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文化自信培育的路径新探
汪艳娟
监利市毛市小学
在当前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部分教师过于注重诗词的字词解释和背诵记忆,忽视了诗词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情感体验,导致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缺乏兴趣和深度,难以真正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更无法从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因此,探索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培育学生文化自信的新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深挖诗词背景,厚植文化根基
理解古诗词的深层含义,离不开对它们诞生土壤的追溯。这些作品是特定社会历史阶段生活面貌的映射,每首诗都关联着丰富的背景信息。诗人的个人经历、写作意图以及所处的大时代,共同构成了作品的根基。掌握这些背景知识,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把握诗词内在意蕴,体会其中承载的文化分量。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当指引学生关注诗人的生命轨迹。以李白为例,介绍其渴望参与朝政、仗剑远游的壮志豪情,以及自由奔放、不拘一格的天性。学生知晓这些后,便能理解李白诗中频繁出现的“酒”“月”“剑”等物象所寄托的情感,体会到“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背后强烈的自我肯定与豪迈气概。杜甫的教学同样如此,需要让学生明了其一生心系家国与百姓疾苦。他的诗歌犹如历史的明镜,真切映照了唐朝由强盛走向衰落的转折过程。学生了解杜甫的生平际遇后,才可能真正感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诗句中那份深沉的悲悯,体察诗人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对民众苦难的深切同情。
2 创新诵读形式,感悟文化韵律
诵读在古诗词教学中很关键,学生通过读,能感受到古典文本的韵律、节奏和意境,这是理解诗词的基础。常见的诵读方式有时比较单一,这可能降低学生的兴趣。尝试新的形式有助于重新激发他们参与诵读的热情。在声音实践中,学生能感知文化韵律的特质,这对培育文化自信有潜在支持作用。引入背景音乐是教师可用的一种方法。古典诗词本身具有音乐性,合适的乐曲能营造与诗词意境协调的氛围,这帮助学生更深入文本情境。学习《木兰诗》时,教师安排分组表演诵读是可行的。学生穿古装,模仿花木兰的行为和语言,他们将“替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而归”等情节动态展示出来。参与表演的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能更切实把握花木兰的英勇品质与爱国精神,古代战争的严酷性与艰辛感也获得直观认识。这首叙事诗的理解深度与认知层次因此取得进展。除了引入背景音乐与分组表演诵读,教师还可组织诗词飞花令诵读活动。以特定字词为令,学生依次吟诵含此字词的古诗词,在紧张又有趣的氛围中强化诵读记忆,感受诗词的丰富储备。也能开展户外诵读,于自然美景中诵读山水田园诗,让清新的空气、灵动的景色与诗词的意境交融,使学生更真切领悟诗词中描绘的画面。这些新颖的诵读形式,不仅能持续点燃学生诵读古诗词的热情,更能让他们在多元体验中,深入感知古典文化的独特魅力,进一步筑牢文化自信的根基。
3 开展实践活动,传承文化精髓
提升古诗词教学效果需要突破常规课堂界限,实践活动成为必要的拓展渠道。文化精髓的传承扎根于亲身参与,实践活动提供了这样的土壤,学生在此过程中建立文化自信。尝试诗词创作是可行的一项举措。学生年龄限制了创作水准,这不构成障碍;关键在于表达本身,引导学生将生活观察与内心感受借助诗词形式呈现,体会创作的独特乐趣成为核心。实施过程需要铺垫,学生应接触优秀古诗词作品,理解基本的格律范式与创作路径,随后鼓励大胆尝试。以春天主题为例,学生可在学习相关古诗后亲身实践。他们观察自然景象,体会季节气息,使用个人语言描绘春日之美。作品必然带着稚嫩痕迹,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其中真切流露的对生活的热爱与文化传承意愿。这类创作使学生对古诗词的内在魅力体会更深,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随之提升。另一重要路径是实地探访文化场所。文化古迹、博物馆等场所承载着中华文化的核心信息,蕴含深厚历史与文化积淀。带领学生参观当地古诗词碑林即是典型做法。学生得以亲眼所见古代文人的书法真迹与诗词原作,直接感受诗词书法艺术的交融状态。参观期间教师的作用在于阐释碑林背景及诗词意涵,揭示古诗词的历史地位与深远影响。博物馆参观同样值得组织。学生在此了解古代文学、艺术、科技等多领域成就,中华文化的宏阔精深得以具体感知。借助这些实地场所的亲身接触,学生对文化魅力的感知趋近直观,民族文化认同感与自豪感自然得以增强。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是培育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阵地。通过深挖诗词背景,学生能够了解诗词背后的历史文化,厚植文化根基;创新诵读形式,学生能够在诵读中感悟文化韵律,增强对古诗词的体验感;开展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在实践中传承文化精髓,提高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庞超凤. 基于纸质思维导图的小学生语文学习动机培养策略[J].中华纸业 , 2025,46(08): 133-135.
[2] 喻曹瑞 . 语文教学与美育的深度融合 [J]. 汉字文化 , 2025,(15):190-192.
[3] 孙天红. 信息化技术赋能小学古诗词教学研究[J]. 中国新通信,2025,27(12): 116-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