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幼儿园教师对特殊需求幼儿的接纳态度与专业支持能力研究

作者

刘小菡

重庆市万盛经开区万盛幼儿园

一、接纳态度:融合教育的情感基石

(一)接纳态度的内涵与价值

接纳态度是指教师以平等、包容的心态对待特殊需求幼儿,尊重其个体差异,避免贴标签或区别对待。这种态度不仅体现在教师的言行举止中,更深刻地融入教育环境的创设和教学策略的选择。研究表明,教师的接纳态度能显著降低特殊需求幼儿的焦虑水平,提升其安全感和自我效能感。此外,接纳态度的价值还在于其对普通幼儿的示范效应。当教师以平和的心态对待特殊需求同伴时,普通幼儿会通过观察和模仿,逐渐培养出包容和共情的价值观。这种隐性课程的传递,其教育效果远胜于单纯的说教。

(二)接纳态度的实践策略

1、消除偏见,建立平等认知

教师需通过专业培训与案例学习,了解特殊需求幼儿的障碍类型与发展特点,避免因信息缺失导致的误解。例如,将“自闭症”称为“需要更多时间适应的宝宝”,用“手部力量需要锻炼”替代“发育迟缓”等标签化语言,能减少幼儿的自我否定与同伴歧视。

2、关注优势,强化正向反馈

每个特殊需求幼儿都有其独特优势。例如,自闭症幼儿可能对音乐敏感,唐氏综合征幼儿可能擅长模仿。教师可通过角色扮演、优势展示等活动,引导普通幼儿发现并欣赏同伴的闪光点。某幼儿园的实践显示,当教师鼓励普通幼儿与自闭症幼儿合作完成音乐律动时,双方的互动频率提升 50% 。

3、创设包容性环境

物理环境的调整是接纳态度的物质体现。例如,为感官敏感幼儿设置“情绪冷静角”,配备降噪耳机与压力球;为行动不便幼儿预留宽敞通道与辅助器具。心理环境的营造则需通过规则制定与活动设计实现。例如,在集体游戏中采用“轮流参与制”,确保每个幼儿都有表现机会。

二、专业支持能力:融合教育的实践保障

(一)专业支持能力的构成要素

1、个性化教育方案制定能力

教师需根据特殊需求幼儿的障碍类型与发展水平,调整教学目标与方式。例如,对语言发育迟缓幼儿,可将“完整讲述故事”的目标调整为“用简单句表达需求”;对精细动作困难幼儿,可提供改装过的省力剪刀与粗柄蜡笔。任务分解法是常用策略,如将穿鞋步骤拆解为“坐椅子—拿鞋—判断左右—贴魔术贴”等小任务,逐步降低学习难度。

2、行为与情绪支持能力

特殊需求幼儿常出现表达不畅或行为失控问题。教师需通过观察记录,分析行为背后的原因。例如,当幼儿因语言表达困难而抢玩具时,可教其用“我想要……”替代尖叫;当幼儿因环境变化而焦虑时,可提前用视觉提示卡告知活动流程。某幼儿园的案例显示,通过两周的情绪调节训练,一名自闭症幼儿的情绪爆发次数从每日 3 次降至每周1 次。

3、家园共育协作能力

家庭是特殊需求幼儿教育的重要支持系统。教师需定期与家长沟通,共享幼儿在园表现,共同制定教育计划。例如,若家长在家中训练幼儿自主吃饭,教师可在幼儿园提供练习机会,并反馈进步情况。同时,教师需向家长传递正确的教育理念,缓解其焦虑情绪。某研究指出,家园一致的教育策略能使特殊需求幼儿的适应速度提升 40% 。

4、环境创设与资源整合能力

教师需根据特殊需求幼儿的特点,调整教室布局与材料投放。例如,在建构区投放大颗粒积木,降低手部力量不足幼儿的操作难度;在手工区提供图片步骤图,帮助理解能力较弱的幼儿完成任务。此外,教师还需整合社会资源,如联系特教专家进行指导,或邀请志愿者参与活动。

(二)专业支持能力的提升策略

1、加强职前与职后培训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应增加特殊教育课程,如《融合教育理论与实践》《特殊儿童行为干预》等。在职教师则需通过工作坊、案例研讨等形式,持续更新知识。例如,北京教育学院开展的“3—6 岁特殊儿童融合教育”培训,使参训教师的专业支持能力评分提升 25% 。

2、建立个案跟踪与反思机制

教师需为每个特殊需求幼儿建立发展档案,记录其行为表现、进步情况与干预策略。通过定期反思,调整教育方案。例如,教师通过分析一名自闭症幼儿的撕书行为,发现其源于精细动作不足,遂增加剪纸与涂色活动,最终使撕书频率降低 80% 。

3、构建支持性团队

融合教育的实施需教师、保育员、特教专家等多方协作。例如,在户外活动中,保育员可协助特殊需求幼儿穿脱衣物;特教专家可提供行为干预建议。团队成员的定期沟通与策略共享,能显著提升教育效果。

三、实践案例:融合教育的成效与启示

我园接收了一名自闭症幼儿,其表现为社交障碍、刻板行为及情绪失控。教师通过以下策略实施融合教育:

1. 接纳态度层面:教师避免使用“自闭症”标签,而是称其为“需要更多朋友的小博”;在集体活动中,鼓励普通幼儿邀请小博参与“传球”游戏,并通过正向反馈强化其社交行为。

2. 专业支持层面:教师为小博制定了个性化教育方案,例如使用图片交换沟通系统(PECS)帮助其表达需求;设计结构化的一日活动流程,减少环境变化带来的焦虑;在情绪冷静角配备放松椅和压力球,帮助其平复情绪。

3. 家园共育层面:教师定期与家长沟通,共享小博在园的进步情况,如“主动与同伴打招呼”、“安静参与学习活动”等;同时,向家长传递正确的教育理念,鼓励其在家中也采用图片沟通与结构化流程。

经过一年的融合教育,该同学的社交发起行为频率提升了 60% ,情绪爆发次数减少了 75% ,并在毕业典礼上自信地朗诵了诗歌。这一案例表明,教师的接纳态度与专业支持能力是特殊需求幼儿融入集体、实现发展的关键。

四、结论

综上所述,幼儿园教师对特殊需求幼儿的接纳态度及其专业支持能力,构成了融合教育质量的关键保障。接纳态度为专业支持奠定了坚实的情感基础,而专业支持则是接纳态度得以实践的具体体现。未来,我们需通过强化职前与职后培训、建立个案跟踪机制、构建支持性团队等多重举措,持续提升教师的融合教育水平。同时,还需积极倡导全社会对特殊需求幼儿的包容与理解,共同营造“一个都不能少”的和谐教育生态。

参考文献

[1] 宁亚飞 .5-6 岁普通幼儿对特殊需要幼儿的接纳态度及其干预研究 [D]. 上海市 : 华东师范大学 ,2018.

[2] 王佳颖 . 融合环境下普通幼儿对特殊需求幼儿接纳态度的干预研究 ——以 H 幼儿园大班为例 [D]. 上海市 : 华东师范大学 ,2022.DOI:10.27149/d.cnki.ghdsu.2022.004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