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情境化教学策略
何珊霞
广东省兴宁市锦绣学校 514500
引言
小学语文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基础学科。但当前部分教学中,存在文本解读脱离实际、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学习兴趣薄弱等问题。情境化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将抽象的语言知识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场景,让学生在体验、互动中感知语文魅力,符合小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的认知特点,对提升教学效率与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情境化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学习兴趣是影响其学习成效的动因,情景化教学通过创设生动有趣,富有情趣的生活化课堂氛围,使小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在愉悦中自主自觉。
(二)加深课文理解
课文通常蕴含着深厚的思想感情,在情境性的引导下,学生可以在情境中感受文本,体会人物感情、作者思想,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促进综合素质发展
语文学习不仅是知识学习,更是思维、表达、想象等一系列能力的学习。情境化教学通过情境创设为学生提供展示、探究、表达、观赏、人文学习等学习机会。
二、小学语文情境化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立足生活实际,构建生活化情境
语文源于生活,生活化情境能拉近文本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实用价值。教师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经历入手,搭建文本与生活的桥梁。例如,教学《秋天的雨》时,可提前让学生观察校园或家乡的秋天——收集落叶、记录秋雨的声音与景象;课堂上展示学生拍摄的照片、分享观察日记,再引入课文学习。学生在“真实观察—分享交流—文本对照”的过程中,能更直观地理解“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是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等比喻句,同时学会用语言描述生活中的景物,实现“从生活到语文,从语文到生活”的转化。
(二)设计问题链,创设问题式情境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链构建情境,能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文本,深化对内容的理解。教师需结合课文重难点,设计具有启发性、梯度性的问题,避免“是非题”“回忆题”,多设置“为什么”“怎么办”“如果是你会怎样”等开放性问题。以《司马光》教学为例,可围绕“救”字设计问题链:1. 其他小朋友看到同伴掉进大水缸,为什么会“皆弃去”? 2. 司马光没有跑,他是怎么想的? 3. 如果你在现场,除了“破瓮”,还能想到哪些救人方法?这些问题引导学生走进故事场景,思考人物行为背后的原因,既理解了司马光的机智勇敢,又培养了批判性思维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借助多媒体,打造沉浸式情境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多媒体(图片、音频、视频、动画)能将文本中的文字转化为视觉、听觉信号,营造沉浸式学习氛围,帮助学生快速进入文本情境。教学古诗《望庐山瀑布》时,单纯讲解“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字面意思,学生难以体会瀑布的壮阔;若播放庐山瀑布的实景视频(伴随水流声),同时展示诗人站在山脚下仰望瀑布的插画,学生能直观感受到“银河落九天”的磅礴气势,再结合教师的范读,古诗的画面感与情感基调自然融入学生心中。需注意,多媒体仅为辅助工具,不可过度依赖,避免分散学生对文本本身的关注。
(四)开展实践活动,创设体验式情境
语文学习不仅是“读”与“听”,更需“说”“写”“做”的实践。通过角色扮演、课本剧、朗读比赛、手抄报制作等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运用语文知识,深化理解与记忆。教学《小蝌蚪找妈妈》时,可组织学生进行课本剧表演:分配“小蝌蚪”“鲤鱼妈妈”“乌龟”“青蛙妈妈”等角色,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改编台词、设计动作。表演过程中,学生需熟悉角色的语言与心理,不仅能准确掌握“蝌蚪变青蛙”的生长过程,还能锻炼口语表达与合作能力;同时,对“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等描写性语句的运用,也会更加生动自然。
三、实施情境化教学的注意事项
(一)紧扣教学目标。
情境设计需围绕课文重难点与教学目标,避免为“情境”而“情境”。例如,教学说明文《松鼠》时,情境应聚焦“了解松鼠的外形与生活习性”“学习说明方法”,而非单纯追求趣味性。
(二)尊重学生差异。
不同学生的生活经历、认知水平不同,情境设计需兼顾全体,提供多元参与方式。如小组活动中,让表达能力强的学生担任“发言人”,动手能力强的学生负责“道具制作”,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情境中有所收获。
(三)留白与引导结合。
情境化教学需给学生留出思考与表达的空间,教师不可过度主导。当学生在情境中遇到困惑时,以“引导者”身份提示,而非直接给出答案,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结语
情境化教学为小学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它将抽象的语言知识转化为生动的学习体验,让学生在“乐中学”“学中用”。作为教师,需深入解读文本,结合学生特点,灵活运用生活化、问题式、多媒体、体验式等策略,让情境真正服务于语文能力的提升与核心素养的培养,助力学生爱上语文、学好语文。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王荣生. 语文教学内容重构[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
[3] 李吉林 . 情境教育理论探究与实践创新 [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9。