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韵课堂:小学古诗词教学的三重境界
王瑞雪
南京市太阳城小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指出:“文化自信是指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1] 古诗词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承载了中华历史文化最厚重的部分,不仅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还能真实展现中国人对人生、社会、自然的深刻思考和人文关怀。“诗韵课堂”致力于小学古诗词教学实践,让学生在古诗词的教学中知其美,更要知其所以美;知其情,更要与其共情,让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能感受到教育的幸福。
一、定调:诗韵课堂的传承与建构
“诗韵课堂”主张让爱和美充盈小学语文课堂,让爱与智慧在学生心中留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美好印记。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有“三重境”,基于小学古诗词教学的特点,取“韵律、韵味、韵致”三个关键方面,从教与学的角度重新界定诗韵课堂的“三重境界”:
第一重,读韵律之美:诗之本律,人之性律,我之心律。
第二重,品韵味之深:诗之本味,人之情味,我之独味。
第三重,思韵致之远:诗之本境,人之达境,我之致境。
通过创设古诗词教学的“三韵”,直至古诗词教学的“三境”。诗韵课堂是集韵律、韵味、韵致于一体的古诗词教学现场。在欣赏古诗词中的韵律、韵味、韵致中,引领学生去理解、去体味、去咀嚼古诗词中深邃的、深远的境界,感受中华优秀古典文化的独特艺术魅力。
二、探索:诗韵课堂的实践与革新
1. 韵律声声读诗词
中国文字在朗读时有一种特有的节奏、特有的味道、特有的精气神,这就是韵律。这是诗韵课堂的第一个层次,也就是物理层次。
低段的诗韵课堂教学,最能散发出古诗词的韵律魅力。一位老师在教学《咏鹅》这首诗时,尝试运用音乐为古诗教学服务。他通过歌唱,朗读,表演,吟诵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从而达到“基于儿童核心素养,学会审美体验”的目的。学生在比较节奏的长短中想象鹅的动作,在音符的高低回响中体会鹅的心情。正是有了音乐这种催化剂,学生激情涌动,驰骋想象,语言文字便在歌声中有了跳动的生命!
师:同学们,诗就是歌,歌也是诗。老师现在给大家播放一首歌曲,请仔细聆听,这首歌表达什么样的情绪?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生:我觉得那只鹅很活泼也很可爱。
生:我觉得那只鹅非常的优雅。
生:我觉得这两只鹅好像在谈心。
师:你是真的走进了音乐,所以音乐给了你真实的感觉。
生:我觉得鹅很可爱、很温柔。
师:你喜欢这样的感觉吗?歌曲的情绪和古诗的情绪相同吗?把感受到的这种活泼可爱、优雅温柔送进诗歌里,我们一起来唱一唱吧!刚才的读一读我们读出了那么多有意思的事情,现在我们大家一起来唱一唱,跟着钢琴伴奏,感觉怎么样?
生:非常美好的感受!
声韵格律是诗词的外衣,是为古诗词的情感和内涵服务。文字读音上的美感往往是在我们的朗读中建立起来的,熟读后就不必再去刻意地想它的平仄。当然阅读古诗词,在把握本质的基础上讲究一下韵律这件“外衣”的质量,对于教学者来说是一种美的责任,而对于听课的孩子来说更是一种美的享受,其中滋味与乐趣需要读者们自去体会。
2. 韵味浓浓品字词
诗韵课堂的第二个层次,就是韵味。韵味就是古诗词中蕴藏着的人的思想、人的情感,是字面背后所要传递的人的生命气象。
朱光潜在《咬文嚼字》中指出“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一字(词)出,则境界全出;一字(词)差,则相去千里。比如五年级上册纳兰性德的《长相思》,我们设计“风雨兼程在征途”和“故园情深心欲碎”两个板块,抓关键词引领学生体味纳兰性德在这首词里一波三折、复杂矛盾的情怀。
第一板块:风雨兼程在征途
先用一句话来勾起了学生品味这首词浓浓的兴趣:有人说读《长相思》,一读慷慨激昂,二读泪满衣裳,三读意味深长,到底为什么呢?且让我们用自己的心来品评一下。学生们在读品之后恍然大悟:从“山一程,水一程”的豪迈联想到毛泽东的“万水千山只等闲”;从“夜深千帐灯”的壮美联想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初读这首词,学生透过文字所看到的是漫漫征途的壮观,更是“声”不由己的慷慨!
