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医学院校科研创新能力多维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作者

朱玉 辛丹 刘洋 秦嫘 张海燕

齐齐哈尔医学院

引言

在医学领域不断发展与变革的当下,医学院校作为医学科研的重要阵地,其科研创新能力直接关系到医学的进步和医疗水平的提升。科研创新能力不仅体现了医学院校在知识创造、技术突破方面的实力,更是其在国际医学舞台上竞争力的关键所在。然而,准确衡量医学院校的科研创新能力并非易事,传统的单一评价方式已无法满足对复杂科研活动全面、深入评估的需求。构建一套科学、全面、多维的科研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成为了推动医学院校科研发展、优化科研资源配置、提升科研管理水平的迫切任务。它有助于清晰洞察医学院校科研活动的优势与不足,为针对性地制定科研发展战略提供依据,促进医学科研的高质量发展。

1 精选指标,覆盖科研全维

医学院校科研创新能力的评价需从多维度构建指标体系。在科技产出维度,期刊论文及被引情况是关键,于《Cell》《Nature》《Science》等顶尖医学期刊发表论文数量及高被引频次,体现研究成果受关注程度;专利与专利转化价值显著,发明专利彰显创新思维,其转化应用可推动医疗技术革新;标准和指南制定则凸显学校在行业内的引领地位。学术影响维度主要通过科技奖励与学术任职衡量,国家级科技奖励代表研究的领先水平,科研人员在国际医学协会、国内医学专业委员会等重要学术组织中任职,有助于提升学校学术影响力。科技条件维度是科研活动的基础保障,国家级科研项目带来充足经费与前沿研究方向,省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提供先进设备与良好科研环境,而一流学科建设凭借优质师资与资源,吸引更多科研人才与项目,全方位提升医学院校整体科研实力。

2 科学赋权,彰显要素价值

在医学院校科研创新能力多维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中,采用层次分析法与熵值法相结合的方式科学赋权,以彰显各评价要素价值。首先运用层次分析法(AHP),构建包含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的递阶层次结构模型;通过专家问卷调查开展指标两两比较,构造判断矩阵,如针对科技产出维度下期刊论文、专利转化等指标进行重要性打分,经权重计算与一致性检验,赋予各指标初步权重。在此基础上,引入熵值法进行客观修正,该方法基于数据信息熵,信息熵越小的指标因蕴含信息更丰富而权重更高。当医学院校某阶段在专利转化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数据波动显著时,熵值法可动态调整对应指标权重,弥补 AHP 依赖主观经验的局限。两种方法协同运用,既整合专家智慧,又结合客观数据变化,使指标权重设定更科学合理,精准反映各要素在不同阶段的实际贡献,提升评价结果的客观性与实效性。

3 系统架构,打造有机整体

医学院校科研创新能力多维评价指标体系的系统架构主要包括指标体系框架搭建与数据收集整合机制两部分。在指标体系框架搭建方面,以科技产出、学术影响、科技条件为一级指标,进行多层次细分。

如科技产出下,将期刊论文及被引设为二级指标,再细分为高影响力期刊论文数量等三级指标;专利与专利转化二级指标下,涵盖发明专利数量等三级指标。学术影响、科技条件一级指标也依此逻辑层层细化,形成逻辑清晰、结构完整的框架。数据收集与整合机制上,设立专门部门或岗位,从学校科研管理系统、学术数据库等多渠道收集数据。论文被引数据取自 Web of Science 等数据库,专利数据来自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科研项目数据从校内系统提取。同时运用数据清洗与标准化技术,统一数据统计方式,去除错误重复数据,为评价体系提供可靠数据支撑,保障其有效运行。

4 精准应用,助力科研提升

利用构建的多维评价指标体系,可从科研绩效评估、资源分配优化及战略制定三方面赋能医学院校科研发展。在科研绩效评估中,通过对科研团队、人员及二级学院等不同层面,从科技产出(论文发表、专利申请转化)、学术影响(奖励获得、学术任职)、科技条件(项目承担、平台利用)等维度综合计算得分,精准定位优势与短板,如针对专利转化薄弱的团队提供培训与企业对接支持。科研资源分配以评价结果为导向,对创新能力强、绩效突出的团队和项目,优先保障经费与实验室资源,对发展较弱的团队则引导其优化方向,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科研发展战略制定依托整体评估分析,明确优势学科与薄弱环节,例如若基础医学强而临床转化弱,可制定交叉融合战略,加大平台建设、人才引进投入,推动科研成果临床转化,从而提升学校医学科研综合竞争力。

5 结束语

构建医学院校科研创新能力多维评价指标体系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通过精选覆盖科研全维度的指标、科学赋权彰显要素价值、系统架构打造有机整体以及精准应用助力科研提升,能够全面、客观、准确地评价医学院校的科研创新能力。这一体系的构建与应用,不仅为医学院校科研绩效评估、资源分配优化、发展战略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更为医学科研事业的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在未来,随着医学科研的不断发展和变革,应持续完善该评价体系,使其更好地适应新的科研形势和需求,为推动医学院校科研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促进医学科技进步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徐书尚 , 崔晓龙 , 刘雨菁 , 侍家胜 , 颜臣 , 郑玉成 , 付洋洋 . 医学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探究 [J]. 西部素质教育 , 2023,9 (24): 82-85.

[2] 王会 , 于洋 , 郭雪松 , 张振 , 刘政 . 医学院校导师素质在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3,15(07):177-181.

依托项目 项目来源: 2023 年度黑龙江省省属本科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科研项目, 项目名称:关于医学院校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和评价体系的研究 ,项目编号:2023-KYYWF-0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