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化命题在高中数学考试中的应用与影响
李静
山东省济南回民中学 山东 济南 250000
引言
教育改革大形势下,传统的考试命题方式慢慢显现出它的不足之处,很难符合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的需求,情境化命题属于一种新兴的命题方式,在高中数学考试里崭露头角,它凭借自身的优势,通过模拟真实或者构建虚拟的情境,使得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既可以用到所学的数学知识,又可以将学科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全方位地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
1. 情境化命题于高中数学考试的重要性
数学教育到底有着怎样的终极意义?那些公式记忆与解题技巧只是冰山一角,当一道数学命题冲出封闭的数字与符号世界,步入生活实际或者科技前沿乃至社会话题当中,它就有了变成通向抽象知识与现实世界的桥梁的可能。传统考试中存在许多题目被套上理想化的模型设定,即便学生能把那些解题步骤熟记于心,但真正要应对起生活难题来却仍然手足无措,这也造成了一般考试模式与知识运用间割裂的现象,实行情境化命题将试图打破这一壁垒,让数学不再浮于纸张之上成为一纸空文,而是将其转变为读懂世间万物的钥匙:购物的时候算个折扣账、建筑设计用几何形状搭建起一个世界,新冠疫情相关数据统计与分析工作,种种生活场景当中学生们能够看到公式背后真实存在的问题,数学也因而成为“科学的语言”。更深处看,情境化命题对应着核心素养的培育诉求,学生在提取关键信息、搭建数学模型之时,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据分析的能力在真实情境中生根发芽,这才是现代教育对“学以致用”的深度回响。
2. 情境化命题对高中生数学学习的影响研究
2.1 情境化命题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研究
兴趣的火花,往往点燃于“可感知”的联系。当数学题目总是以“已知a、b为实数”的面目出现时,学生易陷入“为解题而解题”的疲惫困境;而情境化命题用具体的“境”撕开枯燥的表象——用函数分析超市的每日销量变化,用概率推测班级篮球赛的胜负可能,用数列记录自己的身高增长数据。这些与生活经验紧密相连的“境”,消解了数学的“高冷感”:学生在题目中看到熟悉的超市货架、篮球场边线,会自然产生“这个问题我好像能解决”的好奇。这种好奇源于“境”的直观性——无需复杂解读,就能明白问题指向;源于“用得上”的获得感——算出超市的最优进货量,仿佛自己真的参与了经营。当数学从抽象符号变为身边的“境”,学习便从“被动应付”转为“主动思考”,这种发自内心的驱动力,比任何分数奖励都更持久。
2.2 情境化命题对数学能力的影响研究
数学能力的基础,是从具体场景中识别数学内核的“翻译”能力。情境化命题的“境”,为这种能力提供了绝佳训练场。面对一道以“校园植树”为境的题目,学生首先要做的,不是套公式,而是从“行距 3 米、株距 2 米”的描述中,提取出“矩形面积与棵数”的数学关系;解决“家庭用水收费”问题时,需从“每吨 2.5元,超过 10 吨部分 3 元”的情境里,识别出分段函数的模型。这种从“境”中提取关键信息、匹配基础公式的过程,正是低阶思维的核心训练——它不要求复杂的逻辑推理,而侧重准确识别数学要素、应用基本规则。更重要的是,“境”的直观性能降低理解门槛:学生不必在复杂的信息交互中迷失,只需聚焦具体场景中的数量关系,比如用一元一次方程计算打车费用,用三角形面积公式测算红领巾用料。这种训练,让数学能力的培养从“高空楼阁”落到“实地”,为高阶思维的发展筑牢根基。
3. 高中数学考试中情境化命题的应用分析
3.1 情境化命题的题目设计
情境化命题的设计,核心在于打造“透明的境”——既要有具体场景的质感,又不能遮挡数学知识的内核。“境”的选择需贴近学生生活经验:考查一次函数时,用“骑行共享单车的费用计算”(起步价 + 时长费);考查圆的性质时,联系“操场跑道的弯道设计”。这些“境”必须直观易懂,避免专业术语或复杂背境干扰,比如“超市促销”比“股市波动”更适合作为情境,因为前者的数量关系更直接。命题时,先锚定考查的基础知识点,再为其匹配“合身的境”:考一元二次方程,就设计“长方形花圃的边长计算”(已知面积和长宽差);考概率初步,就设置“抽奖箱中摸球”的场景。关键是“境”与问题的融合度——不能让情境成为摆设,比如描述完“图书馆借书”后,直接抛出纯数学的方程求解。好的设计应让“境”成为问题的一部分:学生需通过解读“借书逾期罚款规则”,才能明确方程中的系数含义,让“理解境”与“用数学”成为连贯的思维过程。
3.2 情境化命题的试题分析
分析情境化试题,不能只看“是否有情境”,更要关注“境”的有效性——它能否真正辅助低阶思维训练。优质试题的“境”应具备两个特点:一是信息直观,比如“小明买 3 支笔花了 15 元,求单价”,数量关系清晰可见,学生无需复杂解读就能提取关键数据;二是思维负荷适中,考查重点是基础知识应用,而非情境本身的理解难度,比如“用折线图记录一周气温”,重点在读取数据、计算平均值,而非分析气温变化的成因。有些试题的“境”看似丰富,实则信息冗余,比如在“运动会跑步”情境中,加入过多无关的赛事细节,反而干扰学生提取“路程与时间”的核心关系。这类试题偏离了情境化命题的初衷——“境”是工具而非目的,其价值在于降低知识应用的门槛,让学生在熟悉的场景中更自信地调用基础数学知识的能力。
3.3 情境化命题的评价实施
对情境化试题的评价,需跳出“答案对错”的单一维度,聚焦“境”中思维的表现。评分标准应侧重:学生能否从“境”中准确提取关键信息(如从“手机套餐资费”中找到月租与流量单价);能否正确匹配基础公式(如用总价 Σ=Σ 单价 × 数量计算费用);是否规范呈现解题步骤(如设未知数、列方程的过程是否清晰)。即使最终答案有误,只要从情境中提取信息、建立模型的过程合理,也应给予部分分数。这种评价导向,传递出“理解情境、应用基础”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关注“境”中的数学逻辑,而非死记硬背解题套路。同时,评价结果应反馈“境”的有效性——如果多数学生在解读“境”时出错,可能是情境设计过于复杂,需调整为更直观的情境,让评价真正服务于“以评促学”的目标。
结语
情境化命题在高中数学考试的应用不仅是对传统考试的一次革命,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机会,构建多种情境,使情境化命题在考查学生数学知识的基础上,于无形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及综合能力,情境化命题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实用性及魅力,激励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与探索精神,今后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情境化命题在高中数学考试中的地位会越发重要,会为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1] 叶青雷 . 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数学教学评一体化研究 [C]//中国文化信息协会 .2025 年第一届文化信息与教育发展论坛论文精粹 . 昆山文峰高级中学 ;,2025:338-340.DOI:10.26914/c.cnkihy.2025.012238.
[2] 钟沿红 .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研究 [D]. 西南大学 ,2024.DOI:10.27684/d.cnki.gxndx.2024.004370.
[3] 徐倪明 . 新高考背景下数学考试内容和形式改革研究 [D].扬州大学 ,2023.DOI:10.27441/d.cnki.gyzdu.2023.00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