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网络文学在东南亚跨文化传播的路径与效应剖析研究
朱睿婷
华南理工大学
在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中国当代网络文学凭借其丰富的想象力、精彩的故事内容和强烈的代入感,在国际传播中崭露头角。东南亚地区因其与中国地域相近、文化同根,成为中国网络文学出海的首要目的地。中国网络文学在东南亚的传播,不仅满足了当地读者的阅读需求,还促进了中华文化与东南亚文化的交流互鉴。
1 深耕本土文化,创新内容创作
中国网络文学进入东南亚市场需要解决文化适配问题。作品应当包含中华传统精髓并符合当地审美取向。创作者有必要研究神话体系与历史事件这类文化资源,将民俗传统转化为叙事素材。以《山海经》背景构建玄幻故事能够展示东方特有的奇幻维度,依托朝代变迁展开历史叙事可以呈现古代社会运行逻辑。这些内容需要经过本土化处理。角色设计可参考东南亚地区熟悉的英雄特质,使人物更具情感联结力;情节发展需结合该区域常见的社会现象,增强现实投射效果。网络媒介具备即时交互特征,创作者能够建立动态调整机制。通过读者投票影响关键剧情走向,利用线上讨论收集文本优化建议,形成双向创作循环。跨媒介叙事手段同样重要,文字结合视觉元素构成复合体验。插图补充场景想象,有声版本提供听觉维度,动态影像延伸故事空间,多通道传达叙事内核。这种文化深耕与形式创新共同作用于作品传播效力。东南亚读者对文化混合作品的接受度取决于三个层面:传统元素转化是否避免生硬嫁接,本土适配是否触及真实生活经验,媒介创新是否拓展审美感知边界。成功案例往往在历史演义中注入现代价值观,将武侠精神与地域信仰相互映照,用交互功能打破单向阅读惯性。最终决定影响力的仍是内容本身的文化穿透力与形式表现力。
2 优化翻译质量,突破语言壁垒
翻译质量在网文跨文化传播中占据核心位置,其水平高低直接决定文化内涵与情感能否被准确传递,影响东南亚读者对中国网络文学的理解深度与欣赏程度。现有翻译实践暴露若干问题,重复劳动现象时有发生,人物名称与关键术语前后缺乏统一性,对虚构世界整体语境的把握出现偏差,这些缺陷损害了读者体验与作品声誉。提升译作水准因此具有显著紧迫性。培养具备专业素养的译者是关键路径之一,从业者不仅需精通语言本身,更应深谙中华文化与东南亚文化的精髓。教学机构可设置专门训练项目或课程,培养兼具文学素养与翻译技能的复合型人员。在线文学平台及出版商可与学术机构协作,设立实践场所,为学生提供操作环境以精进其翻译能力。构建周密的译稿审校体系同样不可或缺,翻译流程中应配备专业人员执行核查与校对任务,保障文本的精确度与连贯性。多人参与审阅、交叉核验是可行的操作方式,能有效减少疏失与错漏。智能辅助手段亦可应用于翻译工作,此类技术具备速度优势与效率特征,能迅速处理海量文本转换任务。
然而智能翻译存在固有局限,文化意蕴解读易生偏差,语言表达常显生硬机械。故在应用智能辅助时,必须结合人工智慧进行精细化调校与优化,令两种模式的优势得以互补协同。优化翻译实践以克服语言障碍,能显著促进中国网络文学在东南亚区域的顺畅流通,使更广泛受众得以感知中华文化特质。
3 拓展传播渠道,构建多元生态
信息时代背景下,网络文学跨文化传播成效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传播渠道的多元化格局。推动中国网络文学在东南亚地区影响力的提升,迫切要求拓展传播路径,构筑包含多种形态的传播生态体系,以此增强作品曝光度与传播效能。加强与东南亚本土各类媒体的协作是可行方向之一,这包含当地电视台、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介。借助它们的力量,通过专题性质的报道、书评推荐等手段,能够有效推介中国网络文学的优质作品及其创作者,从而提升认知度和影响力。同步进行的,是与当地网络媒体、社交媒体平台的深度合作。在这些平台上策划线上推广活动,比如线上读书会、作者见面会、作品征文比赛等,可以吸引更多读者参与互动。具体操作上,可在东南亚流行的社交媒体平台设立官方账号,定期推送作品的精彩片段、作者访谈材料,建立与读者的直接沟通渠道。另一关键策略在于积极推动网络文学的“IP 开发”。将具有潜力的网络文学作品转化为影视、动漫、游戏等多样形态,实现“跨媒介传播”。影视改编的优势在于将文字叙事转化为直观的视听语言,使观众更容易感知作品魅力;动漫改编则能充分发挥创意,塑造独特的视觉呈现;游戏改编则提供了互动性和沉浸感,让读者得以亲身介入故事世界。这种“IP 开发”模式,实质性地拓宽了网络文学的传播面,吸引了原本属于不同兴趣领域的受众群体,有助于形成覆盖更广、层次更丰富的传播局面。一个现实案例是将热门网络玄幻小说改编成电视剧,在东南亚地区的电视台和网络平台进行播映。这种改编播出往往能带来可观观众流量,并反过来促进原著小说的销售与传播范围扩大。
综上所述,中国网络文学应不断探索和创新传播路径与策略,积极应对跨文化传播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色,推动中华文化在东南亚地区的深度交流与广泛传播,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文化力量。
参考文献
[1] 郭景红 . 中国文学外播俄罗斯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2014—2023 年)[J]. 中国编辑 , 2025,(05): 95-100.
[2] 唐晋 .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方法的变化与特征——评《中国当代文学研究方法》[J]. 中国教育学刊 , 2025,(05): 119.
[3] 霍艳 .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中的互联网史料问题 [J]. 当代文坛 ,2025, (03): 12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