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美术教学中多学科融合的教学模式创新分析

作者

苏艺茹 赵娟 谢佳利

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利通区第十一小学 751100

一、融合科学观察与自然体验,深化审美感知

(一)观察自然,深化美的发现

观察能力的培养,与科学探究中的记录与描述方法一脉相承。当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艺术创作时,如果缺乏对描绘对象的深入观察,作品很容易流于表面和概念化。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可以有意识地将科学观察的严谨方法融入美术写生与创作环节。例如,在进行《春天在哪里》这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走进校园或公园,并非泛泛地感受春意,而是像自然科学家一样,携带简易的放大镜,引导学生分组定点观察某一株植物的萌芽、一朵花的形态、一片新叶的脉络,并鼓励他们用文字和草图记录下其形态、色彩以及细微的肌理变化。这个过程,既是科学的实证记录,也是艺术的审美发现,有效培养了学生对自然之美的敏感度和个性化的表现力。

(二)探索微观,实现科学艺术共生

科学工具拓展了人类的视觉边界,揭示了肉眼无法直接感知的奇妙景象,而这恰恰为艺术创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灵感宝库和表现素材。美术教学可以主动对接这一领域,引导学生将科学发现转化为艺术表达,在两种视角的切换中深化对形式美与自然规律统一性的理解。以《微观世界》这一课程内容为例,教师可以与科学课教师协同设计,安排学生先参与一堂科学实验课,使用显微镜观察盐水结晶的过程、花粉的结构、洋葱的表皮细胞或者是水中的微生物。而在美术课上,学生可以运用水彩的晕染特性来表现细胞壁的透明质感,利用滴洒、吹色等手法模拟微生物的运动轨迹,或是用细腻的线条和丰富的色点来描绘晶体的几何结构。这不再是一次简单的图画课,而是一场从科学发现到艺术创造的完整探索。

二、融入文史知识与社会情感,提升文化理解

(一)解读历史遗存,建立文化认同

小学高年级阶段,学生开始对社会发展和历史变迁产生好奇,美术教学应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引导学生通过图像和实物来阅读历史。例如,在教学《珍爱国宝》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重点选取一件或两件具有代表性的古代青铜艺术精品,如青铜鼎或编钟,作为核心研究对象。课堂重心不应仅停留在欣赏其造型与纹饰的奇特之美,更应引导学生思考其用途、铸造工艺背后所反映的古代科技水平,以及纹样所可能承载的信仰与等级观念。接着,可以让学生尝试绘制一件文物的线描图,或用轻粘土仿制其造型,甚至设计一份简单的“文物档案卡”,用图文记录其历史价值和艺术特色。通过这类活动,学生的手工实践不再是单纯的模仿,而是转化为一种主动的历史探究和文化解读过程,从而在与国宝的深度“对话”中,自然而然地生发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与认同之感。

(二)联结社会情感,催化艺术表达

小学美术教学应当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关注其情感发展,并引导他们关注社会,培养善良、感恩、珍爱生命等美好品质。这类教学通常需要一个情感酝酿和思维发酵的过程,通过与德育、语文等学科的联动,为最终的艺术表现提供丰富的素材和内在动力。以《致敬平凡》一课为例,教师可先组织学生围绕“身边平凡的劳动者”进行讨论,分享保安、保洁员、快递员、父母等为自己带来的温暖与便利的真实故事,或阅读相关人物的报道文章,首先在情感上激发学生的敬意。然后引导学生思考“用什么艺术方式可以最好地表达我的敬意”,是为他画一幅肖像速写,还是画一个他工作的场景?是用拼贴手法组合表现他每日的劳动,还是为他设计一枚致谢奖章?此时的绘画技巧已退居其次,更重要的是选择恰当的艺术形式真诚地表达情感。

三、结合生活实践与综合创作,培养创新思维

(一)以设计服务生活,在应用中培养综合能力

将设计类课程与学生的真实生活情境相结合,能让学生清晰地感受到艺术学习的实用价值和成就感。这类教学项目的成功关键在于其真实性和完整性,即作品最终有真实的用途和受众。例如,《我们班级的标志》便是一个理想的综合实践课题。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标志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进而引出为班集体设计一个标志的现实需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首先讨论并提炼本班的班级理念与精神特质,这一环节融入了德育与班级文化建设的内容。接着,各组进行标志草图的设计,需要考虑图案、色彩、文字如何准确传达既定理念,这涉及美术中的构图、象征与色彩知识。定稿后,学生可选择运用手工材料制作实体标志,或利用电脑软件进行数字化设计输出,这一过程又与劳动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衔接。整个项目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设计能力,更重要的锻炼了其团队合作、沟通协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素养。

(二)用艺术构想未来,在创造中整合多科知识

引导学生面向未来进行主题性创作,可以自然地整合科学、技术、数学等领域的知识,要求学生的创作不仅“好看”,更要“合理”且“有据”,从而提升其创新思维的严谨性与逻辑性。比如在《未来的建筑》这一主题创作中,教学可引导学生思考未来人类可能面临的挑战,如环境保护、土地资源紧张等,进而思考建筑应如何适应这些变化。学生需要从科学角度考虑建筑的节能环保功能,如利用太阳能、雨水收集系统等;从数学角度思考如何运用几何形体构建稳固而新颖的结构;从美术角度规划建筑的整体造型、色彩与环境的协调性。完成设计草图后,要求学生为其作品附上一段简短的设计说明,阐述其设计理念与实现功能,这一写作任务整合了语文表达能力训练。这有效训练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基于现实面向未来的创新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多学科融合的小学美术教学模式是以美术学科为本体,吸纳其他学科的元素、思维与方法,形成协同育人的合力。通过这种创新模式,美术课堂得以拓展其深度与广度,真正成为培养学生综合素养、激发创造潜能的重要舞台。

参考文献

[1] 茅矛 . 小学美术课堂项目化教学中多学科融合的路径探索 [J].课堂内外(高中版),2024(29):131-133.

[2] 庄艺娜.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实现多学科融合[J].考试周刊 ,2023(48):151-154.

[3] 王云涛 . 小学美术教学与多学科融合的实践探索[J]. 中国图片(中英文),2024(14):143-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