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媒体环境下初中语文学科教学策略创新与实践

作者

徐雅金

平乡县第一中学 054500

引言

新媒体时代以其信息泛在化、传播即时化、形态多元化、交互强化的特征,深刻渗透并重构着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教育领域亦不例外。深化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理论研究,探索新媒体环境下符合语文学科本质规律的教学策略理论框架,丰富语文教育现代化理论体系。在本研究中,特指教师在新媒体环境下,基于人教版教材的教学目标与内容,主动运用新媒体技术及其蕴含的思维理念(如用户思维、互动思维、数据思维),对传统的教学组织方式、内容呈现形式、师生互动模式、学习过程管理与评价反馈机制进行系统性重构与优化的动态过程。

一、理论基础与依据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该理论强调学习是学习者在特定社会文化情境中,基于原有知识经验,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新媒体技术强大的情境创设能力(如虚拟场景、仿真体验),为学习者提供了接近真实的、丰富的、可交互的学习环境,极大地支持了知识的主动建构和内化。例如,利用 VR技术还原历史场景,能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文本内涵。

(二)联通主义学习理论

由乔治·西门斯(George Siemens) 提出,认为在知识爆炸的数字时代,“知道在哪里”(know-where) 和“知道谁”(know-who) 比“知道什么”(know-what) 更为重要。学习是建立连接、识别模式、不断优化知识网络的过程。新媒体环境天然是一个巨大的信息网络,其即时连接、信息共享、协作共创的特性,为学习者构建个人知识网络、在动态信息流中筛选、判断、整合知识提供了理想场域,契合语文学习中信息获取、处理、交流的核心要求。

二、基于人教版教材的初中语文教学策略创新与实践

(一)阅读教学策略创新

1. 构建“全景—沉浸式”情境阅读

在讲授朱自清《背影》前,教师可精心选取或利用 VR 技术模拟二十世纪初浦口火车站的站台场景、老式绿皮火车车厢内部环境,播放具有时代感的背景音效(如汽笛声、嘈杂人声)。引导学生“置身”于站台,观察环境细节(衣着、建筑、灯光),感受离别氛围。随后提出驱动性问题:“在这样的场景中,一位即将远行的青年和一位年迈的父亲,他们的目光可能会关注什么?内心可能涌动着怎样的情感?”以此强烈的情感基调导入,引发学生对文本中“父亲攀爬月台”等细节的深度关注和情感共鸣。避免使用过于现代或娱乐化的动画渲染,以保持历史真实感。

2. 拓展“跨媒介比读—共生式”阅读

学习完杨振宁的《邓稼先》后,教师布置项目任务:以小组为单位,围绕“邓稼先的形象与精神”主题,广泛搜集不同媒介形态的相关资料。要求包括:历史照片(如邓稼先工作照、家庭照)、权威新闻报道(当年关于原子弹试验成功的报道、纪念文章)、纪录片片段(如《国家记忆》相关专辑)、专家访谈视频、后人回忆文章(如许鹿希的回忆)、相关影视剧片段、甚至博物馆展品的数字化呈现等。学生需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筛选、分类、整合,利用在线协作工具(如腾讯文档、Canva)制作一份融合多媒介元素的“邓稼先人物形象共生图谱”或数字展报。

(二)写作教学策略创新

1. 从个体封闭到群体协作

在进行“抓住细节,描写景物”类写作训练(如七年级上册“热爱生活,热爱写作”)时,教师创建班级共享云端相册(如 QQ 相册、钉钉云盘、Google Photos)。鼓励学生随时用手机拍摄校园四季景色的细微变化(初春的嫩芽、夏日的蝉蜕、秋叶的飘落、冬日的冰凌)、街头巷尾的生活瞬间(清晨的早餐摊、放学的校门口)、家庭温馨场景等。要求每张照片配以简短精炼的文字描述或感悟(如“玉兰初绽,带着绒毛的羞涩”),上传至相册。学生可浏览、评论彼此的“视觉笔记”,相互启发观察视角,积累丰富的、个性化的写作素材库。教师定期精选优秀“图配文”进行课堂点评。

2. 新媒体助力思维梳理与结构化表达

在进行议论文写作教学(九年级重点)时,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论点不清、逻辑混乱问题,在构思阶段引入在线大纲工具(如幕布、飞书文档大纲视图)或专业思维导图工具。要求学生先在线列出中心论点,再逐层分解分论点,并为每个分论点寻找理论论据和事实论据(可链接到之前搜集的在线资源)。工具自动生成的结构化视图,清晰地展示了论证的逻辑链条和层次关系,便于学生自我检查和教师指导。对于记叙文写作,利用故事板软件(如 Canva 中的故事板模板、Boords)或在线流程图工具,引导学生将故事发展脉络(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场景转换、人物行动与情感变化进行可视化设计,理清叙事线索和节奏,避免流水账。

(三)综合性学习与口语交际策略创新

1. 实施“任务驱动—项目化”综合学习

围绕八年级上册“人无信不立”综合性学习单元。教师设计核心驱动任务:“如何运用新媒体的力量,在校园乃至社区倡导诚信风尚?” 学生分组行动,利用问卷星等在线工具设计并发布关于“身边诚信现象”的调查问卷(面向同学、家长、社区居民),在线收集并分析数据,形成调查报告。根据调研结果,分工合作:编写诚信主题微剧本,利用手机或摄像机拍摄微电影/ 情景剧(使用剪映等剪辑);设计诚信主题电子海报、宣传漫画(使用 Canva、稿定设计);搜集古今中外诚信故事、名言警句,制作成系列推文或电子手册。

2. 创建“虚拟—现实融合式”体验场域

学生自由选择《唐诗三百首》或教材内古诗,利用喜马拉雅、配音秀等 APP,进行配乐朗诵或创意配音录制。鼓励对诗歌进行个性化解读和演绎。将这些音频作品上传至班级专属云盘或学习平台,建立“班级古诗声库”。引导学生利用数字资源(如中华经典古籍库、古诗文网、数字博物馆相关展览)深入探究所选诗歌的创作背景、诗人经历、意象内涵、艺术特色,并在线分享研究成果(如制作诗人小传PPT、诗歌赏析微课)。

综上所述,新媒体不是教育目的本身,而是助力学生走向更深刻理解语文魅力与人文意蕴的桥梁。本研究立足于人教版语文教材特质开发的三重创新策略模型,经由教学实证显示其在激发兴趣、深化理解及培养综合素养方面具有显著潜能。未来需进一步增强以下方面的探索力度

参考文献

[1] 龚锦辉 . 统编教材视域下的初中语文教学创新探究——评《趣教趣学 : 初中语文教学理论与实践》[J]. 语文建设 ,2024,(23):I0004-I0004.

[2] 柳惠娇 . 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小学语文跨学科教学策略——评《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与实施——小学语文》[J]. 语文建设 ,2024,(18):I0004-I0004.

[3] 汤婉君 .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创新教学研究——评《趣教趣学 :初中语文教学理论与实践 ( 部编版 )》[J]. 语文建设 ,2024,(05): I0003-I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