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浅议细节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

作者

潘珉

乌鲁木齐市第 101 中学 830000

引言

百度汉语对“细节”的释义之一是“琐碎而不重要的小节,可是在历史中那些看似细小琐碎、无关紧要的细节,很可能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可能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就像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这本书,仅用一名皇帝、一名宰辅、一名战将、一名文人来写“大明帝国”的“定数”,如同管中窥豹一样,却从各种细节中,观察出公元 1587 年表面一派太平的大明朝,一步步走向衰落和灭亡的症结。这种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让严谨的正史也很好看,所以自从1982 年这本书的中文版在国内问世以来,就一直畅销不衰。

历史著作需要细节来抓人眼球,获得读者的肯定,历史教学更需要运用细节来吸引学生,获得学生的喜爱,因为没有了细节的历史课,就只剩下苍白的框架,乏味的概念和生硬的说教,失去了它生动鲜活的生命力和震撼心灵的吸引力,使历史课了无生气,索然无味,所以历史课的鲜活需要历史细节去呈现。

一、历史细节有利于吸引学生学习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调动学生的兴趣成了每门学科的必修课,可一提到历史课,大多数人的印象就是一大堆过去了的人和事,还要被教师尬聊出背景,意义,影响等深刻的东西,让本无生气的课堂更加死气沉沉,而历史细节就是引起学生兴趣,让历史课“鲜活”起来的万能钥匙。

例如,我们在设计人教版必修三第8 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的时候,为了让学生们对这堂课中熟悉的知识感兴趣,我们选择用“算筹”来导入新课,因为书上只告诉同学们它是一种计算工具,但却没说是如何计数的,我们为学生演示算筹 1-5 是用筹棍竖排一根表示1, 两根棍表示 2,但从 6 至 9 数字的表示,却是用一根筹棍代表数码5,横放在筹数 1 至 4 的上方来表示的,这么细小的一个知识点就让同学们对古人的智慧有了很贴切的体会,在钦佩之余,也会对这堂课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历史细节有利于历史解释素养的养成

历史解释是新课改中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它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事实上所有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区别只是在于解释的正误、深浅。人们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描述和解释过去,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辩证、客观地理解历史事物,不仅要将其描述出来,还要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通过对历史细节的描述,可以使学生不断接近历史真实,因为典型的历史细节有时最能反映历史的本质。

例如我在讲人教版必修三第13 课《从蒸汽机到互联网》一课时,为同学们补充一个细节:纽可门蒸汽机它所抽的水等于 50 匹马所做的工作,并且不需要像马那样喂饲料、照管,所以费用只需用马抽水的 1/6 可他的缺陷是只有简单的往复式线形运动,而无法带动其他机器;热量浪费太大,用煤烧出的蒸汽,仅仅只有四分之一用在作功上,而那四分之三却白白浪费了,效率太低。这些铺垫做好之后,再为同学们讲述为什么瓦特的改良蒸汽机被称为万能蒸汽机,为什么会对人类社会产生那么大的影响就水到渠成了。

三、历史细节有利于家国情怀素养的养成

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社会责任与人文追求。历史课程对“家国情怀”的培养目标是通过历史学习,学生能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国情,具有家国情怀,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能够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具有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了解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形成广阔的国际视野;能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如果只是靠单纯的说教,我想素养的养成是根本谈不上的,但是少许细节的补充就会让同学们从心底自发的产生情怀。

例如,我在讲抗日战争时,在讲到四大会战的时候会特别讲到每场战争中的参战人数和伤亡人数这个细节,目的是让同学们看出当时中日双方实力上的差距,从而体会这场战争中中国的艰难与坚韧,并且让学生通过那些冰冷的数字,去感受那些甚至无名的先烈们用自己的生命来捍卫我们的祖国,让同学们在某一时刻也能得出像白岩松所说的“在抗日战争中,每一个牺牲都该是永垂不朽的”这样有深意的感悟,我想家国情怀的素养就来养成了吧!

再如,我们在讲到辛亥革命爆发后,在全国 24 个省区中,有 14个省正式脱离了清政府的统辖,其中就包括咱们新疆,这细小的一个知识点却让同学对自己生活的这片土地有了新的认识,有了崇敬之情,也让这堂历史课走近了学生的心里。

赵亚夫教授说:“历史是鲜活而有生命的。”历史细节便是要把那些看似凝固了的历史一丝丝地抽出,使它们成为可以触摸、可以感知、可以聆听、可以继承、可以实践、可以畅想、可以创造的活生生的素材!通过对这些历史的感知,过去、现在与未来在课堂超时空地演绎着,从而获得人类把握未来的智慧与灵感。

参考文献

1、黄仁宇 《万历十五年》2、沈利剑《惯于细处润春泥——论历史细节在课堂中的运用》《文学教育》2013.05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