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促进胆汁分泌药物的临床应用研究

作者

黄海

湖北省孝感市中医医院 湖北 孝感 432100

引言

胆汁由肝细胞持续合成并分泌,经胆小管、胆管系统排入十二指肠,其主要成分包括胆盐、胆固醇、磷脂、胆红素等,具有乳化脂肪、促进脂溶性维生素(A、D、E、K)吸收、中和胃酸及排泄代谢废物等生理功能。当肝细胞损伤、胆管阻塞或神经体液调节紊乱时,胆汁分泌量减少或胆汁成分失衡,可导致胆汁淤积、脂肪泻、黄疸等病理表现,严重时甚至引发肝纤维化、肝硬化等不可逆病变。

促进胆汁分泌药物(Choleretic Drugs)是一类通过不同作用途径增加胆汁分泌量或改善胆汁成分的药物,根据作用机制可分为胆盐类、胆汁酸衍生物类、利胆素类、中药及天然产物类等 [1]。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该类药物的应用范围不断拓展,但不同药物的适用人群、疗效差异及安全性问题仍需进一步明确。

一、促进胆汁分泌药物的分类及作用机制

(一)胆盐类药物

胆盐类药物以天然胆酸盐为主,其作用机理以“胆酸肠- 肝循环”学说为基础。口服给药后,经肠道进入肝组织后,经肝细胞法尼醇 X受体(FXR)等途径,使肝细胞产生和分泌胆汁酸,并增加胆汁流速。另外,胆盐还能提高胆盐、胆固醇和磷脂的比例,减少胆固醇沉淀的发生,防止胆石的产生。

(二)胆汁酸衍生物类药物

胆汁酸衍生物是以天然胆酸盐为骨架,经化学改造而成的一种新型促胆药物,如熊去氧胆酸(UDCA)和奥贝胆酸(OCA),是临床上使用最多的促胆剂[2]。

UDCA 是一种多效、多效的药物,其作用机理是: ① 通过激活肝脏中 FXR,提高胆酸合成关键酶的表达,促进胆汁分泌。 ② 通过降低胆汁中疏水型胆酸的含量,减轻其对肝脏、胆管上皮的毒性作用; ③ 抑制肿瘤坏死因子(TNF- α ,IL-6)的分泌,缓解胆管炎性损伤; ④ 利水解胆,对胆石病有一定疗效。临床研究显示,UDCA 对胆汁淤积性肝炎(PBC)、硬化性胆管炎(PSC)有确切疗效,可延缓病情发展,改善肝功能。

OCA 是 FXR 的强力激动剂,其活化 FXR 的活性比 UDCA 高 100倍。氧化苦参碱(OCA)不仅能促进胆汁分泌,还能抑制肠道中的胆汁酸吸收,从而降低肝脏中的胆汁酸负荷,从而改善对 UDCA 反应不良的 PBC 病人。但 OCA 存在剂量依赖性瘙痒和肝功能异常等副作用,且长期应用会增加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危险。

(三)利胆素类药物

利胆素是一种非胆汁酸性有机物,代表有利胆素、曲匹布通等,其作用机理与其活化腺苷酸环化酶有关,提高胞内 cAMP 含量,促进胆汁分泌有关。与胆酸盐类药物相比,利胆素具有不依赖于胆酸盐的肠 - 肝循环,能直接提高胆汁流速,对胆汁成分无明显干扰,适合治疗胆道感染、胆囊炎等疾病引起的胆汁分泌下降。

二、促进胆汁分泌药物的临床应用现状

(一)胆汁淤积性肝病

淤胆型肝病(PBC)是一类以胆汁分泌紊乱为主要病理表现的慢性肝病,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促胆汁分泌药物。

UDCA 是 PBC 的首选用药,建议口服 13-15mg/Ω (kg·日),长期应用可提高肝脏相关指标(如碱性磷酸酶、 γ - 谷氨酰转移酶等),减缓肝纤维化进程,减少肝硬化及肝移植的需要。UDCA 反应不良,可与OCA 联用,一开始 5mg/ 天,随病情变化逐步增加,直至 10mg/ 天,但需严密监测瘙痒和肝功能。

