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游戏在幼儿晨间活动中的改编与运用研究
葛倩男
合肥高新区御湖上园幼儿园
民间游戏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趣味性、随意性、简便性等特点,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将民间游戏改编并融入幼儿晨间活动,既能丰富活动内容,又能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1 筛选适配游戏,契合幼儿特征
为幼儿筛选适配的民间游戏,关键在于紧密匹配其年龄特征与发展需求,这是后续改编与应用的根本前提。幼儿身心发展迅速,不同年龄段的动作能力、认知层次、兴趣偏好存在明显不同,选择游戏必须充分考量这些因素,确保游戏既能有效吸引幼儿参与,又能切实促进其多方面成长。小班幼儿动作协调性灵活性尚弱,注意力持续时间不长,应挑选规则简易、趣味浓厚的民间游戏。例如“挑花线”,仅需一根绳子,幼儿用手指操作即可变化出“降落伞”、“五角星”等形态。该游戏过程能有效锻炼幼儿手部小肌肉灵活度与手眼协调能力,绳子鲜艳的色彩和不断变化的形态本身就能抓住他们的注意力,激发其好奇心与探索欲望。类似游戏“捉蜻蜓”,幼儿模仿蜻蜓飞行动作,在轻松氛围中发展身体平衡与协调能力。这类简单有趣的游戏非常契合小班幼儿身心状态,使其在游戏中收获快乐与成长。中班幼儿动作发展进步明显,开始倾向具有一定挑战性的活动,合作意识也在萌芽。像“跳房子”就很合适。在地面画出不同形状格子,幼儿运用单脚跳、双脚跳等方式在格子间移动,不仅锻炼腿部力量与跳跃技能,也能培养空间感知和规则意识。游戏时幼儿可以自由组合,共同设计格子形状和玩法,合作完成任务,增强团队协作能力。“翻花绳”同样受中班幼儿欢迎,可单人可多人进行。幼儿通过手指翻动将绳子变成复杂图案,这过程充分发挥了他们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同时提升了手部精细动作水平。大班幼儿身体素质与认知能力进一步提升,好奇心求知欲旺盛,乐于探索挑战。此时可选择规则更复杂、竞技性更强的民间游戏。“打陀螺”便是一例,幼儿需要掌握特定技巧和力度才能维持陀螺持续旋转,在反复尝试中,其观察力、专注力和动手能力均得到锻炼。该游戏还能组织比赛,让幼儿在竞争中体验成功,培养竞争意识与抗挫能力。“跳竹竿”也适合大班幼儿,幼儿需在有节奏开合的竹竿间准确跳跃,判断时机与韵律,这不仅锻炼身体协调性和反应速度,也让他们感受到民间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2 创新改编形式,激发游戏活力
传统民间游戏蕴含着深厚文化底蕴和教育价值,然而其部分内容在现代幼儿需求面前显得不足,创新改编因此成为焕发活力的核心策略。教师从游戏材料角度切入,引导幼儿利用废旧物品替代传统自然物,实现“一物多玩”或“多物合玩”,例如“抓石子儿”游戏中小石子儿被纸团或乐高颗粒取代,这种做法不仅增添趣味,还强化环保观念与创新能力;“挑小棒”游戏中小竹棒被水彩笔或油画棒等日常材料替代,便于随时随地开展活动,让幼儿在材料搜寻中提升观察力和动手能力。玩法方面的革新同样关键,幼儿凭借想象力大胆转变规则,“跳皮筋”游戏中传统儿歌跳跃模式融入交叉跳或转身跳等新花样,结合音乐节奏后挑战性与趣味性显著增强;“丢沙包”游戏不再局限于基本抛掷,衍生出“夹沙包跳”或“顶沙包运粮”等变体,这些调整不仅带来多样乐趣,还促进身体协调和全面发展。这种改编过程强化了游戏的适应性,使文化传承与现代生活无缝衔接,避免了内容僵化问题。
3 融入日常环节,实现教育渗透
将经过调整的传统民间游戏引入幼儿早晨活动序列的各个阶段,能够促成游戏元素与教育目标的实质性结合,从而充分释放其蕴含的教育效能。教育工作者依据晨间活动的不同时间点与内容特性,恰当地安插民间游戏项目,使得幼儿在相对轻松自在的环境里,几乎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吸收教育影响。早晨孩子刚进入幼儿园这个特定时刻,他们的情绪状态常常波动不定,可能表现出高度兴奋或者某种程度的不安。此时,准备一些适宜在桌面进行的民间游戏材料是可行的方案,例如“挑棍”“弹蚕豆”“抓籽”这类活动。这些游戏的身体活动幅度不大,幼儿能够自主决定使用哪些材料,选择独自玩耍或与同伴共同参与。进行这类桌面游戏的过程,客观上促进了幼儿手部小肌肉群的活动能力与手眼配合的协调性发展;与此同时,在幼儿之间发生的简单交流与互动行为,有助于平复他们刚入园可能出现的紧张感,加速适应集体生活的节奏。以“挑棍”为例,幼儿必须极其谨慎地移动一根小棍,避免触动周围的其它小棍,这个操作本身不仅是对手部精细控制能力的挑战,也无形中提升了他们维持注意力的持久度与耐心水平。幼儿在参与过程中互相观察彼此的操作,偶尔模仿学习,进行必要的沟通,这种互动自然加深了相互间的认识与伙伴关系。晨间在户外进行的身体锻炼环节,核心目标是增强幼儿体质并发展其基础动作能力。此时,选择那些活动量更大的民间体育游戏更为匹配,比如“跳皮筋”“跳竹竿”“跳绳”“踢毽子”“滚铁环”等项目。在这些活动中,幼儿拥有较大自主权,可以自由组合游戏伙伴,自主挑选器材,自行决定玩法,或者共同商议制定甚至临时修改规则。此类游戏对幼儿走、跑、跳、钻、爬以及保持平衡等基础动作技能的发展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为后续更复杂的运动能力打下根基。
综上所述,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民间游戏的价值,不断探索和创新改编方法,将更多的民间游戏融入幼儿晨间活动,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创造更加丰富的条件。同时,幼儿园也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对民间游戏的认识和改编运用能力,共同推动民间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林桂云. 传统民间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创新实践[J]. 玩具世界,2025, (04): 219-221.
[2] 王振宇 . 追寻游戏精神 实现游戏课程化 [J]. 学前教育论坛 ,2024, (02): 4-6.
[3] 曹中平 . 游戏生成课程的机制 [J]. 学前教育论坛 , 2024, (02):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