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实效性的策略研究
郝燕冉
邢台市任泽区邢家湾镇中心学校
引言
随着教育理念持续演进,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变得日益受到关注,初中阶段作为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学生面临学业压力、人际关系以及青春期发展等多方面挑战,有效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对推动学生健康成长有着意义,近年来,各地学校积极投身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然而在实际教学进程中,依旧存在诸多问题。深入剖析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实效性的策略,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意义重大,鉴于此,从多个层面探索提升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实效性的策略,可为相关教育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一、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设计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规划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需要紧密贴合初中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以此构建出系统化的教学内容体系,该课程设置以情绪调节、人际交往、学习适应以及生涯规划等主题作为核心,十分注重知识内容有的层次性与连贯性,在学期课程安排方面,七年级主要关注入学适应以及自我认知,开设像“认识新环境”“珍爱生命”等课程模块,八年级侧重于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设置“同学之间的故事”“亲子沟通艺术”等主题,九年级着重于压力应对和生涯规划,开展“考前心理调适”“走向未来”等专题课程。每个年级每学期开设 16 学时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保证学生在三年的学习期间可系统地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调适能力[1]。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方案
课程实施采用固定课时与机动课时相结合的办法,每周设定 1 节固定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机动课时依据班级实际情形灵活变动,在教学形式方面,运用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模式,定期举办心理剧表演、团体辅导以及心理沙龙等活动,课程评价体系突破了传统考试模式,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设立心理健康档案,用以记录学生心理发展的轨迹,每学期组织 1 至 2 次主题心理活动周,借助心理游戏、心理讲座、心理咨询等形式,营造出浓厚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提高课程实施的效果。
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方法创新
(一)体验式教学方法运用
体验式教学着重于使学生在特定情境里获取直接经验以及深刻感受,于课堂教学期间融入如角色扮演、心理情境剧、团体游戏等有较强互动性的教学方式,以此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比如在“情绪管理”主题课程当中,设计“情绪温度计”体验活动,促使学生运用不同颜色卡片来表达当下的情绪状态,引导学生觉察并表达内心感受。在“人际交往”主题教学里开展“信任背摔”“心心相印”等互动游戏,培育学生之间的信任感与默契度,体验式教学重视活动设计的趣味性与教育性,要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参与活动,又要借助活动引发思考与感悟[2]。
(二)分层教学策略实施
分层教学策略按照学生心理发展水平以及个性特征的不同,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依据心理测评得出的结果以及日常观察的情况,把学生划分成心理适应良好型、心理发展潜能型、心理支持关注型这三个层次,制定差异化的教学方案,对于心理适应良好的学生,着重培养他们的心理素质以及领导能力,对于心理发展潜能型的学生,强化自信心的培养以及学习方法的指导,对于心理支持关注型的学生,采取个别辅导以及重点帮扶的举措。在教学过程当中,依照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设置难度逐步递进的学习任务,以此保证每个学生都可获取适度的成长体验。
三、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支持体系构建
(一)教师专业能力培养
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能力,需要进行系统化培训以及积累实践经验,要定期组织教师参与专业培训,邀请心理学领域的专家举办专题讲座,以此提升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准,每学期安排两到三次校本教研活动,借助案例分析、教学观摩等形式,推动教师之间的经验交流以及教学反思。鼓励教师考取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提升专业素养,建立教师成长档案,记录教师的专业发展进程,形成培训、实践、反思、提升这样一种良性循环。
(二)家校协同育人机制
构建完备的家校沟通途径,定时举办面向家长的心理教育讲座,设立亲子沟通工作坊,每月发行《心理健康教育通讯》,以此向家长传递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与方法,组织开展“亲子心理体验日”活动,借助互动游戏来增进亲子之间的关系,建立班级心理委员机制,及时将学生在校的心理状况反馈给家长,开通家长咨询热线,为家长给予专业的心理辅导建议,形成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合力[3]。
(三)同伴互助支持平台
培养心理健康方面的小组长,以此发挥朋辈之间的辅导作用,定期去开展“心理伙伴”结对的相关活动,促进学生彼此之间可互帮互助,还要组建心理社团,开展如心理剧创作以及心理漫画制作等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设立“心灵驿站”,为学生给予倾诉以及交流的空间,开展“阳光心理”主题班会,引导学生学会去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借助多样化的互助形式,营造出温暖且友善的班级氛围,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
四、结语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实效性的提高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以及支持体系等多个方面展开整体规划与实践探索,优化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式、构建多方协同机制,可有效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成效,在具体实践里应关注学生个体差异,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推动心理健康教育目标达成。强化教师专业发展,推进家校协同,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为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给予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 全海波 , 蒋世润 , 韦茜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剖析与突破策略研究 [J]. 名师在线 ( 中英文 ),2025,11(19):1-3.
[2] 何承旻 . 实效性导向的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协同策略研究 [J].华夏教师 ,2025,(13):41-43.
[3] 周艳丽 .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融合的价值原则与策略研究[J]. 进展 ,2025,(01):239-241.
本文系任泽区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一般课题《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实效性的策略研究》(课题编号:2024023)最终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