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校心理危机干预中家校合作的动态适配路径研究

作者

魏爱凤 李文超 贾延森

济南大学 山东省 济南市

在当今社会,高校学生面临着学业、就业、人际关系等多方面的压力,心理危机事件时有发生。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对于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保障校园安全稳定至关重要。家庭作为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在学生心理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家校合作能够将学校的教育资源和家庭的支持力量有机结合,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更有效地应对学生的心理危机。

1. 搭建沟通桥梁,畅通家校信息交互

高校处理学生心理危机的过程里,家庭和学校交换信息及时准确构成了协作有效的前提条件。现实层面观察,家庭学校沟通存在的障碍不少。通常情况是学生心理问题变得相当严重后,家庭才收到来自学校的正式通知。这种滞后性直接影响父母对孩子实际状态的掌握程度,他们难以及时提供恰当的支持回应。另一方面,父母群体本身也可能产生困惑与无力感,源于他们对校内心理危机干预具体流程和方法的不熟悉状态,和校方沟通时这种感受尤为突出。解决沟通桥梁构建问题,学校方面需要首先开辟多元化的沟通路径选项。传统的家长会议、电话联络之外,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显得十分必要。建立家长使用的“微信群”、“QQ 群”、研发专用的学校心理危机干预“APP”,都属于此类平台范畴。借助这些手段,学校能够更迅速地将学生日常心理状况、课堂学习表现、人际交往动态等信息传递给家庭。父母得以持续了解子女在校时段的基本情况。例如,学校负责心理工作的教师可以在这些群组定期发送涉及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与实用建议,引导家长群体把注意力投向子女的心理健康领域。与此同时,家长也有渠道透过这些平台,把子女在家庭环境中显露的情绪起伏、行为改变等重要信息回传学校。此举目的是让学校机构能够全面捕捉学生在不同环境下的心理变化轨迹。其次必须着手建立一套规范化的信息交流运行机制。其中需要清晰界定学校机构与家长个体在信息交互过程中各自担负的责任范围及应尽义务。

2. 定制干预方案,实现家校协同共育

高校环境中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无法依靠单一模式解决所有情况。每个学生的心理问题表现和成因存在显著差异。这要求干预方案必须高度个性化,并实现家庭与学校的合作。学校心理教师发现潜在问题后,需启动全面的评估过程。评估手段通常包含心理测试、深度访谈和持续观察。通过这些方法,教师能够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个性特征及其过往成长轨迹,从而识别问题根源。与家长进行实质性的沟通环节不可或缺。沟通聚焦于学生在家庭环境中的具体表现、家庭整体氛围以及亲子互动状态。家庭因素常常对学生心理发展构成关键影响。举例来说,父母长期争吵、关系不和谐这种情况,可能引发学生的焦虑或抑郁反应。家长提供的信息,极大丰富了教师对学生情况的理解维度,为后续制定专属干预策略奠定基础。设计具体干预方案时,需要清晰界定家庭与学校各自的任务分工,并有效整合双方可用的资源与优势。学校主要依托专业心理教师的专长。他们负责向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必要的心理治疗以及专门的心理辅导课程等专业服务。例如,面对存在焦虑情绪的学生,心理教师可以运用认知行为疗法这类手段,协助学生修正非适应性思维模式,减轻焦虑症状。此外,学校方面还可以主动组织多样化的心理健康促进活动。心理健康主题班会、心理拓展训练等形式的活动,有助于在校园内培育积极健康的心理氛围。

3. 强化培训指导,提升家校应对能力

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实践中,家长与教师的专业知识储备直接影响合作成效。当前普遍存在家校双方认知不足与技能欠缺的问题。系统化能力建设因此具有紧迫性。学校需为教师群体设计周期性培训项目。聘请心理学专家开展专题讲座是可行路径。此类培训应覆盖危机识别技术、常见问题处置方案及对话能力等维度。某些案例能帮助教师辨识危机行为特征;观察学生言语模式或情绪波动成为早期预警的关键手段。实践模拟环节不可或缺。创设突发危机情境要求教师现场实施干预。后续由专家进行过程复盘与方法修正。这种训练模式有助于积累操作经验。学校应同时开放线上课程资源供教师自主研习。组建专项学习小组能够促进经验共享。定期组织交流活动可提升整体干预水平。另一个层面涉及教师心理状态维护。校方需建立教师心理支持体系。教师处理学生心理问题时可能产生压力。保障教师心理健康构成有效干预的基础条件。该支持机制确保教师维持稳定的工作状态。教师心理资本建设与专业技能培训具有同等重要性。家校协同干预需要双向能力提升作为支撑。家长群体的培训需求同样需要纳入整体规划。但目前论述焦点集中于教师发展领域。能力建设需兼顾技术训练与心理韧性培育。专业支持系统的建立依赖持续资源投入。干预效能最终取决于实践者的综合素养。危机管理能力包含知识应用与自我调适双重维度。制度化培训设计应考虑上述因素的平衡关系。

综上所述,学校和家庭要不断探索和完善家校合作的动态适配路径,持续加强沟通与协作,共同为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积极向上的校园和家庭心理环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付国训, 郑洪艳, 杜箫宇. 高校青春期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策略:案例分析与启示 [J]. 公关世界 , 2025,(09): 34-36.

[2] 张红 . 医校合作视域下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探索 [J].高校辅导员 , 2025,(02): 87-91.

[3] 何静. 基于数字孪生技术的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研究[J].大学 , 2025,(10): 193-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