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劳动育人活动项目家校合作模式探究
涂小利 兰晓英
重庆市江津区向阳小学校
当前小学劳动育人活动面临着一些挑战,如家庭劳动教育缺失、学校劳动教育形式单一等。家校合作作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模式,能够充分发挥家庭和学校的优势,共同推动小学劳动育人活动的开展。通过家校合作,可以让学生在家庭和学校两个环境中都能接受到系统的劳动教育,提高劳动素养,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探究小学劳动育人活动项目的家校合作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家校共商课程,搭建育人桥梁
小学劳动育人活动的有效推进,离不开家庭与学校之间的紧密协作。其中,家校围绕课程内容展开的共同商议,构成了双方合作最为关键的根基。为了确保劳动育人课程的科学性与实效性,学校和家庭需要形成合力,全程参与课程的设计与整体规划环节。这一过程必须紧密围绕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真实的成长需求展开,从而精心打磨出结构合理、内容充实的课程体系。学校可以主动搭建沟通桥梁,定期召集家长会议或专题座谈会,特别邀请不同背景的家长代表加入课程研讨。在坦诚交流的氛围里,学校方面应清晰阐释劳动育人的核心目标与教育哲学,帮助家长理解其深远意义。与此同时,家长群体则能贡献来自真实家庭环境的宝贵经验,讲述他们在日常家务中如何引导孩子参与劳动的具体实践,并清晰表达对学校教育的期待。举例来说,针对低年级学童,课程重心宜放在培养其基础的“自我服务劳动”能力上,像独立整理书包、熟练穿衣叠被这类生活技能就是很好的切入点。而对于步入高年级的学生,课程内涵则需相应拓展与深化,可以适度引入更复杂的家庭“烹饪”任务,或是组织参与有意义的“社区服务”项目,增加社会实践的维度。通过这样深入的共商机制,劳动课程既能精准契合学校的育人蓝图,又能充分回应家庭的实际关切,实现双赢。不仅如此,学校和家庭还能携手成为劳动教育资源的共同开发者。学校拥有专业的师资团队和完备的教学设施,可以主导开发系统化的劳动教育教材及配套的示范“视频资料”,为教学提供有力支撑。家庭则能贡献出丰富的生活化场景与鲜活的实践案例,极大丰富课程素材库的真实性与感染力。比如,家长可以亲自录制一段在家中指导孩子完成某项劳动任务的短视频,提供给学校作为生动的课堂案例。更进一步,学校完全可以邀请具备特定劳动专长的家长走进课堂,担任孩子们的实践导师。无论是邀请擅长“烹饪”的家长现场传授简单菜肴的制作窍门,还是请精通园艺的家长手把手指导学生进行植物种植,这些来自家庭的“专业人士”都能带来极具操作性的技能示范。这种方式不仅让学生直观习得实用本领,更在无形中织密了家校之间互动与信任的纽带。
2 亲子实践联动,凝聚育人合力
在小学阶段推动劳动教育落地生根,家校之间的紧密协作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其中,引导家长与孩子共同投身于具体的劳动任务之中,即“亲子实践联动”,是一种效果显著的合作形式。这种形式的核心在于,家长与孩子一起动手完成劳动实践任务。这样做的好处显而易见:它不仅能够拉近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情感距离,更能让学校倡导的劳动理念在家庭这个熟悉的环境中得到延续和强化,使劳动教育的效果更加持久。为了让这种联动机制化、常态化,学校可以规划周期性的“亲子劳动作业”。例如,布置一项名为“家庭大扫除”的任务,明确要求家长和孩子合力完成对居住空间的清洁与物品的规整。在此过程中,家长的作用非常关键:他们可以手把手地指导孩子掌握高效、合理的劳动方法。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并肩协作,孩子能逐渐体会到劳动本身所承载的责任,并感受到与他人协同努力的价值,这有助于培育孩子的责任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仅仅有作业还不够,学校还可以策划更具活力的“亲子劳动竞赛”活动。像“亲子厨艺大赛”、“亲子手工制作比赛”这类竞赛,为家庭提供了一个共同发挥创意、展示劳动成果的舞台。竞赛特有的氛围,天然具有激发学生劳动热情的作用。当家庭作为一个整体去争取荣誉时,成员间的凝聚力会得到显著增强,家庭的集体荣誉感也随之提升。
3 多元评价激励,巩固育人成效
在推动小学劳动育人活动项目时,家校之间的紧密协作是不可或缺的,而多元评价激励恰恰构成了这种协作得以稳固运行的关键支撑。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其核心价值在于能够及时、准确地掌握学生在参与劳动过程中的实际表现与取得的进步幅度,从而有效激发学生投身劳动活动的内在积极性与持久动力。要实现这一目标,首要步骤是学校和家庭共同投入,联手制定专门用于劳动育人的评价标准。这套标准需要具备相当的全面性,其涵盖范围应当包括学生在劳动中展现的态度、所掌握的技能水平以及最终取得的成果质量等多个关键维度。具体而言,在考察劳动态度时,可以重点评估学生参与劳动是否足够主动热情,完成任务时是否体现出认真负责的作风;审视劳动技能维度,则需关注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并熟练运用了相关的劳动方法技巧;至于劳动成果方面,则应将学生的劳动作品或劳动产生的实际效果作为重要的评判依据。尤为重要的是,这些评价标准必须兼具可操作性与针对性,能够依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发展需求进行灵活调整,确保评价切实有效。在评价方式的选择上,必须坚决摒弃单一化,转而采用多元化的评估手段。这意味着,除了不可或缺的教师评价(依据学生在校参与劳动活动的综合表现给予分数和评语)和家长评价(反映学生在家庭环境中参与劳动的具体情况)之外,还应积极引入学生自评(引导学生反思自身在劳动过程中的优势与不足)以及学生互评(促进学生之间相互观察、学习和借鉴)。一个生动的实践案例便是在班级范围内组织“劳动之星”评选活动,鼓励学生严格依据既定的评价标准,通过相互投票的方式,推选出那些表现确实卓越的同学。通过实施这种融合了多方视角的多元评价方式,能够更为全面且客观地勾勒出学生的真实劳动图景,并有力促进学生自我认知能力与自我管理能力的同步提升。
综上所述,小学劳动育人活动项目的家校合作模式对提高学生劳动素养和综合素质意义重大。通过家校共商课程、亲子实践联动、多元评价激励等对策,可发挥家校优势,形成教育合力。在家校共商课程上,家校共同参与课程设计规划、开发劳动教育资源,保障课程科学实用。在亲子实践联动方面,学校布置亲子劳动作业、组织竞赛和体验活动,引导家长树立正确观念、增进亲子关系。在多元评价激励方面,家校共定评价标准、采用多元方法、建立激励机制,巩固育人成效。
参考文献
[1] 王立平 . 绿意筑梦,劳动育人——北京市海淀区前进小学生态劳动教育纪实 [J]. 环境教育 , 2024, (06): 118.
[2] 王薇 . 家校社协同,构建劳动育人“优生态”——山东省实验小学生态劳动教育纪实 [J]. 环境教育 , 2024, (06): 127.
[3] 张潇磊 . 以“劳”育人,做“实”文化——上海市浦东新区实验小学生态劳动教育纪实 [J]. 环境教育 , 2024, (05): 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