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道德与法治中考试题的教学研讨
刘忠蓉
云南省红河州屏边县第一中学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载体。云南中考命题近年来呈现“稳中求变”特征:选择题注重情境渗透与价值引领,非选择题强化问题解决能力与开放思维,时政热点与本土资源的融合度持续提升。面对题型创新与素养导向的双重挑战,教师需从“知识灌输”转向“素养培育”,通过教学策略迭代帮助学生实现“解题”到“解决问题”、“做题”到“做人”的跨越。本文结合云南近三年中考试题特点,提出三大教学突破路径。
1 情境浸润立德根基——构建“生活化 + 情感化”教学场域
云南地区中考科目道德与法治的题目设置,近段时间明显更注重情境的真实程度与引发情感共鸣的可能。具体看,2024 年非选择题部分,围绕“云南边境村寨青少年参与乡村振兴实践”这一具体事件展开,目标在于考察学生对于“责任担当”概念的实际把握;前一年,即 2023 年选择题,则呈现了一段“昆明滇池治理志愿者日记”摘录,意图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在意义。这类试题设计,跳出了以往单纯依赖记忆知识点的旧有框架,尝试将价值观念的引导过程,巧妙融入学生相对熟悉的日常场景内部,这一转变对教学实践提出新的要求,即需要创造一种让学生感觉“身临其境”的学习氛围。关于情境素材的来源,强调“在地化”选择具备现实基础,云南当地民族文化的多样性、生态资源的丰富性以及红色教育基地的存在,提供了大量可用素材,教师能够据此开发诸如“大理三月街民族团结案例”或者“迪庆香格里拉生态保护实践”乃至“扎西会议红色基因传承”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情境内容,借助角色扮演活动、组织实地调研工作、开展模拟听证会等多种手段,促使学生在面对和处理身边真实问题的过程中,逐步理解诸如“文化认同”、“绿色发展”、“国家安全”这类相对抽象的概念内涵。例如,在讲授“维护民族团结”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去调研本地正在进行的民族节庆活动,具体分析这些活动对于促进社区内部成员融合所发挥的实际作用,并最终要求学生动手撰写一份倡议书。
2 思维进阶破题有法——打造“结构化 + 开放性”解题工具箱
云南地区初中阶段学业水平测试中非选择题型的命题特征持续演变,“去标准化”倾向日益显著。以 2024 年测评内容为例,“开放性设问”在试卷中的分布比例达到 45% ,这类命题通常要求学生针对相同背景材料展开“个人、社会、国家”三个层面的交叉解析,或要求提供不少于“两种以上解决方案”且需阐述相应依据。此类设计实质上检测的是学习者逻辑关系建构能力与跨情境知识转化能力,导致依赖记忆“背模板”的传统应对策略失效,亟需建立系统化的思维训练机制。学科基础巩固可依托“知识树”模型推进,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知识结构具备显著内在逻辑关联。教学实践中可指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整合单元核心概念,譬如围绕“法治中国”主题延伸出“法律特征—法治要求—依法治国—公民参与”等关联分支,各分支需同步标注现实案例及常见认知偏差点。这种结构化处理有助于形成“知识点—知识链—知识网”的渐进认知模式,降低应答过程的关键要素遗漏风险。应对开放性命题可建立分阶操作流程:“审题(圈画关键词)”作为起点,继以“析材(分层提取信息)”,后续衔接“联知(匹配教材理论)”,转入“组答(分点逻辑表述)”,终结于“检查(扣题与完整性)”。具体操作中如遇“如何建设创新型国家”类设问,学生需先行从材料识别“企业研发投入不足”“人才流失严重”等关键现象,继而关联“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等理论要素,最终整合形成涵盖“政策支持”“人才培养”“社会氛围”的复合型应答方案。思维定式突破需借助条件变异训练,通过调整题目设定或转换提问视角实现能力迁移。典型操作是将原题“分析某市垃圾分类成效”重构为情境化任务“假如你是社区工作人员,设计一份推广垃圾分类的方案”,或转换为理论应用型设问“从公民权利与义务角度评价拒不分类的行为”。
3 热点融合创新实践——搭建“时政化 + 项目化”学习平台
云南地区中考命题内容近年来呈现出与时代发展紧密呼应的显著特点,其选材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重大事件与普遍关注的社会现象。回顾 2023 年的试卷,题目内容明显关联了“COP15 生物多样性大会”在本地举办的盛况、“中老铁路开通”这一重大交通工程的启动等具有强烈地域色彩的热点。进入 2024 年,命题焦点又转向了“张桂梅教育事迹”所彰显的奉献精神,以及“亚洲象北迁”这一引发广泛讨论的生态事件。此类试题设计,本质上对学生提出了双重要求:既要保持对社会动态的敏锐感知(即“热点敏感度”),又需具备将所学知识灵活应用于解读现实的能力(即“知识应用力”)。这无疑要求教学实践必须突破传统的、“教材—试题”这种线性的、相对封闭的知识传授与检验模式。取而代之的,应当是一个更富活力的循环过程,核心在于构建“热点—探究—行动”的闭环机制。为培养学生关注时事的习惯,一种被称为“热点周报”的课堂活动被引入,每周固定划出约10 分钟时间,鼓励学生主动分享近期接触到的政治社会新闻,教师在此过程中并非简单评判,而是提供分析思路的引导。
综上所述,云南道德与法治中考命题的变革,本质是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回应。教师需以“立德树人”为纲,以“创新能力”为目,通过情境浸润让价值观教育“入脑入心”,通过思维训练让解题能力“落地生根”,通过热点实践让学科素养“知行合一”。当教学从“考什么教什么”转向“为未来而教”,学生收获的不仅是分数,更是终身受益的道德判断力、社会责任感与问题解决力——这或许才是中考改革的终极意义。
参考文献
[1] 黄燕 . 初中道德与法治中考复习课解题能力提升路径 [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 2025,(10): 64-66.
[2] 张春玲 . 以地域故事为道德与法治中考赋能 [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 2025,(10): 69-71.
[3] 蔡爱佳 . 寻美之旅 “评”中见奇——武汉市 2024 年道德与法治中考第 16 题赏析 [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 2025,(10): 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