第二板块:故园情深心欲碎
朗读到下阕时,先通过风雪声音的渲染营造一种不寒而栗的氛围,这样艰苦的征程学生再也激扬豪放不起来了。读到“聒碎乡心梦不成”,让他们走进帐篷,身临其境去看一看“千帐灯下”的画面:遍体鳞伤的战士正在擦拭着残留的血迹,十四五岁的少年正在缝补着破旧的衣衫;那抹着眼泪在灯下写家书的小战士,那愁容满面的诗人走出帐篷眺望远方的孤独背影,那灰尘满面、青紫面庞的指挥官在昏暗的油灯下规划第二天的行军路线……看到这些,学生沉默了,泪水盈眶!
“听韵生情”,这是诗韵课堂最重要的部分。韵味的独特之美,给古诗词带去了一般性文学作品没有的震撼人心的意境。我们抓住诗词中最为精炼、最有张力的字或词,就能引导学生充分表达出诗人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深刻的情感空间,让每一个字、每一份情都饱满起来!
3. 韵致悠悠话人生
诗韵课堂的第三个层次是韵致。“韵致”一词的出处可以追溯到明代沈德符的《野获编·杜韦》。诗韵课堂中的韵致是蕴含着对生命、对宇宙、对人生的哲理性思考。
我们教学古典诗词,应以领略诗词的韵律、韵味为始,以真正地理解诗词深邃、深远的韵致为终。如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在学生全方位品读全诗之后,我们用不同送别诗中的诗人来对照王昌龄的坚韧顽强,让诗人的魅力从这首诗呼之欲出。由“情”入“理”,在古诗词教学中融入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以“理”突破“情”的局限,深入到这首古诗的韵致。
师:王昌龄少年得志,但官场屡屡受挫,可谓一生坎坷!你们来读一读他的经历。
师:短短十年时光他屡遭贬谪,这还不算。一些奸诈小人还造谣污蔑他,这对王昌龄来说真的是奇耻大辱。“独在异乡为异客”,他多想家乡洛阳的亲友啊!洛阳朋友们也在关心着王昌龄,问他过得好不好,他会怎么回答呢?
生:他会说: 我好得很! 现在更是“一片冰心在玉壶”。
师:怀疑他的朋友会问 : 王昌龄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 ? 怎么会被皇上一再贬官!
生:他会说:我就是这样的人,“一片冰心在玉壶”!
师:坚信他的挚友会说 : 我们最知道他的为人!王昌龄听了之后会感叹—
生:谢谢!“一片冰心在玉壶”!
师:王昌龄用了这一颗冰心纯洁了整个盛唐!
古诗词教学到了韵致这个层面,“思”和“诗”就走到了一起,“思”就是“诗”,“诗”就是“思”,它们又与哲理融为了一体,达到了“诗哲一体”的境界。韵致的探寻强化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重要性,既弥补了学生古诗词阅读在量、质和结构上的遗憾,又激发了学生对古诗词的阅读兴趣与欲望,让学生的语言建构、文化发育和精神成长一同发生。
诗韵课堂从韵律、韵味、韵致三个层次递进式地开展小学古诗词教学,读韵律之美,品韵味之深,思韵致之远,让古诗词教学如层层剥笋般螺旋上升,带着学生在朗读、品析、感悟中渐入佳境,最后沉浸在自己所内化的情境之中。诗韵课堂不仅是歌唱诗意的课堂,更是歌唱爱、歌唱美、歌唱生命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