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情境教学模式的高中语文教学实践探索

作者

谈珍珠

金寨第一中学南校区

引言

高中语文教学正从 “知识传授” 向 “素养培育” 转型,而情境是连接知识与素养的关键桥梁。传统语文课堂常以 “逐字逐句分析文本 + 归纳中心思想” 为主导,导致学生难以将文本知识与现实生活建立关联,不仅削弱了语文学习的趣味性,也限制了其语言实践能力与思维深度的发展。情境教学模式以 “真实或拟真的学习场景” 为载体,将文本内容、学习任务、生活经验融为一体,让学生在 “沉浸式体验” 中主动探究、建构知识。如何科学创设情境,避免 “为情境而情境” 的误区,真正实现情境与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成为当前高中语文教师面临的重要实践课题。

一、锚定教学目标,精准创设情境

教学目标是情境创设的 “指南针”,脱离目标的情境会沦为形式化的 “课堂装饰”。高中语文情境创设需紧扣文本特质与核心素养目标,明确情境的 “服务指向”—— 要么助力学生理解文本难点,要么引导学生开展语言实践,要么深化其对文本思想价值的认知。

以《孔雀东南飞》教学为例,本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包括 “梳理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悲剧性”“理解古代婚姻制度对女性的压迫,感受反抗精神”。针对 “人物悲剧性” 这一难点,教师可创设 “汉代婚姻法庭模拟” 情境:将学生分为 “原告(刘兰芝)”“被告(焦母)”“辩护人(焦仲卿)”“法官”“陪审团” 五个角色,要求各小组结合文本细节(如焦母 “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 的指责、刘兰芝 “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的付出)准备辩论材料。在模拟庭审中,学生需通过梳理文本证据、辨析人物动机,逐步理解 “封建家长制与人性需求的冲突” 是悲剧的根源。这一情境既紧扣 “分析人物形象” 的目标,又让学生在语言表达与思维碰撞中深化对文本思想的理解,避免了对“悲剧原因” 的抽象讲解。

又如在《赤壁赋》教学中,针对 “感受苏轼豁达的人生态度” 这一目标,教师可创设 “时空对话” 情境:播放赤壁古战场的实景影像,搭配古琴曲《广陵散》,让学生以 “当代青年” 的身份给苏轼写一封书信,谈谈对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的理解。学生在书信写作中,需结合自身生活体验(如学业压力、挫折经历)与文本感悟,将抽象的哲理转化为具体的情感表达,有效达成 “审美鉴赏与创造” 的素养目标。

二、立足学生认知,优化情境设计

情境的有效性取决于 “是否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认知水平”。高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与生活阅历,但对远离现实的文本(如古代历史散文、外国文学作品)仍存在理解障碍。因此,情境创设需 “搭建认知桥梁”,将陌生的文本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情感体验相联结。

在《荆轲刺秦王》教学中,学生对 “战国时期的刺客文化”“燕太子丹的急迫处境” 缺乏直观认知,若直接分析人物形象,易导致理解表面化。教师可创设 “影视片段对比 + 角色扮演” 的复合情境:首先播放电影《荆轲刺秦王》中 “易水送别” 的片段,让学生直观感受 “风萧萧兮易水寒” 的悲壮氛围;随后将学生分为小组,要求以 “现代记者采访” 的形式,分别扮演荆轲、太子丹、高渐离,围绕 “荆轲为何接受刺秦任务”“太子丹的焦虑是否合理” 等问题展开对话。在角色扮演中,学生需将自己代入人物的情感与处境,结合文本细节(如太子丹 “日造门下” 的礼遇、荆轲 “有所待” 的犹豫)进行推理,既化解了历史背景的理解难点,又让学生在情感共鸣中深化对 “忠义”“勇气” 等精神内涵的认知。

针对外国文学作品《装在套子里的人》,学生对 “19 世纪俄国的社会环境”“别里科夫的保守思想” 难以共情。教师可创设 “生活情境迁移” 活动:让学生列举现实生活中的 “套子”(如过度追求规则、害怕改变的行为),并结合文本中别里科夫 “把雨伞、表、削铅笔刀都装在套子里” 的细节,讨论 “套子对个人与社会的影响”。通过将文本中的 “抽象套子” 转化为学生熟悉的 “生活现象”,不仅降低了理解难度,还引导学生实现从 “文本解读” 到 “现实反思” 的迁移,提升了思维的深度与广度。

三、依托课堂活动,深化情境体验

情境的价值需通过 “学生主动参与的课堂活动” 来实现。高中语文情境教学应避免 “教师单向创设情境、学生被动观看” 的模式,而要以 “学习任务” 为驱动,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通过合作探究、语言实践、审美体验等方式,深化对文本的理解与运用。

在《红楼梦》“林黛玉进贾府” 教学中,为引导学生 “通过环境描写分析人物性格与贾府地位”,教师可创设 “贾府导游竞聘” 情境:将学生分为小组,以 “导游” 的身份,结合文本中对荣国府建筑(如 “三间兽头大门”“荣禧堂的匾额与对联”)、人物衣着(如王熙凤 “满身锦绣,珠光宝气”)的描写,设计导游词并进行展示。在准备过程中,学生需分工合作,梳理环境描写的细节,分析其背后的象征意义(如“荣禧堂的奢华” 体现贾府的权势);在展示环节,学生需通过语言表达将文本内容转化为生动的讲解,既锻炼了 “语言建构与运用” 能力,又在合作探究中深化了对 “封建大家族的等级制度与文化氛围” 的理解。

在诗歌教学《登高》中,为让学生感受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的沉郁情感,教师可创设 “诗歌朗诵 + 音乐创作” 情境:首先引导学生结合 “风急天高猿啸哀” 的意象,分析诗歌的韵律与情感基调;随后播放古筝曲《高山流水》,让学生尝试以 “配乐朗诵” 的形式,通过语速、语调的变化传递诗歌的情感;最后鼓励有音乐基础的学生,为诗歌创作简单的旋律,用歌声表达对 “杜甫晚年漂泊之苦” 的理解。在这一情境中,学生通过 “朗诵”“创作” 等多元活动,将对诗歌的情感体验转化为具体的艺术表达,实现了 “审美鉴赏与创造” 的深度落地。

结语

情境教学模式为高中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种 “以学生为中心” 的教育理念。在实践中,教师需始终紧扣核心素养目标,立足学生认知,让情境真正成为连接文本与生活、知识与素养的桥梁。未来,还需进一步探索情境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不断丰富情境的形式与内涵,为学生打造更具实践性、趣味性、深度的语文学习体验,助力其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余淑贤. 情境教学模式在新课改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探微[J].成才之路 ,2023,(16):49-52.

[2] 张秀娟 . 情境教学模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J]. 语文世界 ( 中学生之窗 ),2023,(05):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