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角色体验的文言文思辨教学建构
许亚南
北京石油学院附属小学二里庄校区
我国语文课程改革强调 " 核心素养 " 导向下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能力培养。文言文因其语言形式与思想内涵的双重性,成为传统文化传承与思辨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然而,当前教学普遍存在 " 重字词解析,轻逻辑思辨 " 的局限,学生多停留于被动接受层面。针对此问题,本文以列子《两小儿辩日》为案例,构建 " 角色体验的进阶思辨教学模型",尝试突破传统文言文教学的单向度模式,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思维的融合路径。
(一)第一阶:读者解码——逻辑梳理与语言转化
本篇文言文是小学阶段最后一篇文言文,学生可以综合运用看注音、看注释、据义定音等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教师通过闯关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一关 “读准确,说理由”,让学生朗读含有生字、多音字的句子,并说明依据;有的多音字在课文中多次出现,但没有注音,需要学生据义定音,由此开始进入第二关。第二关,首先指名读,通过对多音字的辨析,进一步夯实据义定音的学法。第三关 “按要求,来诠释”,通过时间词对比,引导学生体会辩论中文言用词的丰富性。再通过肢体语言,理解 “大如车盖”“小如盘盂” 的视觉差异;通过动作表演两种感觉,感受体感温度变化。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明白,在辩论的过程中,两小儿都是善于 " 以熟悉事物为论据,用直观感受作论证" ,从而为后文体会两小儿观察的细致、思维的巧妙做铺垫。
在完成第一轮文言文解码(即通过注释疏通字词、初步理解疑难句意后),学生将以普通读者身份重新进入文本。他们需借助注释资源,用现代汉语复述《两小儿辩日》的故事情节,并通过辩论框架表格,在叙事过程中系统梳理两小儿辩论的完整逻辑链条。这一环节旨在通过可视化工具的辅助,帮助学生客观分析双方观点的合理性与局限性,从而深度理解文本中" 求真" 与" 思辨" 的核心内涵。
(二)第二阶:辩者体验—— 辩论实践与逻辑交锋
第二阶以 “三轮递进式辩论” 为情境任务,达成背诵与辩论技能双提升目标。第一轮辩论引导学生关注文本反问句式,如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通过朗读训练,把握辩论时质疑、肯定的语气。强调辩论时需交替阐述论点与论据,使逻辑清晰。第二轮辩论,在第一轮基础上,深化辩论训练。学生在熟悉内容与辩论方式后,进一步提升辩论的逻辑性与流畅度,增强辩论表现力。第三轮辩论要求学生脱稿进行,着重培养流畅表达能力,同时在你来我往的交锋中凸显辩论的激烈感。明确辩论要以充分的论据和合理的逻辑以理服人,且遵循基本礼节,做到文明辩论。通过这三轮层层递进的辩论活动,学生在沉浸式参与中,自然实现课文背诵,同时系统提升辩论技能,从语言表达到逻辑思维,再到辩论礼仪,均得到全面锻炼。
(三)第三阶:听者推理——矛盾分析与逻辑推演
在体验了辩论之后,学生在辩后也要有思,开展 “孔子为何不能决” 的深度推思环节。两小儿的推论根植于生活常识:一方以 “远小近大” 的视觉规律,由日初出如车盖、日中如盘盂的形态变化,推断早晨太阳更近;另一方依据 “远凉近热” 的体感经验,从日初沧沧凉凉、日中如探汤的温度差异,得出正午太阳更近。双方均以直观现象为据,语言逻辑严密,在当时的认知条件下难分高下。创设 “孔子观辩” 情境,邀请一名学生扮演孔子,复盘辩论过程并阐述 “不能决” 的缘由,然后继续加入听者的推论,将两小儿的论据与当时科学认知局限,融入故事再继续讲讲这个故事,如古代缺乏测量天体距离的技术、对光传播与大气折射现象的无知等,解释为何这看似合理的辩论却成千古难题,以此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历史视角。
(四)第四阶:智者评判——跨时空对话与价值建构
在完成前三阶的学习与思辨后,进入 “智者评判” 环节,此阶段以深度对话与创造性续写为核心,推动学生从文本理解走向批判性表达。教师引导学生从孔子、两小儿、作者列子中任选其一,化身 “智者” 展开对话。学生需明确自己的评价对象、核心观点与论据,例如:评价孔子 “不能决” 体现的实事求是态度,可结合《论语》中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的语录;评价两小儿时,既肯定其 “善于观察思考” 的优点,也指出 “坚持片面观点” 的局限。同时,鼓励学生借助课前收集的文献资料,或通过人工智能工具辅助,如向 AI 提问 “古代天文认知水平对两小儿辩论的影响”,拓宽思考维度,为观点提供更充分的依据。在对话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分别从“观点 — 依据 — 延伸” 的逻辑框架展开论述。例如,评价作者列子时,可先提出 “列子通过故事传递学无止境与辩证思维” 的观点,再结合故事中两小儿的辩论过程、孔子的态度作为依据,最后延伸探讨这一思想对当代学习的启示,在规范表达中提升思维逻辑性。通过 “智者评判” 环节,学生不仅能以批判性视角重新审视经典文本,更能在与人物的跨时空对话、个性化的故事创作中,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创造性表达,真正达成语文学习中语言运用、思维发展与文化传承的深度融合。
(五)结语:传统文化传承与思辨教育的共生之道
在语文课程改革深化背景下,文言文教学不应仅停留于语言形式的解构,更应成为连接传统智慧与现代思维的活化桥梁,成为培育学生思辨能力的实践场域。引导学生在角色转换中实现从文本理解到逻辑推演,再到批判性表达的跨越,既夯实了语言运用能力,又培育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核心素养,为传统文化传承注入现代思维活力,真正实现 “以文化人,以思启智” 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 布鲁姆. 教育目标分类学[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2] 叶黎明 . 课堂教学如何培养批判性思维 [J]. 全球教育展望 , 2013(3): 58-
[3] 王荣生. 文本解读的策略与艺术[M].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
64.
论文信息:
项目来源,项目名称,项目编号:无
作者简介内容: 中共党员,海淀区语文骨干教师,曾获得海淀区“ 四有”教师海淀区“三八红旗手” 海淀区青年岗位能手、优秀班主任等荣誉,发表多篇论文,获得北京市、海淀区科研论文评选一、二等奖。参与编写《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和《小学语文课程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书籍
姓名:许亚南
出生年月:1990.01
性别: 女
籍贯:河北
民族: 汉
最高学历 :本科
职称:一级
研究方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教材版本:部编版教材
单位邮编:100083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