应用UDCA 治疗ICP,其作用机制为:增加胆汁分泌、降胆汁酸、减轻皮肤瘙痒、减轻胎儿窘迫及早产等,建议 10-20mg/Ω (kg·d)。临床研究显示,UDCA 对ICP 的疗效在 70‰ 之间,无显著的致畸作用,

且对胎儿的安全性高[3]。

(二)胆石症

胆石症根据结石成分可分为胆固醇性胆石、胆色素性胆石和混合性胆石,其中胆固醇性胆石占比超过 70% ,促进胆汁分泌药物主要用于胆固醇性胆石的溶解治疗和预防复发。

UDCA 可提高胆盐含量,提高胆盐 - 胆固醇 - 磷脂比值,提高胆盐溶解率,是胆石水解的首选。适合胆囊内无钙化,直径小于 2cm ,胆囊内无钙化的胆石者。建议用药 8-10 毫克 / 天,用药 6-24 月,溶石率达到 40‰ 。然而,UDCA 术后易复发,停用一年后仍有 50% 左右复发,故需长期维持才能减少复发。

(三)急慢性胆囊炎

急慢性胆囊炎常伴随胆汁分泌减少和胆道痉挛,促进胆汁分泌药物可通过增加胆汁流量,冲洗胆道,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症状。

对于急性胆囊炎患者,在抗生素抗感染治疗的基础上,联合曲匹布通或 UDCA 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腹痛、腹胀等症状,缩短住院时间。曲匹布通通过松弛胆道平滑肌,缓解胆道梗阻,同时促进胆汁分泌,减轻胆汁淤积;UDCA 则通过抑制炎症因子释放,减轻胆囊黏膜炎症。

长期应用消炎利胆片等中成药治疗慢性胆囊炎,可以提高胆汁分泌,降低急性发作次数。

三、促进胆汁分泌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应对策略

(一)常见不良反应

不同的药物会产生不同的副作用,如: ① 消化道反应:如: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常见于胆盐药物和利胆素类药物; ② 肝内副反应:肝功能异常、胆红素增高等,多见于 OCA 及长期大剂量UDCA 病人,其机制可能与肝细胞毒性相关; ③ 瘙痒:这是OCA 最常见的副作用,其发生率高达 50‰ ,主要与其能活化皮肤内的 FXR,促进组胺等致痒剂的释放有关。 ④ 心血管副作用:OCA 可升高 LDL胆固醇,增加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危险,特别是伴有心血管病的病人。

(二)应对策略

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副作用主要有: ① 个体化用药:要结合病人的病情、肝肾功能、并发疾病等情况选用适当的用药和用量,如 PBC合并有心血管疾病的病人应尽量避开 OCA,首选 UDCA; ② 剂量调节:OCA 患者出现瘙痒时,可减少每日 5mg ,或与氯雷他定等抗组织胺药联用以减轻症状; ③ 监测指标:对于长期服用促胆药的病人,应定期检测肝脏功能,血脂,胆固醇,胆汁酸含量,以早期诊断药物所致的损害。 ④ 停用及换药:如果病人发生严重的肝功能异常,或不能忍受的副作用,必须马上停用,改用其它促胆药。

四、结论

促进胆汁分泌药物通过不同作用机制改善胆汁分泌功能,在胆汁淤积性肝病、胆石症、急慢性胆囊炎等胆道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UDCA 因其疗效明确、安全性高,仍是临床首选药物之一;OCA 适用于对UDCA 应答不佳的患者,但需警惕其不良反应;中药及天然产物类药物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需进一步开展高质量研究验证其疗效。

参考文献

[1] 李渊 , 高晓霞 , 秦雪梅 . 促胆汁分泌和排泄的中药研究进展 [J].中国中药杂志 ,2020,45(06):1287-1296.

[2] 郑瑞琦, 李婉玉. 促胰液素- 促胰液素受体轴通过改变TGF β 1胆汁分泌影响肝纤维化 [J].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16,32(10):1979.

[3]李从存,王明贵.自拟“三金汤”促进胆汁分泌66例临床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 ( 医学专业半月刊 ),2009,11(19):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