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助力下小学美术“宝鸡青铜器”游戏化教学的实践研究
张慧敏
西安市新城区新知小学
引言
AI 技术以智能生成、强交互性等特征,为美术教学资源的转化与呈现提供新可能,可将青铜器的造型、文化、工艺转化为小学生易感知、易参与的学习资源,为课堂注入活力;游戏化教学凭借趣味性、情境性,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宝鸡青铜器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商周时期精湛的工艺智慧与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基于此,本研究聚焦 AI 助力下小学美术“宝鸡青铜器”单元的游戏化教学实践,旨在通过技术与教学法的融合,推动学生美术核心素养发展。
一、丰富教学内容,搭建游戏化学习框架
(一)梳理教材与单元内容框架
小学美术“宝鸡青铜器”单元以“解码青铜,传承文化”为主题,围绕“青铜溯源·初探”“纹韵之美·巧赏”“创意新铸·乐创”三课时展开,每课时融合游戏化任务与AI 技术支持,逐步深化学生对宝鸡青铜器的认知与创作实践。三课分别聚焦“宝鸡青铜器如何见证古代文明?”“青铜器纹饰如何传递文化与审美?”“如何用现代创意融合青铜元素进行创作?”三个核心问题,通过递进式游戏任务与AI 工具运用,落实审美感知、文化理解、艺术表现、创意实践四大美术核心素养。
(二)借助AI 资源拓展教学维度
宝鸡青铜器历史跨度大、种类繁杂,AI 技术可突破时空与实物的限制,为教学注入丰富资源。助力学生多维度解析青铜器的造型、文化与工艺。
1、AI 赋能,解构宝鸡青铜器造型之美
青铜器的造型是“器以象制”理念的直观体现,既融合自然物象的灵动,又承载实用功能的巧思。AI 技术可突破时空限制,帮助学生从多维视角解析宝鸡青铜器的造型奥秘。
以宝鸡出土的“何尊”(记载“宅兹中国”的重要器物)为例,其造型庄重浑厚,但教材图片多为局部或平面呈现,不利于学生整体认知。教师利用 AI 图像生成工具(如 Midjourney),输入“西周何尊,360 度全景,高清细节”等关键词,生成何尊的三维全景图像。学生通过平板设备“旋转”“放大”虚拟何尊,从器口、器腹、器足等多方位观察,直观感知“圆口方体、饕餮纹口沿、四道扉棱”的造型特征,还能发现“器底铭文区域的凹凸质感”,仿佛亲手触摸文物,在沉浸式观察中建立对青铜器造型的整体认知。这样多角度观察如同“拆解”青铜器,直观理解“器身用于盛放酒醴、铭文记录周初营洛史实、圈足与扉棱强化稳固性”的功能逻辑,感受古人“形制承礼制、铭文载历史”的造物智慧。依托 AI 技术搭建“虚拟青铜博物馆”,学生通过平板进入虚拟空间,如玩游戏般“穿梭”于展厅,近距离观察何尊、大盂鼎、秦公镈等著名青铜器解决了实物观摩难、博物馆距离远的问题。这种“沉浸式游览”打破了教学局限性,让学生在趣味体验中积累视觉与文化经验,为游戏化学习筑牢基础。
2、AI 链接文化场景,多维度激活象征意义
部分宝鸡青铜器的文化象征较抽象,小学生难以直接把握,AI 技术可通过动态场景生成,助力学生理解文物与历史文化的关联。
以宝鸡青铜器“秦公镈”为例,其造型隐含“秦国权威”的文化象征。教师利用 AI 视频生成工具(如 Runway),结合《如果国宝会说话》纪录片素材,生成“秦公镈的祭祀场景动画”:模拟镈钟在诸侯会盟中的使用场景,将静态的镈钟造型与动态的乐舞、祭祀人群结合,并配以语音讲解“秦公镈的音域与政治功能”。学生观看动画后,分组用思维导图梳理“秦公镈造型(双龙蒲牢钮、鼓部纹饰)—功能(演奏)—文化象征(秦国权威)”的关联,实现冰冷文物与鲜活历史文化的链接。
3、AI 提取纹饰元素,象征化摹绘图腾
宝鸡青铜器的纹饰,其复杂程度易让小学生望而却步。教师用AI剪辑软件(如剪映AI 生成字幕、特效)制作微课,以动态特效展示青铜器纹饰的演变历程,并用AI 语音讲解功能解析“饕餮纹的神秘性与祭祀功能”“云雷纹的装饰性与象征意义”等。学生在游戏闯关前观看微课,如同“解锁技能”,掌握纹饰知识后,再参与“纹饰解码”游戏(通过希沃白板识别 AI 生成的纹饰图片并快速分类),高效提升审美感知与文化理解能力。
4、AI 模拟色彩演变,肌理化表现材质
青铜器的色彩随时间氧化从金黄变为青绿,“铜绿”是历史与岁月的痕迹。教师借助 AI 色彩模拟工具,生成青铜器色彩演变的动态过程图:从新铸时的金属光泽,到氧化初期的浅绿,再到深埋千年后的深绿铜锈。学生参考动态图,用综合材料(金色、绿色、蓝色丙烯颜料,色粉,超轻黏土,砂纸)进行“铜绿质感”实验,AI 同步提供“材质效果对比图”(如“丙烯颜料 + 黑色超黏土”与“砂纸摩擦 + 色粉”的效果差异),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技法表现青铜器的色彩与肌理,提升艺术表现的细腻度。
二、创新教学方法,开展游戏化教学实践
(一)构建 AI+ 游戏化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依托 AI 技术,本单元打造“青铜小博士大闯关”游戏化情境,将教学活动分为“青铜探秘—纹饰解码—创意铸—新青铜新展”四个闯关阶段:
