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试题中文学类文本阅读主观题答题规范与指导策略
史金煜
山西省翼城中学校 043500
引言
文学类文本阅读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还能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在高中语文试题中,文学类文本阅读主观题是考查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重要题型。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许多学生在回答这类主观题时存在答题不规范、内容不完整、语言表达不准确等问题,导致得分不高。因此,研究文学类文本阅读主观题的答题规范与指导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高中语文试题中文学类文本阅读主观题的教学意义
高中语文试题中文学类文本阅读主观题教学意义重大。于学生语文素养提升而言,它是关键助力。这类主观题促使学生深入文本,剖析人物形象、情节架构、主题思想等,锻炼其信息筛选、整合与深度分析能力,让思维更缜密、深刻。同时,答题需精准且富有文采的语言表达,能显著提高学生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能力,增强语言运用水平。从应试角度看,它是得分关键。掌握主观题答题规范与技巧,能让学生在考试中更高效地组织答案,准确踩点得分,提升语文成绩。
2 高中语文试题中文学类文本阅读主观题答题存在的问题
2.1 审题粗疏,答题方向偏差
部分学生在面对文学类文本阅读主观题时,审题过程粗枝大叶,未能精准把握题目要求。他们往往只匆匆浏览题目表面,便急于作答,导致答题方向出现严重偏差。例如,题目明确要求“结合文本中具体情节分析人物性格特点”,但学生却只泛泛而谈人物的一般性格,未提及任何具体情节,答案与题目要求背道而驰。还有些学生没有注意到题目中的关键词和限制条件,如“从环境描写角度分析其对情节发展的作用”,却从人物塑造等其他方面作答,完全偏离了答题方向。
2.2 内容浅尝辄止,缺乏深度剖析
许多学生在回答文学类文本阅读主观题时,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的分析和思考。他们在答题时只是简单复述文本中的情节或语句,没有挖掘出文本背后蕴含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创作意图。比如,在分析小说的主题思想时,学生只是概括了故事的大致内容,却没有深入探讨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现实、人性问题或人生哲理等。
2.3 逻辑混乱,条理不清晰
部分学生在组织答案时,逻辑混乱,条理不清晰,让人难以理解其思路。他们没有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来回答问题,要点之间缺乏内在的联系和层次感。例如,在回答“分析散文的行文思路”这一问题时,学生一会儿说先写了什么,一会儿又说后写了什么,中间没有过渡和衔接,让人感觉杂乱无章。
3 高中语文试题中文学类文本阅读主观题的指导策略
3.1 强化审题指导,精准把握题意
审题是答题的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仔细审题的习惯,教给他们审题的方法。首先,让学生逐字逐句阅读题目,圈画出关键词和限制词,如“结合文本”“分析”“谈谈感悟”“从……角度”等,明确答题的方向和范围。例如,遇到“结合文本中具体事例分析人物心理变化”的题目,学生就要清楚要从文本中找出具体事例,并围绕人物心理变化展开分析。其次,分析题目类型,不同题型有不同答题思路,如概括题注重简洁全面,分析题强调深入具体,鉴赏题要突出专业术语的运用。教师可以通过典型例题,让学生熟悉各类题型的审题要点和答题规范。
3.2 深耕文本解读,挖掘深层内涵
文学类文本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一方面,教给学生文本解读的方法,如从情节、人物、环境、主题等要素入手。分析情节时,关注情节的起伏、转折和悬念设置;剖析人物形象,从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入手,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研究环境描写,理解其对人物塑造和情节发展的作用;挖掘主题思想,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创作意图进行思考。另一方面,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解读,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但要在文本基础上进行合理延伸。
3.3 规范答题思路,构建答题框架
规范的答题思路和清晰的答题框架有助于学生组织答案,提高答题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教师要针对不同类型的文学类文本阅读主观题,为学生构建答题框架。
3.4 提升语言素养,增强表达效果
优美的语言表达能够为答案增色不少,教师要注重提升学生的语言素养。首先,引导学生积累丰富的词汇和优美的语句,鼓励学生多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摘抄好词好句,并进行背诵和仿写。例如,让学生积累描写人物、景物、情感等方面的词汇和句子,在答题时能够灵活运用。其次,加强语言表达的训练,通过课堂发言、写作练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在答题时,要求学生语言准确、简洁、流畅,避免出现语病和错别字。
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试题中文学类文本阅读主观题的答题规范与指导策略是提高学生语文成绩和语文综合素养的重要环节。通过加强审题训练、强化文本解读能力、规范答题思路、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和开展拓展阅读活动等策略,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文学类文本阅读主观题的答题技巧,提高答题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和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成长提供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怎么读”与“如何赏”:谈谈近年高考语文的文学类文本阅读 [J].邢荣 . 中国考试 ,2023(11)
[2] 语文必备知识结构化的教学探索——以《比喻:鉴赏与运用》教学设计为例 [J]. 郑桂华 . 语文教学通讯 ,202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