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七年级信息技术与现代教育深度融合的实践模式探究

作者

王丹

公主岭市毛城子镇第一中学校

本文通过分析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的现状,提出构建多元互动教学场景、开发项目式融合课程、打造智能个性化学习空间三点对策,旨在为七年级信息技术与现代教育的深度融合提供可借鉴的实践路径。

1 构建多元互动教学场景,激发学生学习活力

信息技术显著改变了教学互动形态,有效提升了学生学习活力。传统课堂常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互动形式有限,学习积极性易受抑制。借助信息技术,构建多样互动场景成为可能,它突破了时空束缚,营造更开放自由的学习氛围。以七年级语文为例,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资源创设情境。教授古诗词时,播放相关动画视频、音乐朗诵等素材,能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仿佛置身诗人描绘的意境,从而深化对诗词情感与意蕴的体会。同时,在线互动平台为小组讨论提供了便利。学生分组后,围绕诗词的特定问题或主题展开讨论,每位成员在平台上发表见解,相互交流启发。教师能实时跟踪讨论动态,适时介入提供指导反馈。这种互动方式不仅点燃了兴趣,更同步锻炼了团队协作与表达能力。数学教学中,虚拟实验室作用关键。几何图形与空间概念对七年级学生较为抽象,理解存在难度。通过虚拟实验室,学生能在仿真环境中操作图形,进行拼接、旋转、翻转,直观观察其变化规律与特性。例如,探究“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时,学生使用虚拟工具将三个内角“剪下”再“拼接”,发现其组成平角,深刻验证了内角和为 180 度的结论。此外,在线竞赛平台可用于组织数学竞赛。教师发布具挑战性的题目,学生限时作答,系统依据正确率与速度生成排名并给予奖励。此类竞赛活动,在提升解题技能的同时,也有效磨砺了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心理韧性。

2 开发项目式融合课程,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项目式学习构成了一种教学路径,其核心在于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学生投身于真实项目以获取所需知识与技能。在七年级阶段,推动信息技术同各学科的深层次整合,开发项目式融合课程,这为学生创设了一种环境,促使他们在应对现实挑战时,有机整合多学科习得内容,进而发展其创新思维、实践操作能力与团队协作素养。考虑七年级科学课程,“校园生态系统调查”项目即是一个融合范例。该项目要求学生跨越学科界限,将生物学、地理学、信息技术等领域的知识融会贯通,目标指向对校园内部生态系统开展细致调查与深入分析。起始阶段,学生可借助搜索引擎、在线地图等信息技术工具,收集与生态系统相关的背景资料,目的是掌握其基本概念与构成要素。之后,学生会组成小组,深入校园实地,对植物、动物、土壤、水源等关键组分进行系统调查,数码相机、录音笔等设备则用于忠实记录调查中获取的数据与观察到的现象。返回教室后,数据处理变得至关重要,学生使用 Excel 这类软件整理分析前期采集的数据,通过绘制图表,校园生态系统的特征得以直观呈现。最后环节,学生需要运用PowerPoint 等多媒体制作软件,完成一份关于“校园生态系统”的调查报告,并向全班进行展示汇报。整个项目流程,不单传递了科学知识,更显著提升了学生在信息技术应用、团队协作以及表达沟通方面的实际能力,综合能力培养于此得到具体落实。

3 打造智能个性化学习空间,满足学生差异需求

学生个体间存在学习风格、进度与需求的显著差异,传统教学框架常无法充分回应这些个性化要求。信息技术介入可构建智能个性化学习空间,该空间依据学生具体学习状况与特征,量身定制学习资源和指导建议,达成因材施教目标。智能空间依赖大数据分析技术,系统采集并处理学习行为及成果信息,在线学习平台捕获学习时间、内容、答题表现等细节,数据分析算法从中识别学生特点与潜在问题。基于此分析,空间设计专属学习方案,为进度领先者供应拓展材料如高级数学题目、英语阅读材料以匹配其需求,向进度落后者提供基础资源与辅导支持,强化知识根基。学习资源推荐机制考虑兴趣偏好与实际需求,偏好历史的学生可能获得历史纪录片、历史小说,热衷科学的学生可接触科学实验视频、科普文章。资源呈现形式多样,涵盖文字、图片、音频、视频,适配不同学习倾向。学生差异驱动空间设计,传统方法难以覆盖所有需求,信息技术应用填补这一缺口。数据收集不仅限于平台记录,还涉及行为模式挖掘,算法解析答题情况揭示深层问题。个性化计划制定时,进度快的学生接触高级数学题目、英语阅读材料,进度慢的学生获得基础辅导,资源分配精准化。兴趣导向推荐中,历史爱好者接收历史纪录片、历史小说,科学爱好者获取科学实验视频、科普文章,资源类型丰富化。形式多样性确保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并存,满足偏好差异。智能空间运作中,数据分析持续优化资源匹配,避免传统局限,提升学习效率。学生特点被动态评估,问题识别后资源调整即时生效,巩固学习效果。空间功能覆盖从数据到行动全过程,确保个性化支持无间断。

综上所述,通过构建多元互动教学场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活力,让学生在更加开放、自由的环境中学习;开发项目式融合课程,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打造智能个性化学习空间,可以满足学生的差异需求,实现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学习节奏中取得进步。

参考文献

[1] 丁丽 . 信息技术背景下九年级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建构 [J].中国新通信 , 2023, 25 (21): 153-155.

[2] 张继刚 . 同伴互评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以四年级信息技术“设置动画效果”课程为例[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20, (15):70-71+79.

[3] 范海晖 . 范例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研究——以小学六年级信息技术 Scartch 课程为例 [J]. 科学咨询 ( 科技·管理 ), 2020, (06): 145-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