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少数民族学生学情的初中数学低分率降低策略研究
杜芳芳
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市新哨中学
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由于母语并非汉语产生对数学概念理解难、传统农耕文化和抽象数学思维出现认知矛盾、城乡教育资源差异形成“数字鸿沟”,共同造成初中数学低分率长时间居高不下,调查数据结果表明,我校少数民族学生数学成绩处于低分的比例较高,基于课题提出的 “调整心态、家校沟通、活动支持、心理赋能、精准教学、课后补差” 核心框架,结合少数民族学生学情特点,每项策略考虑民族文化与生活场景,均锚定具体痛点,确保可操作、可复制。
一、心态调整:双轨并行,重塑认知与消除偏见
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因 “多次数学低分” 产生的 “我学不会”“数学太难” 等固定型思维,结合课题 “帮助学生建立积极学习态度” 的目标,设计阶梯式成长型思维训练:
学习困难归因引导:利用每周 1 次的数学班会,以 “民族励志案例” 为切入点(如分享少数民族学者克服语言障碍、攻克数学难题的故事),组织 “我的低分原因”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将 “听不懂”“算错题目” 等困难归因为 “暂时的基础不足”“练习不够”,而非 “能力不行”,帮助其理解 “数学成绩可以通过努力提升”;
小目标打卡实践:根据学生数学基础,制定 “阶梯式成长目标”—— 基础层学生从 “每天掌握 1 个数学术语”“解对 2 道计算题”开始,提升层学生以 “独立完成 1 道应用题” 为小目标,每达成 1 个目标,在卡片上贴星星,直观呈现进步。课题实践中, 82% 的少数民族学生表示 “看到星星变多,觉得数学没那么难了”;
错题正向解读:在数学课堂中设置 “错题分享角”,鼓励学生主动分享自己的错题,重点引导其分析 “这次错在哪里”“下次如何改进”,而非纠结 “为什么又错了”。通过系列训练,少数民族学生对数学困难的认知明显转变,课题中期调查显示,认为 “数学困难能通过努力解决” 的学生占比提高,课堂主动举手提问的频率提升 2 倍。
二、家校共育:协同联动筑根基
通过家访、访谈发现,我校少数民族学生的家长存在 “三缺” 问题:缺数学辅导能力( 98% 家长不会解初中数学题)、缺教育重视程度( 67% 家长认为 “数学不重要”)、缺家校沟通意识( 28% 家长拒绝教师家访)。本研究结合学校 “家校沟通” 实践经验,构建 “学校主导 — 家长参与 — 学生受益” 的共育体系。
三、活动支持:以民族文化为纽带,激发数学学习兴趣
针对学生 “学习动力不足、知识与生活脱节” 的问题,设计 “民族文化 + 数学” 融合活动,让抽象知识具象化:
结合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如火把节、花山节),设计数学实践任务 —— 学习《投影与视图》时,组织学生分组设计 “民族节日活动场地平面图”,用竹竿、绳子搭建简易模型,通过手机投影验证 “观众席遮阳角度”;学习《平行四边形》时,引导学生观察民族刺绣纹样,通过复刻、测量发现平行四边形 “对边相等、对角相等” 的性质,再自主设计融入数学元素的新纹样;
四、心理赋能:破解学生自卑心理,重建学习信心
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因 “多次失败” 产生的自卑、厌学情绪,构建“一生一档”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通过课后服务“沙盘游戏”“绘画表达” 等方式,帮助学生释放学习压力;针对 “民族自卑” 心理,开展 “民族文化骄傲感” 团体辅导,让学生分享本民族的传统智慧(如民族历法、手工艺中的数学知识),强化文化自信;
同伴互助小组:推行 “优生 + 少数民族学困生”“一帮一” 结对,每天利用 15 分钟课后时间开展辅导 —— 优生用 “同伴语言”(如用 “民族集市算账” 解释应用题)讲解难点,少数民族学生分享民族故事,实现 “数学辅导 + 文化交流” 双赢。实践后,参与结对的少数民族学生中, 82% 表示 “不再害怕数学提问”,作业订正率从 45% 提升至 81% 。
五、精准教学:分层施策,适配少数民族学生基础差异
课题调研明确,少数民族学生数学基础呈现 “两极分化”—— 部分学生汉语数学概念的理解都存在困难;少数有基础的学生已能进行简单运算。据此,每学期初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统一测评,根据结果将其划分为二层,确保分层贴合真实学情:
基础层 -- 基础差,无法读懂题目。通过精准教学能掌握基础运算能力;
提升层 -- 具备基础运算能力,但不会灵活的应用知识来解决问题,通过精准教学能灵活应用知识,具备知识迁移能力。
分层结果不对外公示,仅教师内部掌握,且明确 “分层是动态调整的依据,非能力标签”,契合课题 “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的理念。
六、课后补差:聚焦 “断层”,保障学习连续性
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基础参差不齐的特点,依托课题,日常分层作业:基础层布置 “知识点填写 + 基础计算题”(如每天 5 道有理数运算),提升层布置 “生活应用题改编”,拓展层布置 “小探究”(如 “测量民族建筑的倾斜角”);
七、结语
为降低民族学生数学低分率,教师在分层教学里留意个体差异,在情境搭建中唤起文化记忆,借助家校协同凝聚教育效能,一旦教育切实尊重文化的多样性、聚焦学习的过程性、搭建支持的系统性,民族学生可完全突破 " 低分困境 ",在数学学习中实现文化认同与学术成长的双重提升,未来可深入探寻由人工智能技术实现的精准分层、虚拟现实技术打造的沉浸式文化情境等创新途径,为民族教育高质量发展拓展新空间。
参考文献
[1] 马志明 . 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采用分层教学方法打造高效课堂 [J]. 中外交流 ,2021,28(12):620.
[2] 张勇 . 对初中数学学困生转化的初探 [J]. 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3(18):172.
[3] 陈小珑 . 初中数学实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指导策略探究[J]. 考试周刊 ,2020(62):67-68.
[4] 方卫华。农村初中有效降低学生低分率的策略研究 [J]. 基础教育论坛,2020 (15):45-46.[2]
[5] 何彬文。民族地区农村初中语文低分率的有效控制研究以琼中民族思源实验学校为例 [J]. 新教育·科研版,2019 (10):32-33.[3]
[6] 杨光,周玉当。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初探 [J]. 科学教育,2005 (03):61-62.[4]
[7] 王维。浅析近年来我国民族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 (S1):123-125.[5]
[8] 杨栋梁。浅谈数学困难生形成原因及其对策 [J]. 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 (04):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