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道德与法治实学课堂中“教学评一体化”设计

作者

姚倩

江苏省镇江市扬中市八桥中心小学 212219

正文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2022 年版)》提出:通过对学生的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反馈,促进教师反思并改进教学,使教能更好地服务于学,努力实现“教学评”一致性。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改革中实行教学评一体化建设的研究尤为重要。然而加强道德与法治教学评一体化设计,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还有助于构建和谐的校园氛围,培养健康、阳光的未来公民。因此,有效落实道德与法治教学评一致性设计,可以使教学要素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推动课程育人目标的实现。下面,我以于月霞老师所执教的三年级《心中的 110》一课为例,谈谈自己学习的收获。

一、教学评一体化设计让小学道德与法治实学课堂的教学目标清晰可视

(一)深入解读教材,初步确定教学方向

教学评一体化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实施,关键要做好目标设置。因为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教学评价的重要依据,本课为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安全护我成长”单元的内容,聚焦社会生活中自我保护意识的培养,为后续《平安出行》等课奠定基础。根据道德与法治课程核心素养的要求,本课对应主要的核心素养是“法治观念”“责任意识”“健全人格”,具体解读在本课的落脚点是:理解法律对人身安全的保障作用,建立依法求助意识;培养冷静判断、自我保护的心理能力,形成风险预警思维;树立对自身生命安全负责的态度,掌握基础防护技能。据此可以初步确定本课教学的大方向: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树立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将“心中的110”(警惕性)融入日常生活,时刻保特安全防范意识,珍惜生命、重视安全。

(二)基于学生学情,制定适切的教学目标

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所制定的目标,要与具体实际的学情相适应,需要综合考虑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评价要素等内容,保障目标达成的“具体、可操作、可检测”。从本班同学的学情方面来说,于教师通过课前的生活情景小调查,了解学生的原有的认知基础:92% 学生知道 110 报警电话,但仅 30% 理解“心中的 110”隐喻意义。行为盲区:调研显示65% 学生会对" 熟人诱拐" 放松警惕。

二、教学评一体化设计让小学道德与法治实学课堂的教学活动实时可控

教学活动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也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平台,教学评一体化设计让整个教学活动实时可控。

(一)创设教学情境,整体构建教学评一致性的内容

小学生的认知理解能力本来就很有限,如果教师直接把教学目标展现出来,教学目标表述较强的概括性和抽象性会让学生感到疏远生涩,无法顺利地进入学习状态。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设计时将教学评一体化内容进行引入,需要真实而有意义的情境作为支持,这样的情境创设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能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具象化。如在本课的导入环节设计中,于教师创设了生活化情境:你们有过独自一个人呆在家里,外人来敲门的经历吗?以此链接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交流自己通常是怎么做的,为本课的有效学习奠定初步的认知基础。

(二)聚焦问题解决,有序开展教学评一致性的活动

布鲁纳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然而在具体实践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问题设计也往往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维度进行,强调从认识到理解再到应用,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评一体化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落实,需要紧紧围绕着学生的“学”,学习过程不仅是达成教学目标的载体,也是获取评价依据的渠道。要想拓展“学”的深度,教师应当摒弃陈旧的灌输式教学法,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宗旨,为其探索活动化的自主学习路径。

三、教学评一体化设计让小学道德与法治实学课堂的教学效果可检可测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它对教学活动具有导向、诊断、激励和改进作用。教学评一体化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主张“以评促教、以评促学”的思想,有效的评价应该与教学过程相辅相成。教师必须着力创新评价机制,从道德与法治课程教与学目标的实现需求出发,采取灵活而多样的评价手段,比如,应用前置诊断、即时评价、过程评价和多元主体等,实时评估学生的认知程度和学习表现,从而充分地发挥教学评一致性的功能。

(一)评价时机前置化

于教师通过课前的小调查,当你独自在家,有外人来敲门的统计,了解学生对安全隐患的认知情况,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制定和学习活动设计打下基础。

(二)评价实施过程化

于老师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都进行不同评价的适时融入,真正让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思想教育、情感渗透、行为指导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三)评价内容全面化

于教师在整节课中,每时每刻都关注学生们的认知、情感、行为、态度、协作、交流等多方面的表现情况,进行适时、有效评价,让学生在轻松、鼓励、和谐的学习活动氛围中,提升对危险的辨别能力,从而时刻保特安全防范的意识,懂得珍惜生命、重视安全。

(四)评价对象多元化

在多元评价理念下,教学与评价密切地联系在一起,能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认知水平,使学生在学习道德与法治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本课学习活动中,于教师、学生自己、同桌小伙伴、四人小组组长、家长都参与到学习活动评价当中,实现了多元评价,使每一个孩子既是学习活动的实施者,又是教学活动的观察者、审视者和评价者,大大提高了学习活动的效益。

总之,“教学评”一体化设计要求道德与法治教师不仅要关注自身的“教”,更要关注学生的“学”,设计针对目标的“评”;积极引导全体学生从浅层学习走向深度学习,以高阶思维包裹低阶思维。教师要基于“评”引发“教”的反思,从而促进“学”的自省,将评价设计贯穿在每一节课的始终,实现教学方法的优化与不断完善,更好地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真正促进学生素养培育目标的达成。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 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3,55, 50.

[2] 刘月霞,郭华 . 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 [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8.

[3] 黄晶,严立飞 . 道德与法治“教 - 学 - 评”一体化设计实践 [J]. 中小学德育,2023:9.

[4] 朱文雅 . 指向“教一学一评”一致性的课堂闭环架构——以《道德与法治》 = 年级上册《我是班级值日生》一课为例,教学月刊·小学版,2024,Z3(3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