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素养为导向,优化课堂教学
黄志堂
广东省云浮市郁南县宝珠镇中心学校
引言
新课标实施以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间相互关联,环环相扣。审美创造作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的重要内容,不仅致力于学生健康审美意识,以及正确审美观念的培养,还是提升学生语言学习与运用能力的重要方式。小学语文教师可把握审美创造核心素养内容,筛选合适的教学内容后,以学生为中心,采取丰富多样的教学策略授课,以求激发学生主观学习意识,在学生心中渗透审美创造核心素养,涵养学生高雅情趣,实现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
一、鉴赏古诗意境,感悟审美创造魅力
古诗的特点是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小学阶段的古诗词,虽然言简意赅,但是语言节奏分明,具有韵律美,且大部分古诗是针对具体场景的描绘,具有画面美。[1] 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可引导学生诵读古诗,熟悉古诗内容,进而带领学生鉴赏古诗意境,从“品味古诗字词”到“想象诗词画面”展开学习,能充分加深学生对古诗的认识和理解,使学生从中充分感悟审美创造魅力,高质量汲取审美创造核心素养。
比如,在学习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首诗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感受这首诗的节奏韵律。随后,聚焦“翻墨”、“跳珠”等关键词,提问:“为何用‘翻墨形容黑云而非‘黑布’?‘跳珠’如何体现雨的动态美?”通过对比分析,学生能体会诗人将抽象自然景象具象化的审美创造智慧。接着让学生结合诗句绘制画面,又安排学生分享画作。教师进一步引导:“诗中‘卷地风来忽吹散’的‘忽’字,如何让画面有了时间流动感?”学生在想象与表达中,不仅理解了古诗“诗中有画”的意境美,更领悟到审美创造需从精准用词、动态描绘、场景融合等角度入手,从而将诗人的审美创造经验内化为自身的素养。
二、创设直观情境,激发审美创造体验
新课标背景下,实施语文课程,倡导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中掌握知识与技能,内化核心素养。[2]对此,小学语文教师可从学生年龄特征出发,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审美创造素养导向下的教学目标,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对课堂教学的支持与服务作用,创设可快速集中学生精神状态的直观情境,让学生亲身参与情境之中,激发学生审美创造体验,最终通过将语文知识形象化、具象化,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得到学习能力的提升。
比如,在学习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时,教师可借助微课视频创设沉浸式情境。播放夏夜稻田的实景,让学生感受蛙鸣、风声、虫吟,月光透过树梢洒下斑驳光影,稻浪在风中起伏,远处茅店若隐若现。针对此情境,教师提问:“如果此刻你站在黄沙道上,会看到、听到、闻到什么?”随后让学生在情境中想象词句。接着引导学生分组用肢体动作演绎词句,体悟词句场景。在实践中,学生不仅直观感受了词人在词中所表达的意境,更主动创造出符合情境的细节想象与肢体表达。这种直观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体验中理解审美创造需结合感官体验与艺术加工,实现了从“感受美”到“创造美”的转化。
三、引入生活场景,搭建审美创造画面
事实证明,语文是源于生活的一门课程,而生活是语文学习的出发点。[3] 在提倡知行合一的新时代,小学语文教师可基于对教材的深入分析,引入与教材内容相关,且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生活场景,为学生搭建审美创造画面,从而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在学生习得语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激发学生从生活中汲取美的灵感,促使学生养成从生活场景出发,探究语文知识的积极情感态度,最终顺利实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
比如,在学习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切入。课前,让学生拍摄自家过春节的照片或视频,如贴春联、包饺子、逛庙会等,课堂上,教师应用PPT的形式,先展示老北京春节的旧影像,即冰糖葫芦、舞龙舞狮、四合院贴福字等,再让学生对比自己的春节场景。对学生提出问题:“老舍笔下‘泡腊八蒜’的仪式感,和你家腌腊肉有什么相似的年味?”渗透“辞旧迎新”。接着布置任务:“以‘我家的春节仪式’为题,模仿课文‘详写腊八、除夕、元宵’的结构,创作一段文字。”随后,教师组织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作品,分享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老舍用‘火炽而美丽’形容灯笼,你用了哪些词语让场景有画面感?”旨在学生可以将生活场景与文本的联结,学会从熟悉的生活中提炼美、创造美,搭建起生活与审美创造的桥梁,最终落实了“素养导向”的教学理念。
四、设计实践任务,提高审美创造能力
新课标背景下,更注重增强学生的学科实践水平,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落实到实处。在以培养学生审美创造素养为主要目的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可基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思想,以不给学生造成沉重的学习压力为前提,设计在学生能力范围的实践任务,并予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经历,让学生在实践任务中提高运用审美创造素养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比如,在学习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时,教师可设计“地球审美守护者”实践任务。首先,教师安排学生分组梳理课文中地球的“美”,即通过阅读课文,找到描写地球之美的语言文字。随后,教师基于学生的阅读成果,布置符合教学主题的实践任务:“以‘给地球妈妈的一封情书’为题,结合生活中观察到的环境问题,如塑料袋污染、河水浑浊等,用文字或图画创作作品,既要展现地球的原初之美,也要提出守护美的具体行动。”学生们积极合作:有的用诗歌对比“曾经的清澈溪流”与“如今的垃圾漂浮”;有的绘制漫画,左边是“绿意盎然的地球”,右边是“伤痕累累的地球”,中间用一双小手连接,象征“垃圾分类、植树造林”的守护行动。在展示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反思:“如何让作品既体现审美感染力,又能引发他人的行动自觉?”最后,教师要求学生课下展开自我反思。由此一来,学生在实践中不仅深化了对“地球之美”的认知,更学会了用审美创造的方式传递环保理念,大大提升了运用素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结语
总而言之,新课标基于审美创造素养,展开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既可以帮助学生获得较为丰富的审美经验,体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也能使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的能力,发挥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小学语文教师当对审美创造核心素养的价值有高度认同,基于新课标课程理念指导,探索和创新更多能够令学生感悟审美创造魅力、激发学生审美创造体验、搭建审美创造画面、提高审美创造能力的策略,为学生的全面进步与成长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 张陆慧 , 杨穆 .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创造培养:理论与实践探索 [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5,41(08):33-37.
[2] 万子榕 . 学科美育:小学语文审美性阅读的实践探索 [J]. 华夏教师 ,2025,(12):75-77.
[3] 张乐农 , 张硕 . 古诗词教学中审美创造素养培育过程探究 [J].科教文汇 ,2024,(01):158-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