏话,使用文明语言,经常读书,拓宽自己的学习视野,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信守诺言,许诺的事情要做到,引导幼儿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组织开展趣味化的实践活动
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不仅要停留在口头上,更要付诸行动,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引导幼儿正确看待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可以立足于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设计相应的实践活动,旨在丰富幼儿的课堂学习体验。比如在“我是小服务员”主题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营造真实的“餐厅”情境,设计服务员、顾客等角色,引导幼儿结合情境表演,比如扮演服务员的幼儿,通过练习“您好,欢迎光临我餐厅,请您扫码点餐”等礼貌用语,为了营造趣味性的情境,教师可以鼓励扮演“顾客”的幼儿正常发挥,比如“某位顾客不小心打碎了酒杯”,身为“服务员”应如何处理?这种趣味化情境的设计在考验幼儿随机应变能力的同时,也活跃了幼儿的思维,思考如何应对这一问题,“很抱歉给您带来了不良的用餐体验,我们会马上为您清理玻璃碎片,同时检查您的手上、脚上是否有玻璃残渣”,而对于不好好就餐、挑食、浪费食物的“顾客”,服务员应该如何巧妙化解,“小朋友,这些粮食都是农民伯伯辛苦培育出来的,通过一粒粒的播种,浇水、施肥、收割,才孕育了这些粮食,所以我们在食用这些食物时也自然会想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我们如果不好好吃饭,浪费粮食,怎么会丢得起农民伯伯的辛勤劳作”。这种趣味十足的实践活动让幼儿园的教学课堂异彩纷呈,通过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引导幼儿自然而然转化为内在的良好道德品质,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其置身于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完善自我,实现自我发展。
结论:综上所述,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作为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的一项核心内容,决定了幼儿的身心成长与个性化发展,同时也是推动幼儿园教学活动顺利实施的重要前提条件。为了全面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需充分发挥家园协作的优势,在家长与教师双方的协作下,发挥自身的榜样力量,组织开展趣味化的实践活动,使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在潜移默化下得到有效培养。
参考文献
[1]李慧姗.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策略探究[J].教育界,2025(2):122-124.
[2]王艺锦.浅谈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策略[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教育,2025(1):068-071.
[3]王普香.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策略探究[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教育,2025(5):110-113.
[4]白帆.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策略研究[J].教师,2024(20):9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