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生活化教育,让爱满天下

作者

米中兰

重庆市江津区支坪小学校

一、德育生活化的时代价值与困境反思

(一)传统德育的局限性

当前小学德育工作仍存在“知”“行”分离的现象。部分教师依赖道德说教、规范灌输,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体验。例如,班会课多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模式,学生难以内化“尊老爱幼”“诚实守信”等抽象概念。调查显示,超过 60% 的小学生对德育课程内容感到“与现实脱节”。如何让德育课程与生活有效衔接,我在这方面做了一个生活的尝试。

我校教学楼后的荒地被我们改造成“爱心菜园”,在改造时,学生朵朵捏着鼻子躲开肥料桶的模样还历历在目。但当她亲手播下的萝卜籽破土而出时,孩子们开始懂得蹲下来和土地对话。

“为什么杂草总比蔬菜长得快?”面对小浩的疑问,我们索性把课堂搬到菜畦边。“看这株抢走养分的野草,像不像欺负人的坏习惯?”我轻轻拔除杂草,“而我们要做的 ...”话音未落,朵朵突然指着远处:“小宇在帮新同学提水!”阳光下,那个曾经的“捣蛋王”正吃力地拎着两个洒水壶,裤脚沾满泥巴却笑得灿烂。

秋收时节,“爱心蔬菜义卖会”上,孩子们第一次发现:原来劳动可以兑换成养老院张奶奶的棉鞋,可以变成山区小伙伴的新书包。当小浩偷偷往捐款箱多塞了十元钱,我知道,责任感的嫩芽正在破土。

(二)生活化教育的现实意义

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强调教育应扎根于真实生活场景。对小学生而言,德育的本质是引导他们在具体情境中建立价值判断能力。班主任作为班级德育的主导者,需将道德教育转化为可感知、可实践的生活事件,帮助学生在真实体验中感悟“爱”的内涵。

二、生活化德育的理论框架与实践逻辑

(一)理论支撑:从知行合一到情感浸润

1. 杜威的经验教育理论:道德学习需通过“做中学”形成经验积累。

2. 关怀教育理论:诺丁斯强调“教育应培养会关怀的人”,班主任需构建充满关爱的班级文化。

3. 具身认知理论:学生的道德认知与身体体验密不可分,生活场景能激活情感共鸣。

(二)实践路径设计

班主任可构建“三位一体”生活化德育模型:

1. 内容生活化:从学生日常矛盾(如争抢文具)、社会热点(如环保问题)中提炼德育主题;

2. 形式情境化:通过角色扮演、劳动实践等活动创设体验场景;

3. 评价过程化:建立“成长档案袋”,记录学生日常行为中的道德闪光点。

“护蛋行动”启动那天,教室里飘荡着此起彼伏的惊呼。小浩把鸡蛋装进钢铁侠头盔,朵朵用毛线织了彩色襁褓,而小宇的鸡蛋只用作业纸草草包裹。三天后,当幸存者们捧着孵化出笑脸的“蛋宝宝”合影时,小宇空荡荡的课桌上静静躺着粘着蛋黄液的纸团。我“的钢铁侠今早摔裂了缝 ...”小浩带着哭腔的分享让教室突然安静。我举起小宇的破蛋:“知道吗?每个鸡蛋都藏着生命密码,就像 ...”话音未落,小宇突然站起来:“老师,我能用班费再买一个吗?这次我会用爷爷编竹篮的手艺 ...”他眼里闪动的光,让我想起陶行知先生说的生“活即教育”。

三、班级管理中的生活化德育实施策略

(一)以班级生活为载体,培育“爱的共同体”

1. 共建班级公约

在笔者所带班级中,通过“我的班级我作主”活动,引导学生共同制定公

约。例如,学生提议“午餐时为他人留足饭菜”“雨天共享备用雨伞”,将“分享”转化为具体行动准则。

2. 创设关怀情境

寒冬的课间,一场“橡皮纠纷”催生了我们的“班级法庭”。原告小雨举着被切角的草莓橡皮,被告小轩坚称“只是借用”。穿着自制法官袍的朵朵敲响法槌:“根据《爱心公约》第三条...”这时旁听席的小宇突然举手:我“上周弄坏小雨铅笔也没道歉 ...”这意外的自我检举,让模拟法庭变成了真实的情感剧场。

设立“天使信箱”,鼓励学生匿名书写感谢信。曾有学生写道:“谢谢小宇在我摔倒时扶我去医务室,让我觉得班级像家一样温暖。”通过真实事件强化“关爱他人”的价值观。

(二)学科融合:挖掘课程中的生活德育元素

1. 语文课:学习《朱德的扁担》时,组织“班级责任岗”竞选,学生自主认领卫生监督、图书管理等岗位。

2. 数学课:开展“零花钱规划”项目,渗透节俭意识与理财责任感。

(三)家校社协同:拓展德育实践场域

1. 家庭任务单

设计“孝心打卡”活动:每天为家人做一件小事(如倒水、捶背),家长用照片或文字记录,班级定期分享。

2. 社区联动

与社区合作开展“小小志愿者”行动。例如,组织学生清理公园垃圾时,一名学生感慨:“原来随地扔纸屑会给清洁工阿姨带来这么多麻烦!”真实劳动让学生深化对“责任”的理解。

四、成效分析与反思

(一)实践成效

1. 行为改变:班级冲突事件减少 40% ,互助行为增加;

2. 情感升华:在校级“最美班级”评选中,学生自发制作感恩卡送给保安、保洁人员,体现爱的外延。

(二)反思与优化

1. 避免形式化:需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设计活动,低年级侧重习惯养成,高年级增加社会参与;

2. 强化持续性:建立“德育积分银行”,通过长期累积机制巩固教育成果

五、结语

生活化教育让德育从“云端”落到“泥土”,使“爱”不再是空洞的口号。班主任应善于捕捉生活细节,将道德教育转化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做得到”的成长体验,最终实现“春风化雨,爱满天下”的德育境界。

参考文献:

[1] 陶行知 . 陶行知教育名篇 [M]. 北京 : 教育科学出版社 , 2013.

[2] 内尔·诺丁斯. 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 2011.

[3] 教育部 .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 [S].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