“青铜探秘”阶段:教师利用 AI 语音合成技术,让青铜器“开口说话”介绍自己以及博物馆里其它的家族成员。初步了解从青铜器的种类,作用,器型,纹饰等基本信息来探究青铜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模拟“何尊”介绍自身铭文“宅兹中国”的历史价值)。学生化身“考古探险家”,通过平板接收 AI 发布的“考古任务”——在虚拟遗址中寻找青铜碎片,在学习手册中以连线的形式复原青铜器,同时在艺术实践中,根据一部分青铜器碎片用线描的形式添画另一部分,完成此关后,学生能初步了解青铜器的基本形制与历史背景。
“纹饰解码”阶段:聚焦青铜器纹饰的文化寓意,学生需在 AI 生成的“纹饰迷宫”中,识别饕餮纹、云雷纹、窃曲纹等,并匹配对应的祭祀、权力等文化内涵,如同解开“纹饰密码”。
“创意铸新”阶段:引导学生将青铜元素与现代生活结合,开展创意创作,发展艺术表现与创意实践素养。
“青铜新展”阶段:鼓励学生整合创意成果,进行虚拟或实体的展览展示,深化对青铜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理解。
(二)运用交互设备,深化游戏化体验
平板电脑、智能交互屏等设备为游戏化教学提供交互支持。在“创意新铸·乐创”课时,学生分组开展“青铜文创设计”游戏任务:利用 AI 绘画软件(如 Canva 可画、妙笔生花),在平板上借鉴宝鸡青铜器的造型(如鼎的庄重造型)、纹饰(如雷纹的几何美感),设计具有现代感的文创产品(如青铜纹样书签、文具、钥匙扣等)。AI 会实时提供设计建议(如色彩搭配优化、纹样简化适配),学生像玩“设计养成类游戏”一样,不断调整创意,最终生成个性化作品。此外,智能交互屏可同步展示各组作品,开展“青铜文创展”虚拟投票游戏,学生通过平板投票评选“最具创意奖”,增强课堂互动性与趣味性。
(三)开展游戏化大单元教学,落实核心素养
结合单元任务(见表 1“宝鸡青铜器单元游戏化任务单”),设计递进式游戏化学习活动,让核心素养在趣味实践中落地。游戏化与单元任务深度融合:以“玩家等级进阶”串联“欣赏—探究—创作—展示”的单元学习逻辑,每个关卡对应核心问题与学习目标,让美术学习更具趣味性与进阶感。AI 助力小学课堂实施:选取适合小学生操作的 AI 工具(图像生成、思维导图、虚拟展陈等),降低技术门槛的同时,引导学生用科技赋能传统文化创意表达,契合“传承 + 创新”的大观念。奖励与反馈适配性设计:采用电子徽章、文创贴纸、虚拟展陈等奖励形式,既符合小学生兴趣,又能通过“可视化成果”强化学习成就感。
表1 “宝鸡青铜器”单元游戏化任务单


三、数字化评价,完善游戏化教学反馈
(一)建立AI 数字成长档案
利用 AI 评价平台(如 ClassDojo、腾讯扣叮),为每位学生建立“青铜小博士成长档案”。学生在游戏化学习中的表现(如闯关进度、微课学习时长、文创作品的“青铜元素融合度”“创意性”等)会被AI 实时记录与分析。例如,AI 可根据学生的文创作品,从“造型创意”“纹饰运用”“实用性”等维度给予星级评价,并生成可视化成长曲线,清晰呈现其在“审美感知”“创意实践”等核心素养维度的发展情况,便于教师开展针对性指导。
(二)制定游戏化学习手册
为增强学生自我反思与互评能力,教师设计“青铜闯关学习手册”,包含“单元任务记录单”(如表 1)、“小组合作评价量表”(如表2)及“自评 / 互评区域”。学生在游戏闯关后,结合 AI 评价结果,在手册中记录收获与不足;小组间依据“合作评价量表”,对彼此在“考古探秘”“纹饰解码”等游戏任务中的表现开展互评,落实过程性评价,推动学生主动优化学习行为。
表2 小组合作探究表现评价量表

四、总结
宝鸡青铜器承载着中华古代文明的基因,AI 助力下的游戏化教学为其融入小学美术课堂提供了创新路径。本研究通过AI 资源拓展教学内容,丰富学生对青铜器造型、文化、工艺的认知;通过游戏化方法激活学习过程,以情境化、任务化的闯关形式激发学生内驱力;通过数字化评价完善反馈机制,实现对学生学习过程与成果的精准评估。学生在“青铜小博士大闯关”的趣味体验中,既深入理解了宝鸡青铜器的文化价值与艺术魅力,又提升了美术核心素养,实现了传统文化传承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机融合,为小学美术大单元教学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实践参考。
参考文献
[1] 尹少淳:《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年。[M]
[2] 徐韧刚:《生成式人工智能与提示词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人民美术出版社,2025 年。[M]
[3] 杨景芝《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人民美术出版社,2018 年。[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